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兵华:我的战位在病房
张兵华敬礼。李芳 摄
“36床,血氧饱和度回升没有?”
“17床,呼吸机马上上!”
2月25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二病区,一位身穿防护服、头戴护目镜的男子,脚步生风地指挥身边的医护人员忙碌着,动作紧张而有序。
他叫张兵华,是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二病区副主任。作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这儿——是他负责坚守的阵地。
与疫魔交手,没有勇气不行,光靠勇气不够
大年三十,得知医院紧急抽组人员支援武汉的消息,44岁的张兵华抢先找到院领导,请缨参战:“这个头阵我来打!”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大年初一,张兵华和医院精挑细选的33位战友随空军军医大学逆行出征,奔赴武汉。翌日一大早,他率领6名党员骨干率先进入病区重症监护室,开始与疫魔交手。
这一战,便是无数个日夜——
每天,张兵华总是第一个走进病房,一个一个地查看病情,一项一项地做记录,然后及时拿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面对一个又一个病人,他常常一忙便是数小时,连喝口水都顾不上。
一天,张兵华忙碌完正准备交班,对讲机里传来紧急呼叫:“26床肌钙蛋白增高,请速来!”他二话没说,返身向病房跑去。原来,病人心肌缺血严重,已出现昏迷。张兵华和在场医生一碰头,快速拿出治疗方案,抗凝、扩冠……一连串动作后,病人恢复了神智。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这是张兵华对自己,也是对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要求。
与疫魔交手,没有勇气不行。张兵华清楚,每一次走进病房,都是在同看不见的敌人拼杀。新来的11床病人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指脉氧一度低至40%,张兵华一连两个小时脚不挪窝地守在病床前,进行无创通气、液体复苏等抢救。有人问他“怕吗?”他回答:“都怕,谁来救病人!”
没有人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张兵华知道:这一战,只能赢!
正是靠着这种军人独有的胆魄与豪气,他和战友们殚精竭虑,把很多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张兵华检查患者CT结果。
与疫魔交手,光靠勇气不够,还要讲科学
在呼吸内科工作了近20年的张兵华深知这一点。每天上班前,他都要仔细检查一遍队员的行装,看防护服穿严实了没有、护目镜有无问题,不给疫魔入侵留下一丝机会。
对队员是这样,对病人更是如此。对重症病人来说,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样子,每个人都要有不同的治疗手段,心急不行,蛮干更不行。张兵华发现,新冠肺炎的隐蔽性极强,不论轻症还是重症,都不可大意。对每一个病人他都要求队员们细心、再细心,不允许有丝毫的疏忽和错误。
疫情发生以来,张兵华根据已往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将病区的病人依症状、化验及CT结果分为5种类型,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数日以来,在他和大家的努力下,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迅速改善,80%的患者脱离了危险。
“25床肌钙蛋白增高,昨天做的心电图没有明显问题,今天再复查一下。”
“38床患者年龄大,患有心肌病,今天要重点观察。”
晨曦微露,又一个忙碌的早晨来临了。穿戴着一身“盔甲”的张兵华穿梭在各个病房,宛如一名冲锋的勇士。
张兵华与患者交谈。
爱,也是强大的免疫力
“张主任,谢谢你帮我树立信心。我一定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战胜疫魔。”
2月16日清晨,张兵华一走进病房,有位患者就争着对他说。
医者仁心,张兵华知道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要能够救治病人身体的病痛,还要会抚慰遭受创伤的心灵。
33床的大妈CT结果显示症状减轻,却因老伴感染相同的病在其它医院去世而多日情绪低落。张兵华每天查房时,总会特意在她的病床前多待一会儿,和她聊聊天,夜里帮她掖掖被角。看大妈胃口不好,张兵华专门从宿舍带来水果、八宝粥和火腿肠,让她调剂口味。一来二去,大妈的心情渐渐平复了下来。
32床是位年轻人,病情好转了许多,却总不见笑容。张兵华一了解,得知他家有四人感染新冠肺炎住进了医院,令他牵肠挂肚。张兵华一一询问姓名,连夜通过电脑查找治疗结果。听到家人全部脱离危险,年轻人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45床大爷一转入病房,便十分绝望,拒绝接受任何治疗。见此情景,张兵华把大爷当作特殊对象,有重点地进行心理疏导,帮他缓解心理压力。一遍没有效果,就坚持两遍三遍;一天不行,就坚持两天三天。“心诚则灵”在张兵华的耐心疏导下,大爷终于主动配合治疗了。他说:“我不能辜负了你们的苦心,要好好活下去!”
“好好活下去!”这是张兵华和众多医疗队员对病人的期盼。谁说爱,不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呢。
在做好病人心理疏导的同时,张兵华也不忘对医疗队员的关心和爱护。
一段时间,由于大家每天超负荷工作,不少人身体和心理都出现了各种不适。防护服密不透气,一穿就是几个小时。护目镜工作时间一长,便开始起雾,扎针、输液看不清楚,一个动作往往要反复多次。口罩拴在耳朵上,一戴就是半天,脸上压出深深的印痕,不少队员的耳朵、鼻子和眼眶下都磨出了血印,一洗脸火辣辣的疼。
张兵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逢下班,他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拿个小本子,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了解大家有什么需求,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大到一套防护服、一副护目镜,小到一根棉签、一瓶洗手液。统计完毕,他第一时间协调解决,不让一个问题过夜。
张兵华还养成一个好习惯,每天不论多忙多累,临睡前总会到换班的队员之间转一转,与大家聊聊一天的工作,说说家里的近况,临了,还不忘同大家碰肘加油。
协力山成玉,同心土变金。在张兵华的带领下,到武汉一个多月来,团队没有发生一例非战斗减员。他和他的队员们就像一枚枚钢钉,牢牢地坚守在阵地上!
这一战,疫魔不退我不退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
2月23日傍晚,江城武汉,万家灯火。走出病房的张兵华一打开手机,一个清脆的声音从千里之外的西安传来。看着视频中10岁的儿子,他的眼睛有些湿润。
一晃,张兵华和他的战友们已经在这里奋战了三十多个日日夜夜。
三十多天里,张兵华记不清给家里打过几个电话,可是说起病区里近百位病人的病情,他却如数家珍。
“爸爸,你放心。我会听妈妈的话,照顾好爷爷奶奶。”儿子在电话里说。
一提起父母,张兵华满脸羞愧。作为儿子,他实在没有尽好孝。那年,他早早地盘算着给年迈多病的父亲过个寿,在哪吃饭,买什么礼物。谁知,眼瞅着日子快到了,任务来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千里之外。这一走,就是整整一个月。
“我是党员,也是军人。临阵退缩,不是党员和军人的属性!”张兵华说。
入伍25年,这样的经历对张兵华数不胜数。
“儿子,你懂事了。眼下是武汉最要紧的时候,爸爸还要继续战斗下去,疫魔不退我不退。”张兵华深情地对儿子说。
“继续战斗下去,疫魔不退我不退!”这是每一位出征武汉军队医疗队员的心声。
……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这是不久前一位康复出院的患者写给张兵华的一句话。
是的,希望最美。“战疫最吃紧的时候,也是最接近希望的时候。胜利,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张兵华为战友们鼓劲。
“18床情况危急!”,刚走下阵地端起盒饭的张兵华,接到电话又匆匆赶往病房。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摄影报道 张璇子 李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