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雄关绽放双拥之花
——甘肃省嘉峪关市赓续优良传统擦亮尊崇军人名片
诗云:
雪拥祁连接地荒,雄关万仞锁高岗。
北风横卷尘如雾,冷月高悬沙似霜。
弱水西流征旅久,黑山东望故人茫。
戍楼堞影千秋在,鲜闻汉武与秦皇。
自酒泉西行不远,便到了声名远播的嘉峪关。
嘉峪关,古丝绸之路军事重镇,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美誉。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2.7万名官兵,与当地人民一道,在大漠戈壁中建成西北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公司。嘉峪关市因关得名、因军建企、因企设市,连续6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拥军优属成为这座城市传承红色基因的亮丽名片。
走进这座长城文化、丝路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雄关钢城,处处弥漫着尊崇军人的浓厚气息。
途经嘉峪关市第二幼儿园门口,记者见到正在接女儿放学的某部干部韩磊。提起小孩入园一事,韩磊兴奋地说:“嘉峪关市开通义务教育和学前适龄军人子女入学入园‘绿色通道’,解决了军人子女入学后顾之忧。”
家门连着营门,军娃牵动军心。据悉,新学年开始前,驻嘉各部队和街道、社区统计军人子女入学入园需求,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定后,统一汇总报送市教育局,列入全市当年适龄儿童入学入园计划。该“绿色通道”对幼儿园至初中军人子女采取按意愿无条件优先入学入园方式,对高中阶段军人子女入学,全省排名第三的示范性高中——嘉峪关市酒钢三中优先录取军人子女,确保军人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在此基础上,嘉峪关市委、市政府还无偿划拨土地3.2万平方米,建成军人子女食宿站,保证孩子们上学期间有吃饭、休息、娱乐的场所,解决了酒泉、嘉峪关地区军人子女上学无依托的难题。
“后代”入园入学100%优先的同时,嘉峪关市加强政府补助和计划安置力度,惠及“后院”“后路”。去年转改到嘉峪关军分区的文职人员张巍的爱人李彤,今年7月初领到第一、第二季度随军家属未就业生活补助。李彤感慨地说:“我一定会支持丈夫在部队建功立业。”
“后院”多一分安稳,军人就少一分牵挂。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在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按照嘉峪关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补助的标准,给予每名随军家属经济补偿,切实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一分都不能少”。2016年以来,全市驻军随军未就业家属全部享受到政府未就业生活补助,累计发放418.3万元。
转业安置工作质效,是保障军人“后路”关键。见到正在嘉峪关市民兵武器装备仓库帮助工作的武警新疆总队退役士官李鹏辉时,他正在忙着清点装备。8月初,小李接到嘉峪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知,让他先到该仓库帮助工作,待开会研究后,正式转为一名全额事业编职工。这是嘉峪关市安排转业士官的刚性政策。近年来,嘉峪关市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均按照政策得到较好安置,大学生士兵就业率100%、退役士兵教育技能培训率100%。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嘉峪关市拥有16张国家级城市名片,而嘉峪关人特别看重的是“全国双拥模范城”这张名片。近年来,嘉峪关市修订完善《军地双拥共建制度》《嘉峪关市拥军优属规定》等10多项政策规定,无偿划拨土地2377亩,提供临时用地4.5万亩,全力支持部队建设和训练;帮助部队建立3个“拥军图书室”;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全市旅游景区对军人实行“三免三优”服务……尊崇军人、拥军优属,在雄关钢城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