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对话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孙军——

加力起飞,只为配得上这个时代

2019年11月13日08:58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加力起飞,只为配得上这个时代

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驾驶战机在雪域高原巡航。 邱文韬摄

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孙军

兴奋的人群中,孙军显得很安静。

3000米考核出发线上,有人不停地活动脚腕,有人快速高抬腿,有人原地小跑,甚至按捺不住来一段冲刺……孙军如同每次起飞前一样,从表情到身体,都透着一种专注和沉稳。

终于出发了。脚下的跑道,是这群人再熟悉不过的机场跑道。飞行员们冲出去,原本横向队列逐渐拉开差距,变成长长的纵队。

孙军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不前不后。临近终点冲刺时,他没有发出那种嘶吼,摆臂的幅度和步频也没有明显加快,但他仍超过几个前面的人,以超越满分的成绩抵达终点。

“状态有点下降了。”他语调平静,看不出多巴胺释放后的那种兴奋,就连呼吸也是均匀平和的。

作为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孙军的跑步节奏一如带部队的节奏一样,处于一种内里紧张、外表从容的稳态。

“看似稳,骨子里却是快。”跟随孙军在天空南征北战的飞行员们,早已熟知这位80后旅长的节奏。那是一种人生不断加劲奔跑的状态,也是一支歼击机部队不断加力起飞的状态。

“加力起飞,只为配得上这个时代。”孙军说。

被时代推着往前跑,是幸运;跟着时代往前跑,是使命

相比于他驾驶的战机——歼-10C在世人眼中的耀眼光芒,孙军并不为大众所熟悉。

蓝天上的战机英姿,只需高倍望远镜或长焦镜头就能捕捉到精彩瞬间。但飞行员们的飞翔人生,更多时候在人们视线之外。

孙军的人生轨迹,与大多数同龄人的命运航道一样,充满了许多偶然和必然。那些或偶然或必然的选择,塑造了他,最终也成就了他。

少年时,孙军帮父母养过鸡、种过田、干过电工、修过房子。尽管摆在这位农家子弟面前的命运前景并不明朗,但少年时埋下的草蛇灰线,在日后成长中逐渐显露。

初二时春游,学校组织到附近的机场参观。坐在大巴上,看到战机编队在跑道上滑行、起飞,孙军对飞行员羡慕极了。多年以后,当他驾驶战机飞向蓝天,那熟悉的轰鸣声,立刻召唤出了蛰伏在他脑海深处的记忆。

命运,总是以一种看似偶然的方式,布局着必然的逻辑。

当年,空军到学校招飞。大家都去报名,孙军不为所动。那时,孙军想考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梦想着成为一名海军军官。

“天空比大海更辽阔。人人都想去的地方,一定是个好地方。何不试一下?”班主任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航迹。

这一试,一发不可收。从优秀飞行学员到优秀飞行员再到优秀指挥员,孙军以一种加速奔跑的方式成长着,并用一连串的“优秀”不断强化着这样的评价:他天生就是干飞行的料。

驾驶着先进的国产新型战机,带领着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团队,年轻的80后旅长……无论放在哪个坐标系审视,这位出生于1981年的航空兵旅旅长,都足够让人羡慕。

“我真没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孙军的话语里,有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对自己,更对祖国。

即便是已经无数次在跑道上加力起飞,孙军描述起那一刻时仍激情满怀:“越是挣脱大地、直冲云霄,越能感受到祖国的澎湃推力。”

孙军至今忘不了第一次跨进歼-10座舱时的情景。那时候,他正痴迷于研究外军先进战斗机,从外形、布局到参数,如数家珍。但那一刻,他着实感到惊讶和兴奋:“没想到我们中国也能造出如此先进的战机!”

