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8任团长接力帮扶一个民族村

——新疆军区某炮兵团官兵与驻地维吾尔族群众的扶贫情缘

2020年04月15日09:45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8任团长接力帮扶一个民族村

2010年4月,即将卸任的团长蒲继生(右)与新任团长奚伟(左)在十六村阿拉努尔大娘家交接帮扶事宜。

1998年4月,经过炮兵团官兵奋战施工,十六村村民终于喝上了自来水。

2009年5月,炮兵团官兵走进十六村幼儿园,开展助学活动。

2011年11月,炮兵团官兵到希望小学为学生们军训。

2014年7月,炮兵团官兵给十六村村民讲解电器修理技术。

2020年1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批准疏勒县等12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

在这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日子,疏勒县巴仁乡十六村的维吾尔族大娘阿拉努尔拨通了新疆军区某炮兵团团长苏志发的电话,分享这一喜讯。

在一个泛黄的小本子上,阿拉努尔记着这个炮兵团8任团长的联系方式。刘明申、任亚新、王凤林、魏江力、王登良、蒲继生、奚伟、苏志发,每一个名字都是老人温暖的记忆:“我记得下他们的电话,却记不完他们为我这个家,为我们这个村子做的好事……”

十六村地处沙漠边缘,常年风沙肆虐,土地沙化严重。20世纪80年代,全村400多户人家、2000余名维吾尔族乡亲还过着“住的土坯房、走路尘土扬、喝的涝坝水、四季缺口粮”的穷困生活。如今的十六村旧貌换新颜,2018年就整村退出贫困村,还被评为 “全国文明示范村镇”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明示范村镇”。

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阿拉努尔大娘常念叨:“解放军的恩情,就像藤上的葡萄,看得见、数不清。”富裕起来的村民把写着“发展依靠共产党、致富感谢解放军”的牌匾挂在村委会大门口。而8任团长带领官兵接续帮扶维吾尔族乡亲的故事,在当地早已传为佳话。

一切,都源于52年前的那一次相识……

8任团长接力走进这扇门,认下一家维吾尔族“亲戚”

52年前的一天,在自家院子的破篱笆下,饥饿的孩子们为争抢一小块干硬的馕饼哭了,阿拉努尔怎么也哄不住,也跟着掉眼泪。

就在这时,来给乡亲们送生产资料的新疆军区某炮兵团战士刘明申,敲开了她家的门。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次不经意间的踏访,也为阿拉努尔一家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幸福之门。

看到阿拉努尔家中的贫困情景,刘明申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主动挑起了照顾阿拉努尔一家的担子。

从此,春天帮下种、秋天帮收割,病了送药、寒来送衣……村里乡亲们羡慕地说,阿拉努尔认了一位跟亲兄弟一样的解放军兄弟。

为帮助阿拉努尔一家解决温饱问题,刘明申找来7名战友,利用业余时间一起在阿拉努尔家的自留地里试验育苗新技术。这一年,阿拉努尔家种的粮食第一次够吃了。

春去春又来,刘明申从一名战士成长为炮兵团团长,始终尽力帮助阿拉努尔一家。

在他离任后,该团继任的7任团长接力走进这扇门“结对子”,认下这门维吾尔族“亲戚”。

为了增加阿拉努尔一家的收入,第3任“结对”团长王凤林把目光投向了科技致富,帮助他们利用地膜覆盖种棉技术,使棉花产量比过去增加了3倍。第4任“结对”团长魏江力带领官兵修建了干渠,解决了农田灌溉的困难,使小麦亩产量大幅增加。第5任“结对”团长王登良出资为阿拉努尔家修建蔬菜大棚,还请来技术人员传授大棚种植技术,当年阿拉努尔家就增收1万元。

2009年5月,阿拉努尔家所在的巷道被划为县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房子面临拆迁。第6任“结对”团长蒲继生得知后,立即带领官兵帮她家盖起了5间安置平房,解了燃眉之急。此外,官兵们还给她家修起了养鸡场,添置了家具,安装了闭路电视。

2011年,第7任“结对”团长奚伟给阿拉努尔家送来了一批火鸡,聘请技术人员教授养殖技巧,使她家的养殖规模扩大,收入大增。

帮扶的接力棒如今传到了现任团长苏志发的手中。他上任伊始就走进阿拉努尔的家,了解她们生活所需,并协调军医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

方法各有不同,感情同样深厚。8任团长,有的调到其他部队工作,有的转业或是退休回到了地方,但无论相隔多久多远,他们都一直惦记着阿拉努尔一家。

每每想起这些团长“兄弟”们,阿拉努尔就取下相框,指着那些难忘的瞬间,一遍遍地给儿孙们讲:解放军的恩情,永远不能忘!每年自家果园里的杏子、苹果、葡萄熟了,她都要把第一筐送到部队,让炮兵团的官兵们尝尝鲜。

好日子,是军民携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十六村,曾因穷闻名。“能摘掉穷帽子,炮兵团官兵是功臣。”村党支部书记努尔艾力说。

