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战疫一线,他们让党旗更加高扬

——记陆军军医大学“专家党员突击队”

2020年03月01日15:49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专家党员突击队在研究会诊疑难问题,左起曹国强、李琦、陈萍、毛青、任小宝、杨仕明。张旭航 摄

深夜,火神山医院依然灯火通明,这里是与病毒决战、与时间赛跑的战“疫”前沿阵地。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除夕出征的白衣战士已经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仍然奋勇向前。

他们之中,“专家党员突击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陆军军医大学的毛青、李琦、杨仕明、曹国强、任小宝、陈萍。他们平均年龄超过54岁,党龄最短的也有28年,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专家,都是自战“疫”发起之时就冲在最前线的无畏战士。

“一个党员一面旗。”战疫一线,6名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立起了党员的标杆,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李琦(右一)在“红区”查房。高涛 摄 

有一种冲锋,叫背着呼吸机上“战场”

“放心吧,我已经回到宾馆,睡一觉就好了。”

午夜,火神山医院一科一病区主任李琦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新收治的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到“红区”查房、召开科室例会、参加重症患者会诊……一整天满负荷的工作下来,已经55岁、患有严重呼吸睡眠障碍的李琦有些吃不消,血压飙升到180。妻子打来电话叮嘱他注意休息,他迫不得已撒了个“善意的谎言”。

身为医疗专家的李琦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清楚,出征之时,他在背囊里装上了便携式呼吸机。可一旦投入战“疫”,他就什么也顾不上了,拼了命地往前冲。

与李琦一样拼命的,还有大他一岁的传染病专家毛青。医院要扩大收容量成立新的综合科,身兼医院专家组、感控组副组长的他主动请缨去当科主任;接诊的病人下肢瘫痪下不了救护车,他不顾髋关节的伤痛第一个冲上去把病人抱下来……

“党员、军人、医生,任何一个身份都决定了我必须毫不迟疑地往前冲!”毛青的话,道出了专家党员突击队每个人的心声。

杨仕明在“红区”查看患者病情。高涛 摄

专家杨仕明,还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

“等东湖的樱花开了,我们约起过早哈!”不论是金银潭还是火神山,只要操着一口地道武汉话的杨仕明教授出现在病房里,患者们就会倍感亲切,倍增信心。

一个多月来,这位“军医中的武汉伢子”,每天都会出现在“红区”查房、问诊。防护服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杨仕明把对家乡父老的爱,化作治病救人的无穷动力。患者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可患者不知道的是,杨教授的母亲就在武汉,老人家甚至到现在仍不知道儿子就在战“疫”前线。

与记者谈及这个话题时,杨仕明满脸歉疚,久久地望向长江对岸的万家灯火。虽只一江之隔,但他唯有把对母亲的深深挂念埋在心里,把治病救人的如山使命扛在肩头。

专家党员突击队的忘我冲锋,不只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从抗击“非典”到防控禽流感,从援利抗埃到抗震救灾,哪里有病患,哪里就是他们的战场,哪里就有他们逆行的身影。

金银潭没有潭,鱼水之情深于潭。火神山不是山,生命之托重于山。从金银潭到火神山,专家党员突击队时时当先锋,处处打头阵,他们像高扬的战旗,引领感召队员们舍生忘死、连续奋战,冲锋陷阵、决战“疫”魔。

曹国强和护士一起帮助患者吃饭。高涛 摄

有一种权威,叫疑难问题“一锤定音”

金银潭医院,一位重症患者的病情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

一次,火神山医院专家组组长徐迪雄组织专家会诊,一位患者的CT影像显示,肺部几乎全白。主治医生焦急万分,建议立即增加抗病毒药物,进行输液治疗。

“且慢!”参加会诊的曹国强教授盯着CT影像,语气坚定地说,“这影像与新冠肺炎的典型表现有着细微差别,我认为,很可能是胸腔积液造成的。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衰,大量输液可能有风险……”

毛青正在病房与患者交流。高涛 摄 

毛青、任小宝、杨仕明等几位专家经过认真的讨论,对曹国强的看法都表示支持。

按照专家们的意见,主治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纠治心功能不全入手展开救治。3天之后,CT影像显示,患者肺部病灶大部分都消失了,由重症转为轻症。

“复盘”救治过程,主治医生恍然大悟:这位患者虽然感染了新冠肺炎,但症状较轻微,心衰才是影响健康的“元凶”。如果当时治疗方案错了,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上报了几名准备出院的患者,请专家最后审定。

曹国强、任小宝、杨仕明等几名专家仔细审看病例、化验单等资料,都对其中一名患者提出异议。

“虽然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都呈阴性,但仔细分析他肺部影像的变化,相比入院前没减轻反倒加重了,这个病人不能出院。”