或许,只有熟知中国空军发展历史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孙军这句话的含义;或许,只有在一个更大的时代坐标上审视,才能读懂一个人、一代人的成长遇见了什么——

1999年,孙军考上飞行学院。那一年,歼-10战机刚刚迎来首飞。国庆50周年阅兵的空中梯队中,还没有它的身影。

仅仅10年之后,孙军和战友们就驾驶着歼-10战机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

再10年之后,孙军已担任航空兵某旅旅长一年,所在部队早已换装歼-10的最新升级版。国庆70周年阅兵那天,天安门上空再次成为展示中国空中力量的“T型台”:歼-10C,歼-20、歼-16……

中国战鹰的“换羽”速度有多快,孙军们的成长就有多快。孙军当旅长那年,他的同批军校同学蒋佳冀也在另一个航空兵旅当旅长。放眼更多空军部队,他们的同龄人大多走上旅团主官岗位。

托举他们快速成长的不仅有澎湃国力,还有改革强军释放的效能。在改革转型的洪流中,他们不仅被一项项新任务推着跑,更被一个个新理念领着跑。

“被时代推着往前跑,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幸运;跟着时代往前跑,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使命。”孙军称自己这代人是“改革一代”。他常问自己一句话:“改革需要什么?我能干什么?”

“匹配时代的需求,才能赢得时代的选择。”他说。

不仅是新机型的飞行员,更是新时代改革转型的“试飞员”

这些年,处在奔跑状态的孙军和战友们,一直在做“填空题”。

做过试卷的人都知道,填空题比选择题难做。填空题不仅拒绝侥幸,还要求你对括号里的内容了如指掌。但对孙军来说,填空题难做,难的不是括号里的答案,难的是发现那些“括号”在哪儿。

那些“括号”,涵盖在一次次新型战机改装、一次次执行重大任务、一次次实弹实战演练中。

它们通过一个个行动代号、一个个耀眼成绩,不断擦亮着一支部队的番号,最终迎来上级的信任、兄弟单位的尊重,以及更多走在前面的试点、更多重大任务……

对于孙军所在的这支部队来说,“第一”“首次”早已不是新闻:“截至2014年,我们就已经创造100多项第一了。后来,我们干脆就不总结了。”

部队第三次迎来新机型改装那年,孙军突然意识到,自己不仅仅处在部队改装的一线,还处在空军转型的前哨。“我们不仅是新机型的飞行员,更是新时代改革转型的‘试飞员’。”

走在转型的“无人区”,他们迈出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新的。这里按下的“快门”,锁定的是空军转型的大景深,每一个镜头都不可替代——

一次次飞向东海、飞向南海,一次次飞向雪山、飞向大漠……他们向前迈出的每一小步,与战斗力提升的进度息息相关;他们的精彩与传奇,注定成为空军转型故事的一部分。

聊起训练、聊起改装、聊起转型,孙军的眼眸里瞬间射出光芒,整个人如同切换了一个频道。那高频的语速和高密度的专业词汇,仿佛等待已久。此刻,他所展现出的自信,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灼热,而是带着一种研讨式的温和,随时期待你和他一起探讨。

飞行员们说,旅长脑袋里装满了问题,随时问自己,也问别人。那天,面对记者,孙军突然停住话语,以一种征询的语气问:“我们经常说‘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问题是——仗究竟怎么打,我们搞清楚了吗?”

这个问题,经常萦绕在他的脑际,时刻投射在日常训练课题中。争吵伴随着他们的探索之旅,也成为这群探路者最有效的沟通:“每一次争吵只有一个结果,便是达成进一步的共识。每一次共识的形成,便是又一个探索成果的固化。”

在孙军看来,探路的乐趣正在于此:“干了一件别人没干的事,干成了一件别人没干成的事!”

