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随机搭配到按需匹配,南部战区陆军某陆航旅帮助飞行员寻找战场最佳搭档——
练就战场上的“心有灵犀”
该旅组织飞行训练。侯向坤 摄
南国大地,层林尽染。
初冬时节,随着战鹰平稳降落,南部战区陆军某陆航旅直升机一营三连机长李浩和副驾驶张益平结伴走下战机,不时交流探讨刚才训练中的细节。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刚在空中默契配合、连续完成多个高难度课目的两位飞行员,竟然是一对在一起训练不足两周的新搭档!
“如今,具备相关资质的机长与副驾驶,大多磨合两周就能实现高难度课目的配合,在一起训练两个月就能连贯执行大强度飞行任务。”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立足实战,改变以往训练中机组成员随机搭配的组训模式,根据机长的技术水平、理论素养、战术意识、性格特点等因素匹配副驾驶,帮助他们在寻找最佳搭档的过程中练就“心有灵犀”的真功夫。
“打仗没有磨合期,如果平时训练中没有形成默契的配合,上了战场就容易‘掉链子’。”李浩告诉记者,在执行任务中,机长和副驾驶的职责涉及操纵战机、对外联络、观察障碍、监控参数、处置特情等多个方面,一架直升机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机长和副驾驶的飞行技术,更与双方配合的默契度密切相关。
机长和副驾驶的“心有灵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指标”,在日常训练中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该旅领导一语中的:找到高“匹配度”的队友是前提。
“过去机组成员搭配跟着计划走,根据飞行场次的训练课目随机确定。如今训练计划不仅要根据机组成员的训练需求来确定,还需要根据机组成员的训练进度适时调整。”据该旅作训科科长王远嵩介绍,他们首先通过筛查飞行员的个人考评档案确定多组“黄金搭档”,而后在征得本人同意的前提下,以两周为一个磨合周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人员搭配,让飞行员在与不同搭档的训练中找到最具“匹配度”的队友。
“‘匹配度’只是练就‘心有灵犀’的基础,培养最佳搭档还要靠训练之外的磨合。”机长鲍云羚和副驾驶贺卫华的搭档经历颇有代表性。
去年,陆军“陆航空突奇兵-2018”比武竞赛前夕,该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他俩编入一个机组参加针对性训练。然而,由于缺乏实践中的磨合,这对从考评档案来看颇为“匹配”的搭档,训练之初配合并不理想。
为提升默契度,他们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加强配合:飞行训练准备会上,他们针对将要开展的训练课目,探讨容易造成配合失误的技术难点;飞行训练讲评时,他们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双向讲评,争论点评不留情面;休息间隙,他们经常互换角色模拟飞行程序,熟悉彼此的操作细节……
“‘心有灵犀’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比武中他一提总距,我就知道下一个动作怎么配合,无需提前沟通。”鲍云羚清楚地记得,他们凭借“心有灵犀”的配合在比武场上稳定发挥,一举夺得昼间对地突击和编队飞行两个课目第一名,捧着“优胜机组”的荣誉凯旋。
回营后,该旅将他俩默契配合的经验做法,系统梳理成具体举措,在全旅推广,进一步缩短了机长与副驾驶的磨合期。
“上阵对垒,既要研究对手,也要研究队友。”夕阳下,一架架战鹰平稳降落,相继归巢。在该旅飞行休息室,几对机长与副驾驶正在热烈地讨论战术战法……据该旅领导介绍,今年以来,该旅已有6组最佳搭档先后经历大项演训任务考验,均在任务中表现抢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