原来,这是一位从方舱医院转来的轻症患者,入院前的CT影像资料不全,只有一个CT报告。给出出院建议的医生主要依据的是核酸检测结果和临床症状减轻,没有仔细推敲入院前后肺部CT影像的变化。

事情的发展再一次印证了专家的精准判断,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核酸检测再次呈现阳性。

“要是没有专家把住这一关,那会带来多大的隐患。”许多队员感慨道。

不只是治病救人,在战“疫”的各个方面,专家党员突击队都用他们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为大家答疑释惑、排忧解难。

防护少了有风险,防护多了负担重。面对传染性强的病毒,如何在有效防护与便于工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医护人员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要不要戴面屏,成为争论的焦点。

“防护服、口罩、护目镜,已经武装到牙齿,多戴一个面屏只是增加负担。”“戴久了压得头疼,不利于展开工作。”

不戴面屏的呼声很高,却被毛青一句话就压了下来,“你们考虑突发情况了吗?”

突发情况说来就来,一位护士在“红区”护理时,患者突然摘下口罩呕吐起来。“幸亏戴了面屏!”吓出一身冷汗的,不只这位护士,还有透过监控画面注视着“红区”的感控专家。

任小宝在与患者交流。高涛 摄

有一种信任,叫放心把生命托付给你

与病毒直接交锋的战场上,你放心把生命托付给谁?对于这个问题,医疗队员们回答出奇一致:专家党员突击队。

1月28日,护士谭琼下夜班回到营地后,身体突然出现不适并伴有剧烈咳嗽。“是不是被感染了?”谭琼慌了,情绪几近崩溃。

曹国强得知后,第一时间赶来诊断。没有听诊器,他就直接用裸耳贴在谭琼背上听肺音。最终,曹国强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定,谭琼只是普通的感冒。

“如果谭琼感染了病毒,你那么做不是非常危险吗?”事后有人问曹国强,可他却说,为了战友我顾不上那么多。

裸耳听肺音,深深战友情。打这以后,曹国强被“任命”为医疗队的队医,成为“医生的医生”。年轻的队员们都说:“有这样的专家为我们保驾护航,心里踏实!”

在一言一行中给队员教方法、强信心,在一举一动中让患者增勇气、受鼓舞。专家党员突击队用实际行动凝聚起共同战胜疫情、救治患者的正能量。

两位女护士抬着笨重的大箱子吃力爬楼梯,年过半百的他二话不说接过箱子就走;老年男性病患在床上小便,他连忙抢过护士手中的便盆说“我来我来”;重症患者不配合治疗,他不厌其烦地开导鼓励……提起任小宝,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二病区的医护人员几乎异口同声,“既体贴队员又爱护病患,因为有他,这个队伍才这么有活力与朝气。”在队员们的眼中,任小宝既是可亲可敬的“宝哥”,亦是攻坚克难的专家!

专家党员突击队的每一个人都和任小宝一样,看到他们的身影,就会让人放心,给人力量。

取咽拭子对操作者来说风险较大,他们就陪在年轻医生身边一起操作;高龄患者听力不好,他们就俯身贴着老人耳朵讲话;患者长期住院情绪不佳,他们就拉着患者跳舞、打太极……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也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病人沟通交流、如何处理棘手问题。

陈萍(右一)在研究感染防护措施。高涛 摄 

陈萍是专家党员突击队中唯一的女性,也是最年长的,医疗队里的年轻队员都喜欢叫她“妈妈专家”。作为国内第一批感控专家,她在传染病感染控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此次武汉抗击疫情,她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零感染”,把队员一个不少带回去。为此,她将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带到一线,建成了防护监测“天眼”,时刻观察医护人员进出病区流程是否规范,不放过任何可能导致问题的隐患。

一次,守在监控器前的陈萍发现异常:一名刚刚出“红区”准备脱掉防护服的护士,站在原地一动不动。通过反复沟通得知,这名护士因过于疲劳发生了呕吐,口罩里面的呕吐物让她非常难受。

“妹妹,千万别慌。”陈萍知道,此时是最容易出错的时候。最终,她一步步耐心指导,帮助护士按操作流程安全脱掉防护服。

陈萍像妈妈一样爱队员,队员也像爱妈妈一样爱她。

一天深夜,忙碌了一整天的陈萍从火神山医院走出来的时候,天上下起了雨。一名护士见陈萍没带雨衣,就把自己的雨衣脱下递了过去。

那一刻,陈萍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她搂着这位护士一人一个袖子穿上雨衣,并肩走向雨中的大巴车……(李大勇 张旭航 刘远桥)

(责编:陈羽、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