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走进“钢刀连”——“钢刀”是怎样炼成的

2020年09月23日09:34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钢刀”是怎样炼成的

“钢刀连”战旗,成为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机动一中队官兵心中永不熄灭的一团火。胡程 摄

“钢刀连”官兵训练场上热火朝天。王文涛 摄

雨林深处,“钢刀连”官兵砥砺实战本领。王文涛 摄

乡间红土路上,巡逻车颠簸前行。新排长许杰龙坐在车里,紧攥扶手。

看到散落的红土被垒成平台,低矮的帐篷有序排列,许杰龙知道,目的地到了。

来到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机动一中队之前,许杰龙早闻其名——这是一个多年荣获“标兵单位”的连队,是武警尖兵的孵化基地。

这支诞生于抗日烽火的英雄连队,有着“钢刀连”的美誉。它就像一把穿越历史烟尘的锋利“钢刀”,至今仍熠熠生辉。

这把“钢刀”的锋芒,令许杰龙心驰神往。

他无数次在心中勾勒过“钢刀连”的样子。然而,当自己来到这里、真正成为其中一员,他发现,一切和想象中的一样,一切又和期待的大不相同。

随后的日子,“钢刀连”用自己的方式锻造着许杰龙。这名年轻军人,也在这个反复磨砺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成长,探寻到了心中那个渴求已久的答案——这把“钢刀”是怎样炼成的。

熔炉

每一把钢刀,都要在熔炉中反复锻打

刚下连,许杰龙发现,战友们体能训练服颜色不太一样,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他把这个疑问埋在了心里。

第一个月,换上列兵军衔的许杰龙几乎“是在奔跑中度过的”。

第一次出早操,许杰龙跑了5公里武装越野最后一名。

早操结束,许杰龙看到班长好像叹了口气,教导员张东明那张黑脸似乎更黑了。

“练吧。”张东明对许杰龙说,“‘钢刀连’没有跑在兵后面的干部。”

“那种永远追不上倒数第二名的感觉,特别折磨人。”许杰龙暗下决心:“只要我还能站起来,就必须狠狠练!”

从此,两根细背包绳成了许杰龙亲密的伙伴。许杰龙把它们拴在腰上,绳子的两端分别由一名战友牵着。

附近村民都注意到了这奇特的场景:每天清晨,穿越村庄的“迷彩风暴”末端,多了一个踉踉跄跄的小胖子。他被2个人牵着,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汗如雨下。

奔跑,不停地奔跑。

烈日炙烤着许杰龙的身躯。他感觉自己置身于熔炉之中,“在炽热的温度下,不断达到极限,又突破极限”。

奔跑在红土地上,许杰龙忍不住想起荣誉室墙上“钢刀连”的老地图——那是这个连队官兵曾经奔跑过的足迹。

自黄土地上起步,前辈们用一双双踩着草鞋的铁脚板,征战过祖国的大江南北。

许杰龙曾在心里细细品味过连队的战斗历程——

这把“钢刀”参加过百团大战,它以坚不可摧的气势,直插敌人心腹。

这把“钢刀”曾在淮海战役中浴血搏杀,和千千万万战友们一起赢得了胜利。

这把“钢刀”经历过东南沿海狂风暴雨的洗礼,也在高原风雪过后愈加坚韧。

每当快坚持不住时,许杰龙总会用前辈的经历鼓励自己:当年那么艰难,他们都坚持了下来,如今这点苦算什么!

有天晚上,大队长赵涛看见许杰龙跑得脸色煞白,有些不忍心,劝他别跑了。许杰龙说不出话来,只是比画了个手势。带他跑的战友高声回应:“排长说,还有两圈,他还可以!”

两圈跑完,许杰龙吐了。这几乎是他每天训练完的常态。

一直被别人带着跑,刚开始许杰龙还有点不好意思。老班长们告诉他,他们当初也是这样被别人带起来的。

老兵带新兵,新兵成了老兵,继续带新兵。这是“钢刀连”的接力。

下连第25天,许杰龙参与了一场民主投票。

在平时吃饭的那顶帐篷里,许杰龙接受了全中队官兵的考量。所有战友投了赞同票,同意他从列兵升任班长。

那一刻,许杰龙感觉自己终于成了“钢刀连”的一员。

无论是中队长、指导员,还是文书或卫生员,每一名刚到“钢刀连”的官兵,必定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这个过程痛苦、焦灼,就像把一块未经锻打的钢材,投入熔炉之中。只要钢材足够坚韧,千锤百炼后,必能打造出一把锋利之刃。

刚到“钢刀连”时,士兵钟盛国为了赶上“大部队”,颇费了一番功夫。他沙背心、沙绑腿从不离身,专门找身材高大的战友练习擒拿格斗,经常摔得鼻青脸肿;挂水壶、吊砖头,他的肘部一次又一次磨破,双腿经常蹲得失去知觉,只为提高射击技能……