刘明申团长帮扶阿拉努尔一家的故事,受到驻地军民的广泛赞许。在他的带动下,炮兵团党委自1982年起,与十六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帮扶共建从一家辐射到全村。

这里处在沙漠边缘,沙尘暴一起,天昏地暗。为了改善环境,炮兵团官兵同村民一起战天斗地,改造村容村貌,完成改良土地、造林防沙等多项基础工程建设。

1996年,炮兵团官兵经过3年多的努力,修筑了一条2公里长的灌溉主干渠,辐射延伸几十条支渠,总长达15公里,使村里的土地灌溉面积从不足200亩增加到4000亩。年年吃返销粮的十六村群众,第一次披红挂彩向国家交售了余粮。乡亲们把这条水渠亲切地称为“连心渠”。

“地吃水”得到了改善,“人吃水”的问题也亟须解决。十六村过去没有水井,乡亲们生产生活都靠自蓄的涝坝水,因为卫生条件差,常常引发各种疾病。1998年,炮兵团筹集资金8万多元,出动400多名官兵,经过3个月奋战,为十六村建起全套无塔压力罐设备、供水总控制室,开挖6000多米的供水管道,把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

“要想富,先修路”。1993年,炮兵团出动官兵为十六村铺设了一条宽6米、长15公里的柏油路。5年后,又帮助村里建成一条通往县城的柏油路。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历史一去不返,大伙儿把这条路取名为“爱民路”。

路通了,村民发家致富的脚步走得并没能像预计之中那样快——因为贫困,十六村的文化教育长期滞后,村民们“文盲”率高,而且几乎无法使用汉语交流。

炮兵团党委与十六村党支部协商,创办“扫盲夜校”,派出38名既懂汉语又懂维语的官兵,分别组织了7个扫盲班,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村民学习。几年下来,全村40岁以下的村民全部脱盲,许多以前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乡亲,如今也能读书看报了。

通过学文化、学科技,乡亲们摸到了脱贫的新门道,钱袋子也慢慢鼓了起来。

2002年,村民居马巴拉提买了一台碾米机,开门做生意。机器损坏了,他因看不懂说明书,陷入困境。炮兵团领导得到消息后,专门安排修理所两名技术骨干前去排忧解难。为防止再出故障,修理所还定期派人去他家进行技术指导,并辅导科技知识。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居马巴拉提成了操作碾米机的熟手,生意也逐渐好了起来。

阿不都是村里的特困户,炮兵团官兵为他提供了养牛育肥的信息和技术服务,并筹款帮他买种牛、修牛圈、拉饲料,牵线搭桥、畅通销路,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户。阿不都感激地说:“好日子,是军民携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携手逐梦半个世纪,那些感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8任团长,52年的“接力”,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解放军真情帮扶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实处,也在感动中传递着正能量。

51岁的牙生,在穷日子里长大。炮兵团官兵帮助他通过养鸡发家致富,现在年纯收入已达10万余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得知村民买热沙的大儿子买买提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牙生连续4年资助买买提上学。他说:“解放军连续多年资助村里的孩子上学,我现在富了,也得尽自己力量帮帮孩子们。”

为了拔掉文化“穷根”,炮兵团官兵在十六村建起了全乡第一所幼儿园,启蒙教育率达到了100%。他们还逐家逐户说服动员,进行“一校十班百生”群众性助学活动,让每个适龄孩子走进校园受教育。

“在炮兵团有一个传统,团党委常委各帮一户、连以上干部各帮一个贫困生。在十六村,村党支部委员定点帮扶贫困户,村民之间互相帮扶蔚然成风。”该团领导说。

逐梦半个世纪,军民携手致富一路前行,那些感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近几年,炮兵团官兵帮助十六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定期增添新图书;建起了“农民网吧”,让村民及时了解党的新政策,掌握致富信息;组织放映队每月为村里放映一部爱国主义电影;协助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村民”“十星级文明户”争创活动;帮助村里建起了地毯厂、服饰厂、乐器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2012年,炮兵团协调县乡建起了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双拥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并组成各类文化活动小组,共同开展活动,共同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劳作一天后来到“双拥文化广场”休息娱乐,是村民们最幸福的时候。在“双拥文化广场”举行军民联欢,成了全村的文化盛事。

2019年3月,炮兵团官兵协助村民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帮助村民发展餐饮、百货、日用、农副产品等,村办和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52年的持续帮建,结出累累硕果。十六村被表彰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炮兵团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拥政爱民先进集体”。

子弟兵对人民一往情深,群众对部队真心拥戴。每逢“八一”建军节等节日,乡亲们纷纷到部队慰问;老兵退伍返乡时,村民自发前来送行……

在新时代,鱼水情深赓续新篇。“我们一定会携手炮兵团官兵,带领村民奔向小康,确保全体村民永不返贫。”村支书努尔艾力说。

(图片由新疆军区某炮兵团供图)

(责编:陈羽、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