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禄亨:为理想战斗到底的志愿军老战士
易禄亨。记者 左黎韵 摄
84岁的易禄亨精神矍铄,胸前的军功章格外引人注目。
在朝鲜战场上,他和战友们一次次穿越生死线,与敌人浴血奋战,被授予“人民功臣”称号。退伍后,他回到家乡,扛起农村建设的大旗,主动拿出伤残复员费,带领村民引水、修路。如今,耄耋之年的他还一直保持战斗状态,经常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做好年轻干部的“传帮带”。
“我要让革命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为理想奋战到底。”易老的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着。
童年经历
播种下信仰的种子
1935年,易禄亨出生在涪陵区百胜镇隆兴村一户贫苦农家。在家中,他排行老大,有9个弟弟妹妹。他的整个童年,伴随着是一段挥之不去的阴影——5岁那年,父亲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当着他的面自残了左眼。所幸,村里有个姓马的医生帮他父亲治伤,在马医生的悉心照顾下,父亲的伤口终于愈合。
马医生很特别,他不但医术高明,还懂得许多道理,村里的孩子都爱跟着他学文化。一天,马医生在黑板上写了“谁养活谁”几个大字,问孩子们:“有的人不劳动为啥粮食堆成山?有的人不劳动为啥房子高又宽?”孩子们纷纷摇头。易禄亨回家问爷爷,爷爷悄悄指了指地主家,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地主在欺负穷人。
马医生在易禄亨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信仰的种子,他逐渐明白“共产党推翻旧社会,消除地主剥削,就是要让老百姓翻身做主人,过上好生活。”
1949年11月,涪陵解放。易禄亨作为村里的儿童团长,敲锣打鼓迎接了解放军进村。当时,土匪“刀儿教”还盘踞在当地山区,易禄亨给解放军带路,协助他们剿灭了土匪,排长张速青对他的英勇表现赞不绝口。这次经历使他萌生了当兵的想法,“我要保卫胜利果实,让老百姓不再受穷受压迫。”
机会很快来了。1951年初,镇里号召年轻人参军入伍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易禄亨瞒着父母去报名。那时,他才15岁,招兵的人瞅了瞅眼前这个黄毛小子,连连摆手:“小鬼,你年纪太小,还是等几年再来吧。”可易禄亨不甘心,他守着招兵处的大门,迟迟不愿离去。这时,已升任连长的张速青恰好路过,了解情况后说:“这个兵我要了。”
就这样,易禄亨挥别了父母,和战友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
英勇奋战
他是“人民功臣”
位于北朝鲜境内的月峰山是朝鲜战争中重要的军事防线。1951年10月,敌军集中兵力对月峰山发起进攻。易禄亨主动申请参战,坚守在月峰山一个前沿阵地。战斗持续了五天五夜,情况最危急时,敌军距离他们的作战暗堡仅50米,他和参谋长紧密配合,一人拉导火线,一人掷手榴弹,与敌人殊死搏斗,终于守住了阵地。
这是易禄亨第一次上战场,他将真实战况写信告诉了父母:“……风吹裂了我的脸,霜雪冻伤了我的手脚,但我心里还是热的,因为我有一颗赤诚的心。爸爸妈妈,孩儿在部队学习了很多革命真理,知道为谁当兵,为谁牺牲。如果我有不幸,你们不要悲伤,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后来,这封家书被刊登在《志愿军前线战报》上,震撼了全军指战员的心灵。
1952年10月,易禄亨所在的部队正在怀阳县三阳里战备练兵,突然遭到敌军轰炸机袭击。一位朝鲜老大娘的房子烧了起来,老大娘大喊救命。易禄亨来不及多想,抱起一床被子,在水里浸透,顶在头上就冲进屋里,把老大娘背了出来。屋内还有个两岁多的孩子,易禄亨顾不上全身烫起的血泡和剧痛,再次冲进火海救出孩子。婆孙得救了,他却晕倒在地,被送往医院抢救了9个小时才苏醒过来。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朝鲜军民,1952年12月6日的《朝鲜人民日报》头版以《烈火炼真钢》为标题,称赞易禄亨为“中国好儿女”。
1953年7月,金城战役桥岩山进攻战打响,当晚,易禄亨带着全班12名战士作为先头部队率先发起进攻,他们的任务是炸毁敌人依山而建的5座暗堡。敌人的重机枪不停地扫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只剩下易禄亨,他的左脚小拇指被炸飞了半截,身上还有其他伤,而还有最后一个暗堡没有攻克。眼看大部队就要冲锋了,紧急关头,易禄亨抱起最后一根爆破筒,绕到暗堡顶部,使劲将爆破筒的尖端插入暗堡,用力拉下引爆绳,迅速扑倒在地翻滚开去。随着“砰”一声巨响,敌人最后一个暗堡被端掉,而易禄亨却被炸飞的泥土埋住,失去了知觉,他因此落下了颅骨折裂和脑震荡的残疾。
由于在轿岩山攻坚战中表现突出,易禄亨荣立“一等功”,并被授予“人民功臣”称号。1954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鲜艳的党旗下,他作出了人生庄严的承诺:“永远跟党走,忠于党、忠于人民,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战斗到底,直到最后一口气!”
伤残复员
他用一生践行承诺
易禄亨的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1957年,他伤残复员回到家乡,先后担任了涪陵区百胜镇红花村、大石村、隆兴村党支部书记和隆兴村村委会主任。在村干部岗位上,他牢记入党誓言,为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继续奋斗,这一干就是30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涪陵区百胜镇,红花村、大石村、隆兴村三个村仅有9名党员。担任村支书后,易禄亨决定夯实基层党组织力量,以党建引领农村发展。
他来到村民家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随着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他又在村里率先建立起党支部。后来,红花村、大石村合并至隆兴村,由易禄亨带头组建的党支部共发展党员20余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易禄亨一刻也没敢闲着。上世纪七十年代,隆兴村饮水困难,村民们要走很远的路挑水喝,易禄亨主动拿出自己的伤残复员费和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部分积蓄,整修了一口山坪塘,解决了村民人畜饮水和50亩农田灌溉难题;村民们反映路不好走,他又毫不犹豫地拿出剩余积蓄,带领村民挖泥巴、抬石头,不管天晴落雨,苦干实干,终于打通了第一条出村公路;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隆兴村,他坐不住了,在村里推行包产到户,发动党员带头种植榨菜。
“我那时觉得,国家不富裕,老百姓有困难,共产党员就应该站出来,尽自己力量解决问题。”回忆往昔,老人用质朴的语言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在易禄亨的带领下,隆兴村成为当地农村改革的典范,村民们干劲十足,村里不仅发展起榨菜产业,村集体还创办了企业,上世纪80年代,隆兴村就实现了整村脱贫。
从村干部岗位上退下来后,儿子本想将他接到主城享清福,但易禄亨却闲不下来。“老爷子可是我们村里人人敬重的‘老革命’。”说起易禄亨,隆兴村现任村支书易利奎告诉记者:“前几年,村里扩建公路,有几户村民心中不满,多亏他回村主持公道,事情才算摆平。”
到隆兴村走走看看,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当好年轻干部的参谋……易禄亨的晚年生活依然忙碌。“人老心不能老,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我要一直保持战斗状态,把党的事业贯彻到底……”采访接近尾声,易禄亨的故事却没有结束。为理想,他还要继续战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