多国反导各有高招
在土耳其远程防空系统第一轮竞标时力压“爱国者-3”的还有欧洲“紫苑-30”。与前者相比,“紫苑-30”能同时跟踪和拦截更多目标,而且反应时间更短,从发现来袭导弹到发射出第一枚拦截导弹的时间仅需6秒,它可同时对付战机、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目前“紫苑-30”已在测试中成功拦截射程600公里的近程弹道导弹,未来将发展拦截3000公里弹道导弹的能力。除了法国和意大利外,新加坡军队也选择用“紫苑-30”支撑起本国的反导天网。
一直受伊朗弹道导弹威胁的以色列则在美国支持下开发出“箭”系列反导系统。目前现役的“箭-2”系统最大拦截距离为90公里,已初步具备应对伊朗中短程导弹的能力。更先进的“箭-3”反导系统还在研制中,它与“萨德”同属末段高空拦截系统,可在大气层外拦截来袭导弹,从而为以色列构建多层反导拦截网络。
印度也在研制国产的反导系统,由“先进防空导弹”和“大地防空导弹”两种系统组成,以“高低搭配”的模式分别应对大气层内和大气层外的不同目标,可拦截射程300-2000公里的弹道导弹。印度宣称数次反导试验取得成功,但外界普遍认为这些试验的设计条件简单,其真实反导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各国怎么选反导系统
单从性能而言,中国FD-2000防空系统在林林总总的反导系统中并不出众,但为何土耳其却青睐有加呢?
中国军事专家介绍说,各国选择反导系统时,首先需要评估自身面临的导弹威胁。例如以色列长期处于伊朗导弹威胁之下,而且自身国土范围有限,因此对反导系统的拦截范围和成功率要求极高。尽管已经有了“爱国者”,以色列仍不惜重金打造“箭”系列反导系统。相比之下,土耳其面对的弹道导弹威胁小得多。
性能指标排在第二。这需要根据面临的导弹威胁,对反导系统的预警能力、作战管理系统、拦截范围和效果评估等进行比较。价格自然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防务新闻》称,土耳其远程防空系统第一轮竞标时,S-400的报价几乎是中国FD-2000的两倍,俄罗斯出局并不意外。
此外,是否同意转让技术也非常重要。小国选择引进武器时更多是从成本上考虑,掌握一整套防空体系的生产和维护技术可能并不划算。但地区性大国在此问题上偏重政治考量,通常不会同意将反导系统这类战略性武器的维护和管理完全交由他国控制。而土耳其自认是北约最重要的核心成员之一,其空军实力甚至在英法之上,自然希望能独立掌握关键的国防技术。因此选择何种反导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导弹威胁、反导系统性能和价格等各种因素。(魏云峰、马俊)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