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基层理论骨干的“火种效应”
文晓曼在进行攀岩训练。
训练间隙,文晓曼(左二)与战友谈心。
课室内,文晓曼给战友们授课。
站在四层楼高的攀登长绳下,下士文晓曼被怼得一时语塞。
那天,她应邀给一个英雄连队宣讲理论,被战士小李给“怼”上了:“别光耍‘嘴皮子’,你要能当着大家的面‘踩绳上’到楼顶,我就信你说的!”
给英雄连“上课”,怎么能“掉链子”?
这个掌握通信、装甲等多项技能的特战女兵,没有丝毫犹豫,麻利地攀登到了屋顶。目睹这一幕,这群男兵个个服气了。
行动是最好的宣讲,实力是最好的底气。走下屋顶,她受到了高规格礼遇——热烈的掌声持续了1分钟以上。
一“战”成名。作为旅里的“特邀政治教员”,能文能武的文晓曼,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深受战友欢迎。战友们这样评价她:“不光说得好,更做得好,她讲的话和她的人一样,让人信服!”
很少有人知道,训练场上,她也曾是个“菜鸟”。第一次练习倒挂滑降时,她抓着栏杆迟迟不敢放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第一次讲理论课时,她被“故意刁难”的战友怼得“梨花带雨”……
“别看我们理论骨干工作不起眼,但对基层来说,我们的作用不可替代。”尽管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但文晓曼还是一年年坚持了下来。
作为基层理论骨干群体中的一员,文晓曼说,每次看到战友们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亮闪闪的眼睛,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能被需要是件幸福的事”。
“传播理论犹如一日三餐,饭要吃,菜也要吃”
在南部战区陆军某旅,谈心桌是连队官兵“侃大山”的主阵地。休息时间,官兵们围坐在一起,聊班排趣事、连队工作、时政要闻、抖音网红……
因为话题广泛、气氛融洽,谈心桌旁的聊天一直很受官兵们热捧。
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解放军医疗队除夕星夜驰援武汉、蔬菜和物资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供给……这天的谈心桌边,围过来越来越多的人,大家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人群里,连队理论骨干、大学生上等兵何园置身其中,看不出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这不就是咱们中国的特色嘛!也只有我们中国才能有这么大的凝聚力和动员能力!”基层理论骨干何园的话,引来战友一片赞同声。
直到休息时间结束,谈心桌边意犹未尽的战友,又把话题讨论带回了宿舍。
“为什么抖音视频、头条新闻那么火?就因为形式活、内容新,而且很好地填充了大家的碎片化时间。”大学生士兵袁兆丰是连队的理论骨干,他每天都把大家关心的时政热点,嵌入到聊天中。
话题不多,内容不长,看似云淡风轻的聊天,聊着聊着,相关知识和理论就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战友的脑海。
谈心桌聊天只是基层理论骨干最传统、最常用的工作方式。为了让理论学习的形式活起来,该旅基层理论骨干们不断尝试新的创新。
从“创意微课”到“理论大家谈”,从“动漫十九大”到“强军故事会”,从“难题‘诸葛亮’会”到面对面传帮带……多种形式的宣讲,正加速推动基层官兵的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理论宣讲需要‘提纯’‘翻译’‘加工’‘解密’,变成充满趣味的顺口溜、兵言兵语,甚至诗歌朗诵,让人听得舒服、听得进去、听得解渴。”某部基层理论骨干李召峰和战友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也越来越受大家欢迎。
去年底,一家权威媒体采访某边防旅。他们把连队看起来很平常的事,制作成了五条短视频发布在网上。一经传播推广,这些视频点赞量最高的达到了180万,迅速在连队引发热议。
“网络诱惑多,但是网络也有利于正能量传播。”这件事给了某边防连理论骨干们很大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尝试拿出最火热的、官兵最关注的内容进行视频解读,效果出奇的好。
作为一名有“想法”的基层理论骨干,某警卫勤务连大学生下士李壕建议连队,把官兵年度理论学习成果按级别和篇数,折合成分数计入平均分,把平时的“理论学习之星”评选对象也按分计入,让理论学习指标由“软指标”变成像训练成绩一样的“硬杠杠”。
“还别说,效果真不错。”在李壕看来,理论学习既要激发学习兴趣,还要不断传导自觉学习的动力。
在他和其他理论骨干的建议下,连队一直坚持利用点名随机抽问理论知识点,每周抽点学习心得体会也成为连队的必修课。连队战友习惯成自然,学习效果很喜人。
“传播理论犹如一日三餐,饭要吃,菜也要吃,形式必须要多样。”在某边防旅政委程昭善看来,青年战士思想的多样化、多变性,决定了理论传播必须探索活泼多样的方法,运用战士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战士打心底先接受、再喜欢。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战士的身边人、同龄人、知心人,基层理论骨干有着天然的优势,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从“知道”到“指导”之间,还隔着一段长长的距离
“‘二师兄’火了!受非洲猪瘟影响,现在猪肉供应紧张了。”去年猪瘟疫情发生后,某旅一名战士发出这样的感叹。
“哪有那么夸张!国家已经紧急出手,一方面增加国内供给,另一方面增加国外进口,还愁吃不上猪肉?”该旅上士黄磊对战友的担忧迅速做出回应。
作为连队的理论骨干,黄磊以“懂得多”“问不倒”“随便聊”闻名全连,号称连队的“万事通”。
“万事通”并非一开始就“通”,都是埋头苦学的结果。
“既然是基层理论骨干,自然就得比别人学得好、懂得多,心中有数、肚里有货。”黄磊爱学习是出了名的。他涉猎的书籍无所不包,收集的经典美文、理论金句剪贴了几大本。
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从何而来?
