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当团瓢村遇上“空军蓝”

——中部战区空军机关定点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黄子娟、张雷、甘欢
2020年06月28日08:11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青山脚下,由部队投资修建的河坝里,山泉水“哗哗”地流淌;道路两侧,官兵们栽种的金钱榆抽出嫩黄的枝条,随风摇摆……在中部战区空军机关扶贫工作组对口帮扶的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团瓢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2016年底,因为脱贫攻坚战略,团瓢村迎来了“空军蓝”。从那时起,村里每天就有了新变化!那么,在脱贫之路上这个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3年多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部队党员和村党支部共上党课(摄影:刘川)

扶贫先扶志——“脱贫之星”树起榜样

团瓢村位于隆化县东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环境艰苦,村民靠天吃饭,收入主要靠种地、养殖和外出打工,属国家级贫困村。

脱贫攻坚奔小康,人民空军爱人民。可当中部战区空军扶贫工作组来到团瓢村调研时,干劲满满却遭“冷场”,问题到底出在哪?

走访发现:有的贫困户认为脱贫是早晚的事,等一等就会实现;有的对产业脱贫不“感冒”,却争着抢着享受低保……

站在墙根等不到脱贫,晒着太阳盼不到小康。拔除思想上的穷根是首要之急,深入调研发现,关键在于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志向,用力争上游、脱贫致富的思想氛围取代消极等靠的落后思想。

不久后,团瓢村贴出了第一张“脱贫之星”评选表,从评选条件、收入水平、时间跨度都进行了详细说明。那一天,村部宣传栏围了一些村民,首次上榜的2户人家出尽了风头。

“这是借鉴部队的军事训练龙虎榜”。工作组成员介绍,参照部队军事训练“龙虎榜”的模式,把2名脱贫尖子张贴出来,就是号召后进者学有目标、追有榜样。

村民闫广选那一年响应号召,进入养殖场当了一名工人。一年工资加上土地租金,到手3万多元,当年就成为“脱贫之星”。第二年开春,闫广选的邻居、亲戚都跟着来养殖场应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17年底团瓢村评选“脱贫之星”4名,2018年为8名,2019年增到16名,辐射带动的贫困户更是逐年跃升。

不仅扶志励志,更帮建基层组织。2018年初,扶贫工作组以“互学互帮互促”活动为载体,指导基层连队党支部与村党支部携手共建,打造脱贫致富坚强战斗堡垒。“给钱给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村党支部龙头作用强了,团瓢村脱贫的步子也就迈得更快了。”工作组成员体会到,组织帮扶是扶贫的核心。

“还是部队的同志有办法,这几年从个人到村党支部,都像换了一个人,比着干抢着干,心里有火,眼睛有光。”团瓢村党支部书记闫立峰说,中部战区空军机关对口帮扶团瓢村3年多来,2018年底全村达到脱贫标准,去年底最后2户贫困户脱贫退出,全村发展蒸蒸日上。

官兵与草莓园的工作人员共同劳作(摄影:周雪峰)

输血更造血——“特色产业”落户农家

从村部往北1公里,连成片的草莓生产冷棚就展现在眼前。这个草莓产业园由部队帮建,2018年投建,现在已有137个大棚,带动贫困户60多户,是村里扶贫的“明星项目”。

“部队援建的扶贫项目,成果也要惠及到村民身上。”产业园负责人周向成说,“马上就进入盛果期,每天用工需求量都在60-80人,优先保障贫困户来上班。”

红红火火的草莓产业背后,也有一段曲折故事。

今年43岁的周向成,之前一直在外地从事草莓采购与销售,积攒了一些销售渠道。2018年初,中部战区空军扶贫工作组与村“两委”几番论证,决定发展草莓产业。在确定带头人时,工作组将目光锁定了周向成。

可当工作组找到周向成时,他却“顾虑重重”: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是好事,可自己从来没搞过草莓种植,种不好、不赚钱怎么办?建设产业园牵扯巨大,项目动工后,部队扶贫资金到不了账怎么办?

为打消周向成的“顾虑”,工作组主动做起了他的“思想工作”。“回乡自己创业多好,不用在外面奔波,还有部队帮扶,能省不少心”“部队扶贫都是实打实,确定帮建这个项目,就肯定会负责到底”,这一次,不用工作组邀请,周向成本家亲戚义务当起了“说客”。

为了让周向成彻底放心,扶贫工作组专门从邻近乡镇请来技术人员,查看土壤情况,与村委会规划草莓产业园用地,修建产业园与外界连通的“军民同心路”,第一时间将第一波产业扶贫资金144万打进了村集体账户。

双管齐下,周向成动心了。2018年,他回村开始筹建“军成草莓产业园”,在工作组跟进帮带下,一期投建冷棚40个,2019年扩建到112个,当年就实现育苗、产果、盈利,带动60多户贫困户就业,年工资发放就达到40余万元。

“嗡嗡嗡……”在草莓产业园对面,瑞兴生态农业园的恒温风扇高速运转,10多个工人正紧张作业。书记闫立峰指着眼前的“文洛氏”温室大棚介绍,这个产业园的兴建,部队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一地生三金”,让村里实现了由“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

通过军地集智合力,扶持发展草莓种植、肉牛养殖、光伏发电等6大产业,村民人均收入由2930元增长至11236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部队为学校捐赠学习用品。(摄影:乔雨虹)

品牌有品质——“美丽乡村”新风正气浓

3年前,扶贫工作组在团瓢村实地考察基础设施薄弱后,决定一手抓产业扶贫,一手抓建设扶贫,整治村容村貌,打造“美丽乡村”。

美化建设,规划先行。工作组会同村“两委”的同志,实地走遍了团瓢村边边角角,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和治理脏乱差入手,对硬化田间道路、修筑防洪堤坝、改造照明设施等8项具体工作拉条挂账,明确推进节点和建设标准。

帮扶团瓢村3年来,他们先后投入经费帮建基础设施,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站、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组织医疗分队深入村中开展义务巡诊,将“美丽乡村”的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建设“美丽乡村”,不光要有干净整洁的“面子”,更要有正气充盈的“里子”。笔者在村部实地采访,闫立峰讲述,部队帮扶以来,村里打麻将的少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养家致富的多了,村里的新风正气越来越浓。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培塑好风气的关键在于敲中鼓点、找准落点。结合村里文娱设施缺乏、信息闭塞等难点,他们对症下药,加大文娱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常态化组织军地共建,把部队的清风正气注入团瓢村。

他们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组织军地人员参观见学,举办“送法下乡”活动,协调驻地农科院举办科技讲堂和“文化夜校”,推动成立“红白理事会”,让勤劳致富、崇尚科学的新风劲吹田野间。

村民万年青满怀感激地说:“感谢空军同志对我们贫困户的帮扶,现在家里盖了新房,我也在村里找到了工作,娶上了媳妇。”回忆起前几年的处境,万年青动情地说:“不是你们一直给我打气,我自己都想不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3年多来,团瓢村在中部战区空军精准帮扶下,取得的可喜变化映照在村民笑容绽放的脸上,融入到浓郁淳朴的乡风中,展现在干净整洁的村容里,处处流动着一股火热的干劲。

(责编:黄子娟、陈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