“探路,是为了铺路,要让后面的人踩着我们的脚印,走得更实更快。”在孙军印象最深的那些飞行任务中,有两次是失败的经历。当旅长之后,这两次失败的经历经常浮现在他脑海,提醒他:“探路者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要经得起检验。”

营区道路两侧,一块块宣传牌上的精彩瞬间,记录着这支部队的跨越足迹。走在这条路上,孙军常常感到肩头的沉重:“‘使命面前敢担当、困难面前敢压倒、强敌面前敢战胜’,这三‘敢’是我们旅的精神,‘敢’没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本领能否支撑这些‘敢’。”

“迈向世界一流,我们首先得明白‘世界一流’的坐标在哪儿。”孙军说。

他提醒记者查一下他们机场的历史资料——这里,曾是抗战时著名的“驼峰航线”的重要节点。70多年前,这里云集着世界最先进的战机,接受战火的洗礼。

今天,战争的形态在加速演变。“我们在跑着追赶,人家也在跑着前进。我们只有跑得比人家更快,才能赶上他们。”

在一份报告中,这位经历三次中外联训、每天带着飞行员学半小时英语、逼着飞行员翻译外军原著的旅长,以一种恳切的口吻写道:“我们要清醒看到自己与世界空军强国之间的差距,认识差距、正视差距、研究差距,这是缩小差距的第一步……”

负起那些必须负起的“重”,打赢那些必须打赢的“仗”

孙军的微信名和飞行代号是同一个单词:“cannon”,中文意思是“加农炮”——一种炮弹膛口速度高的火炮。

人如其名。外表沉稳的孙军批评起人来,“语速快,骂得准,杀伤力大”。

虽然孙旅长的批评“从来都对事不对人”,但让官兵惊讶的是,孙旅长关注的“事”可谓事无巨细:上到天上飞行、下到地面机务,大到实战演练、小到日常管理……

孙军称自己是复合型性格,“在大事上举重若轻,在小事上举轻若重”。无论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他的方法只有一个: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目的也只有一个:要干就要干好。

“要干就要干好”,这既是孙军性格中不服输的天然属性,也是他一路成长的朴素总结。

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土屋,一天不打扫就到处是灰,他就天天仔细打扫,弄得家里一尘不染。中学时,因为担心“上不好学就得回家养鸡”,他埋头读书,高考成绩超过了当年的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

“就连打球,也必须争第一名。”这位喜欢和官兵一起打篮球、踢足球的旅长,每次组织比赛,只奖励第一名。在他眼中,“打球和打仗一样,只有第一才是赢家”。

“要干就要干好”,在孙军看来,是对职业的基本尊重——歼击机飞行员是勇敢者的职业,也是需要天赋的职业。“做优秀的自己,才能配得上自己的天赋、配得上国家的培养、配得上时代赋予的使命。”

当旅长后,孙军做了一个决定:在歼-10C战机上喷涂曾中断了几年的“红鹰”标识。他希望,这支部队带着鹰的眼光、鹰的胸襟、鹰的本领,驰骋未来战场。

11月7日,记者全程见证了他们的自由空战训练以及之后的复盘讲评。在弥漫着求胜欲望的空气中,他那加农炮般的批评弹雨,早已被飞行员们所熟悉并折服。在飞行员的世界里,树立权威靠的不是级别,而是专业。

飞行员就是这样的事业,它让你臣服于一种类似于修炼的节奏。专业的修炼、技能的修炼、身体的修炼、精神的修炼……反复修炼让人纯粹,纯粹到直面最简单的法则——负起那些必须负起的“重”,打赢那些必须打赢的“仗”。

孙军的微信头像是两个儿子的照片,朋友圈的主题就像很多军人一样,充满了家国情怀。

这一年,他和妻儿在一起的时间只有4天。他像流星一样,在密不透风的时间表上来回腾挪,一个人扮演着现实这部纷繁电影中的许多个角色。

抛开对家人的歉疚,他骨子里最钟情的还是飞行员这个角色。

那天,从来不发空中照片的他,在朋友圈发了一组在万米高空拍下的雪山照片,配了一句话——

“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来保卫!”

(责编:陈羽、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