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在军地持续关心和共同帮扶下,王发坤烈士家属脱贫奔小康。烈士遗孀李金花创建纪念馆,烈士孙儿积极报名应征——

“梁三喜”后人:烈士精神在传承

2020年08月27日09:31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原标题:“梁三喜”后人:烈士精神在传承

8月24日,贵州省威宁县海拉乡新村村王发坤烈士纪念馆,67岁的烈士遗孀李金花正在为小学生介绍王发坤的事迹。

20世纪80年代,一部反映边境作战题材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享誉全国,小说中战斗英雄梁三喜感动了一代人。梁三喜的原型之一就是王发坤。

王发坤1968年入伍,两年后提干担任副连长,1978年初已确定转业,并联系好了地方的工作。就在他即将脱下军装时,边境风烟骤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需要,我义不容辞!”随后,王发坤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牺牲在敌军炮火下,生命永远定格在31岁。1983年,王发坤被民政部追授为烈士。

王发坤牺牲后,李金花收到丈夫生前寄出的包裹,包裹里有一封信,信上写道:“如果我牺牲了,你就改嫁吧……父亲去世,家里盖房子,我总共借了乡亲们3000多块钱,欠的账你一定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账不能赖!”王发坤重诺守信,可李金花面对的是一副如山的重担:他们家所在的威宁县海拉乡新村村属于喀斯特地貌,耕地较少,加之山高路远、地势陡峭,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时才26岁的李金花没有改嫁,她只留下王发坤的军大衣,将所有的抚恤金用于偿还债务。随后,李金花带着两个孩子艰难打拼,用11年时间还清全部欠款,完成丈夫遗愿。

2009年,多家媒体发掘并报道了王发坤烈士及其身后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到这个贫困山村的烈士家庭。军地纷纷行动起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烈士遗属的关爱。2016年,毕节军分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共同出资,帮助李金花家修建两层小楼,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与此同时,在军地各级的支持和帮助下,李金花的两个儿子王远碧和王远苍靠发展养殖业发家致富,去年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元。

生活越来越好,李金花开始着手完成自己的心愿——建王发坤烈士纪念馆。她腾出小楼二层最大的房间,买来陈列柜,放上王发坤的遗物,并四处收集承载有边境作战历史痕迹的物件。岁月失语,唯物能言。李金花求助王发坤的战友、人武部及社会各界,征集历史照片和物件。凭着对烈士的挚爱和执着,这位朴实的农妇搬回了一张张破旧的桌椅、一盏盏黯淡的煤油灯、一件件布满补丁的军大衣、一双双寄托深情的“千层底”、一幅幅老旧发黄的照片、一封封寄托深情的家信、一张张发黄的喜报……将它们放进纪念馆,挂在墙壁上、裱进相框里、装入展柜中,展示卫国护边将士的不朽功勋。

如今,附近的学校将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金花已为各类参观人员讲解近千次,参观人数达5000人次。她告诉笔者,只要自己身体硬朗,就会坚持下去,向后代讲先烈的故事,讲社会的温暖,讲奉献者的光荣。

临别,笔者遇到王发坤的孙子王明建来向奶奶报喜,正在贵州工贸职业学院读书的他不仅积极参加村里民兵组织活动,而且今年报名应征,刚刚通过体检和政治考核,正憧憬着走进军营接过爷爷的钢枪。拉着孙子的手,李金花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责编:陈羽、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