黄磊结合自己的学习之路,总结出几个源头: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精神等,主要依靠理论读本、报纸书籍来学;与履行岗位职责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依靠专业教材、条令规定来学;文史、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等前沿动态需要经常通过读报上网,阅读经典名著对增加新知识、拓展新视野也都有帮助。
“想给人一碗水,还不能光有一桶水,还得有营养充足的‘配料’。”这是指导员杨盛强对黄磊提出的另一个要求,“基层理论骨干宣讲理论,不仅要有打动人心的内容,还需要宣讲的艺术。”
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杨盛强心里十分清楚,基层理论骨干从“知道”到“指导”之间,还隔着一段长长的距离,而“说理”表达的灵活性,是理论骨干必备的一项重要本领。
“没点宣讲艺术,肯定是讲不好课的!”黄磊感情细腻、知识全面,擅长用故事打动人。这让他每次上课都人气爆棚,很受战友欢迎。
“基层理论骨干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播种机’‘宣传队’‘扩音器’,如果自己肚里没货,就会让理论与大家越来越远。”某旅领导向记者分析说,随着智能手机、军营网吧的开放,官兵获取理论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他说:“如果基层理论骨干‘肚里没货’,讲的都是官兵们在网上已经了解的信息,谁还听你说呢?”
当然,当好基层理论骨干,并不是“耍好嘴皮子”就能过关。打铁还需自身硬,理论骨干说得好,更要做得好、有能力。
作为基层理论骨干,第75集团军某特战旅指挥通信连大学生女兵群体用实践佐证了这一点。
从“娇娇女”到“通信兵”,从“专业通”到“特战王”,从“理论迷”到“播火者”……该女兵群体在学好通信保障技能的基础上,跨专业学习多项特战技能,争当特战尖兵,巾帼不让须眉。
“挑战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该女兵群体成为强军圆梦生动的践行者和鲜活的样本。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她们赢得了男兵的敬佩,也成为最具说服力的理论骨干群体,先后有70余人次获聘“特邀政治教员”。
“可别小看理论骨干这个头衔,没两把刷子还真干不了。”该旅领导的话意味深长。理论在基层的辐射性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骨干自身能力素质和理论水准。
一名合格的基层理论骨干,到底是啥标准?南部战区陆军一位领导给出了答案:“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基础扎实、传播理论积极、说理表达灵活、作风形象良好。”
“活跃在战士中间的基层理论骨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无可替代”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某旅中士陈海远洗完衣服,像往常一样读起书来。这是他从去年至今读的第53本书——《大众哲学》。
作为一名基层理论骨干,读书是他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方式。
手机铃声响起,这是一个来自西藏拉萨的来电。电话那头,是陈海远去年带的新兵郭成洪。每当遇到困惑迷茫,郭成洪总会第一时间想到请教老班长。
去年带新兵时,陈海远在自己的柜子里摆满了书,从《共产党宣言》到《平凡的世界》,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翻翻看看,随手记录所思所感。
班长爱看书,新兵耳濡目染,也不时找他“讨”书看。为了鼓励大家一起多读书,陈海远特意规定,到他柜子里拿书不用打报告,想看啥只管取。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在这样潜移默化影响下,他带的12名新兵中,有9人如今养成并保持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排里其他班的新兵也前来借书,再后来全连新兵都来找书看——一股学习热潮就这样形成了。
新训结束,陈海远带的兵被分配到不同单位,但他仍然经常接到那几名战士从各地打来的电话。有与他讨论考学的、有请他答疑解惑的、有找他推荐书籍的……因为在大家心中,身为理论骨干的老班长,学得多懂得多。
看书,是陈海远最大的爱好,让他学到知识,长了见识,交了朋友,更为他的理论骨干身份加分颇多。
“架起联系官兵的‘连心桥’,唱出理论宣讲的‘好声音’,你们理论骨干的作用很重要,小岗位一样也可以有大作为。”当初,陈海远被选为连队理论骨干时,指导员的一席话,让他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压力,往往也是动力。
陈海远刚担任理论骨干没多久,那天连队上理论课,指导员临时有事,授课计划调整为自学。他主动请缨:“我来给大家上一课吧。”
面对战友们质疑的声音,陈海远顶着压力,还是自信地走上讲台。
他把理论观点讲成大白话、融入到训练生活,把“有料”和“有趣”巧妙结合。一堂课,掌声替代了质疑,大家对他的印象也不一样了。
“原来理论还能这么有趣!”面对赞扬,只有陈海远自己知道,为了这一课,他足足准备了一个月。
手游、K歌、运动、刷抖音、打电话……周末和休息时间,每名官兵都有自己的小天地。如今,在陈海远的带动下,连队选择看书的战士越来越多。
在陈海远看来,理论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过程,效果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坚持下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战友孙新刚常会找陈海远借书看,看书让他谈吐和气质都不一样了;上等兵翟思晨总请陈海远推荐好书,他发现汲取的理论养分越多,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更加全面深刻;战友王满是陈海远的书友,受其影响也爱上了读书,顺利考上军校,圆了自己的“军官梦”……实践中尝到“甜头”,大家看书学理论的氛围愈发浓厚。
“活跃在战士中间的基层理论骨干,他们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无可替代。”某海防旅指导员吴朋对此感同身受。他说,一名合格的理论骨干,不仅要在官兵心中有威信,能让理论变得可亲可信可学,而且还要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把战士们带起来。
吴朋说:“对基层战士而言,大家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最初理解和最终信仰,往往都是从离自己最近的人和事开始的,基层理论骨干就是他们最亲近和信任的人。”
作为基层理论骨干,某特战旅下士文晓曼深知,只有在演训任务中站排头、当标兵,她的理论宣讲才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