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抵达才能有力捍卫
现代战争面前,机动能力见真章,有效抵达显硬功。
前不久,驻守湖北的空降兵某旅实施整建制远程兵力投送,机动到数千公里外的高原开展实战化训练; 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组织战机在南海有关海域开展昼夜间高强度训练,完成了远程奔袭、对海面目标攻击等训练课目;中部战区陆军第81集团军某防空旅转战千里,在渤海湾某陌生地域展开一场实兵实战对抗演习。
像上述部队一样,跨区机动、实兵奔袭、战备拉动,已经成为很多部队训练的一种常态,它检验的是部队的机动能力、投送能力和控制能力。
行军看似简单,却是最讲究艺术的军事行动。有军事专家讲,战争的才能就是运动的才能,利用腿与利用刺刀一样重要。的确,只有快速到达战场,才有与敌人“拼刺刀”的机会。否则,一切战机都会失去。
历史上,我军利用腿的能力无可比拟,也因此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
红军长征时期,红四团官兵在天降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1935年5月29日清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上的奇迹。可以说,这次奔袭的成功,决定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志愿军第38军113师14小时强行军72.5公里,抢先于敌5分钟,占领了平壤至价川公路的交叉点——三所里,切断了美第9军由军隅里经三所里向顺川逃跑的退路,震动了敌人的整条战线。也就是这个双腿跑出的、令全世界陆军惊叹的72.5公里,使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的西线战场抢占先机,赢得重大胜利。
国内革命战争年代乃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利用腿创造了很多奇迹。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对手的变化,对“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军大都靠双腿行军,面对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美军,也暴露出了很大短板。志愿军打响的长津湖之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追击战,被包围的美军之所以能屡屡从战场逃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两条腿追不上他们的“四个轮子”。此役,美军“王牌军”陆战1师能够从海上逃跑,不是志愿军不能打,而是我们的机动能力太差。
时移世易。如今,我军走上了现代化新征程,正在加快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腿”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利用好“腿”,就是要提升我军的战场机动能力和战略投送能力。“四牡翼翼,以征不服。”一支世界一流、能打胜仗的军队,必须善于机动、全域作战、快速抵达。
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是“秒杀战争”,快吃慢已成一种常态,早到达一秒就多一分胜算。看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就要看其利用“腿”的能力,看其能否快速机动、高效投送,先敌到达、先期展开。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有人说,我军越来越强大,其中一个鲜明标志就是我们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快。我们有了国产航母,并多次前往西太平洋开展实战化训练;轰-6K、歼-20多次战巡南海,运-9、运-20能够有效实施战略投送,“中华神盾”一次次护航亚丁湾……这样的快速机动、有效抵达,既展现了我军“出行”的快捷高效,也体现了我军装备的快速发展,更说明我们利用“腿”的能力越来越强。
纵观世界近些年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不难看出,凡是胜利的一方,无不是机动能力强大的一方。这也充分证明了现代战争,唯快不破。只有快速反应、快速机动,才能实现快速胜利。不具备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不能有效抵达战场,就很难捍卫和平、打赢战争。
未来战争,很可能会出现在高原、海岛、大洋、大漠等。我军要想打赢战争,对利用“腿”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不管在哪里发生战争,我们只有保证第一时间到达,才能实施强有力的应对。如果反应不及时、抵达不高效,就很难做到一旦有事能上得去、扛得住、打得赢。
三军律动,实力为本。未来联合作战,时间上爆发突然,空间上多域远距,要求我们平时就要强化机动能力训练。“池塘里养不出蛟龙,园林里育不出猛虎。”一支部队不仅要练好战场搏杀的能力,还要练出有效抵达战场的能力。这就需要部队多到野外训练,多到大洋大漠开展实战练兵,多到复杂陌生环境“习水土”,全面锤炼利用“腿”的本领,不断提升适应战略目标方向上的战场应对能力,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作者:火箭军某基地 薛今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