后来,钟盛国成了训练尖子,多次代表单位参加比武。

在“钢刀连”,每一个努力的人都不孤独。

来到“钢刀连”一年多,一班班长杨虎林养成了一个习惯:熄灯号后加练。

第一次和新战友们睡在一个帐篷里,熄灯号响,杨虎林正准备休息,却发现战友们都开始忙乎了,腹部力量弱的练腹部,上肢力量弱的练上肢。

听着战友们锻炼时沉重的呼吸声,杨虎林久久难以入眠。

第二天晚上,杨虎林也加入到熄灯后的练兵中。“就像被吸入尾流,个人会不自觉地跟着走。”杨虎林说。

尽管现在训练成绩已处在前列,杨虎林还是不满足。他感觉,自己这把“钢刀”,还需要继续锻造。

钢刀在熔炉中锻打,是一个持续且未知的过程。置身熔炉中,他们只有一个选择:不断给自己注入能量。

有一天,许杰龙突然发现,他的体能训练服颜色也变浅了,那是阳光与汗水烙下的独特印记。

这把“新刀”正逐渐显露锋芒。

淬火

这是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只能以最顽强的精神挺过

山间小道上,一群迷彩身影飞快掠过。跑在最前头的,是七班副班长赵安元。

不到一公里,赵安元听到身后传来沉闷的脚步声。一下一下,速度不快,却保持着合适的频率。他回头一看,是刚刚休假回来的中队长王学海。

“中队长休息了30多天,我还跑不赢他?”赵安元不服气。

他开始发力。可无论怎么提速,后面的脚步声总是如影随形。

这脚步声,仿佛考核时班长手里的“夺命追魂表”。秒针“嘀嗒嘀嗒”,敲打在赵安元的心坎里,不断催促着他快一点、再快一点。

赵安元脚下的频率开始乱了。他眼睁睁地看着王学海从自己身边越过,直到终点都没能再赶上。

“从那时起,我彻底服了。”赵安元说。

在“钢刀连”官兵眼里,中队长王学海堪称标杆。无论哪个课目,他都可以轻轻松松达到“优秀”。

“我是中队长,我必须做到最好。”王学海从来不敢松懈。

王学海的2018年,过得极为难熬。用他的话说,“就好像一把烧得通红的钢刀,猛然被放进冷水里”。

当时的艰难,只有经历过这场改革大考的战友才会懂得。

2017年年底,“钢刀连”接到命令,调整组建机动一中队。

不久后,王学海接任指导员。

那是王学海从未经历的窘迫时刻:朝夕相处的战友们,不少都分到了新的连队。创造400米障碍纪录的训练尖兵钟盛国分走了,人人敬佩的老班长魏承建分走了……原本人才济济的“钢刀连”,当时只剩下2名骨干。

56年前,中队也曾经历过一次无比艰难的挑战。

1964年,中队组织武装泅渡金沙江。条件恶劣、经验缺乏,面对湍急奔涌的河水,中队官兵凭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精湛的技术,利用就便器材,胜利泅渡金沙江,无一人掉队。

最艰难的时刻,也是高光时刻。当年那一幕幕,以老照片的形式,永远留在了荣誉室里。

如今,横在王学海面前的,岂不又是一条“金沙江”?

“我们必须从头再来。”王学海带着大家从识图用图学起。他翻出教材,先把干部们教会了,再去教士兵。那段日子,大家每天学到凌晨两三点。

赵安元加入中队时,“钢刀连”已经步入正轨。他经历过最艰难的时刻,莫过于选晋士官。

赵安元从来不怕训练苦,可他还是忍不住对那次考核有些发怵。

通过统一选拔后,大队以最严苛的标准组织了第二次考核。想过关,少不了要脱一层皮。

赵安元是中队年龄最小的副班长,偶尔也会沾沾自喜。别人问起他想不想当班长,他说“现在还差得远呢”。

老班长李世军,是赵安元的“对标”对象,也是他最敬佩的人。李世军,是改革中撑起“钢刀连”的支柱之一。带兵细致、训练拔尖,赵安元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班长能这么厉害!

中队长王学海觉得,队里的年轻人必须要经过一次次艰难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一把“钢刀”。

2018年年底,中队被评为武警云南总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王学海说,这一年他们的关键词是“必胜信念”:“只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去拼搏,我们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到了2019年,中队重新恢复到“全盛状态”。这一年的关键词被大家定为“韧劲十足”:“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不会退缩,永远向前。”

也是这一年,中队取得了转隶以来的最高荣誉——他们被武警部队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站在颁奖台前,抱着荣誉牌匾,王学海平时一直紧蹙的眉头,难得松弛开来。这大概算得上是“钢刀连”的又一巅峰时刻。为此,他兴奋了很久。

“钢刀连”下一步该往何处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王学海有些迷茫。

已经获得的荣誉,就像是金沙江岸边的暗流。看上去胜利就在眼前,只要一个不慎,就会被暗流卷下去。如果中队沉迷于已经获得的荣誉,结局很可能是 “竹篮打水一场空”。

2020年还没结束,王学海已经总结出了今年的关键词:“越战越勇”。他坚信,无论未来还有多少困难,“钢刀连”总能跨过一道又一道坎。

磨砺

不断打磨,永远保持“开刃”状态

每一把“钢刀”,都需要不断淬火锻造,才能永不卷刃。

盛夏,一场雨后,太阳炙烤着红土地,湿热的空气蒸腾而起,闷得人喘不过气。

杨虎林藏在及腰深的水潭里,全身绑满芦苇,在芦苇丛中完美“隐身”。这里是他反复侦察过的“风水宝地”。

突然,一阵战靴摩擦草地的声音传入耳中。不远处,一队“敌人”快要搜寻到水潭。杨虎林淡定地隐蔽在那儿,一动不动,眼睁睁看着“战靴”在附近扫过一遍又一遍,最近时离自己只有几米。

20分钟后,一声哨响结束了这场“捕歼战斗”。

演练从早上8点开始,持续了将近12个小时。参与演练的是“钢刀连”3个排的尖刀班,班长们都是征战多年的老兵。唯一不同的是,一班班长杨虎林在中队算是一个“新人”。去年,他刚刚从原单位调过来。

“捕歼战斗”中,三个班互为敌手,上演了一场丛林中的“你追我逃”。

演练结果令中队长王学海大吃一惊——杨虎林带领的一班大获全胜。他们当红方,没多久就把藏在丛林中的蓝方全部抓获;他们当蓝方,一直藏到演练结束都没被发现。

在3个班长中,杨虎林平日里并不是最出色的那个。除去16年的军龄和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他几乎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然而,这次“捕歼战斗”演练,杨虎林靠着长期在边境一线执行任务积累下的捕歼经验,完胜对手。

分到中队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杨虎林和战友们坐在屏幕前,一同收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直播。

当战旗方队出现,战友们都瞪大了眼睛。“看!我们大队的战旗出来了!”身边的战友兴奋地喊。

直播镜头中,“扣林山战斗英雄营”战旗只露出一个角,便一闪而过。即便如此,帐篷里也一下子沸腾了。战友们的自豪和骄傲,杨虎林至今记在心里。

战旗背后的故事,给了杨虎林很多思考。在西南边陲执行任务时,他积累了丰富的山岳丛林地作战经验。能不能把经验迁移过来?于是,在“捕歼战斗”演练中,一班脱颖而出。

换了新环境,杨虎林总感觉任务似乎不如以前饱满。中队有些老兵也有这样的看法——

2012年执行边境缉毒任务,2014年赴香格里拉救火救灾,2016年参与海关执勤……中队老兵,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

2019年至今,中队一直在外驻训。官兵们生活中,似乎只剩下日复一日的训练。机动中队似乎“不动”了。

王学海把这段日子,看作是 “磨砺”的过程。大项任务不多,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通过艰苦训练,把刀锋打磨得更加锋利。

“烈日当空照,汗水如溪流;大风呼啸过,月夜彻难眠。”野营村恶劣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官兵们的训练热情。

即使一些老兵嘴里嚷嚷着“想出任务”,还是会以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训练。

两个废弃的油漆桶在营地扔了很久,士兵们拿过来,灌满水泥,插根钢管。水泥干后一脱模,就变成了自制杠铃。

士兵们在自己水壶里加上糖和盐,做成补充体力的自制饮品。喝着喝着,他们竟喜欢上了这奇特的味道。

去年1月,武警云南总队组织部队冬季野营拉练。按计划,中队赶到西山乡中心小学宿营。

傍晚时分,恰好是放学时刻。当中队官兵到达学校门口时,迎接他们的,是一张张比花儿还要灿烂的小脸。

孩子们欢呼着,鼓着掌。人群中,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叔叔,你们辛苦啦!”夕阳下,一张张纯真的面庞,仿佛把一缕温暖的光送进了官兵内心深处。那一瞬间,他们长途跋涉的疲惫一扫而空。

“我从来没见过那么灿烂的笑脸。”许杰龙说,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答案。

炼成一把“钢刀”,除了要经历锻造、淬火、打磨等必不可少的工序,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随时准备亮剑的心。

八一建军节,营区准备了盛大的联欢晚会。野营村的官兵,坐在露天广场上收看直播。谁知屁股还没坐热,部队就接到一条命令:出现特殊情况,随时待命。

瞬间,广场上只剩下一块孤零零的电子显示屏。“钢刀连”的官兵奔回帐篷,背起早已打好的行囊,蓄势待发。

(责编:陈羽、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