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美國的制裁,信用卡公司Visa和萬事達已停止為俄提供服務。圖為當地時間2014年4月1日,俄羅斯莫斯科一家餐廳內的支付機器。
當地時間2014年3月23日,疑似俄羅斯裝甲車在克裡米亞貝爾貝克烏克蘭軍事基地外巡邏。此前,美國防長哈格爾表示已經得到俄羅斯承諾,俄在靠近烏邊境集結的軍隊沒有越境進入烏克蘭的計劃。
烏克蘭是歐俄乃至亞歐大陸的樞紐,這一地緣位置為烏克蘭帶來的,不僅是國內“東奔”與“西跑”的爭斗,最終也演變成了危機幕后主角——俄美的直面對決。美俄關系的結構性矛盾何在?陷於停滯的美俄關系是否會再度“重啟”?阿富汗、敘利亞、伊核以及歐洲能源供應等問題是否會因美俄關系交惡而發生更多變化?
戰略互信遭到重創,凸顯了雙方的結構性矛盾,奧巴馬“重啟”美俄關系的努力未能使兩國關系有根本性好轉
趙鳴文:隨著克裡米亞地區公投的舉行、俄羅斯宣布接納克裡米亞地區及塞瓦斯托波爾市,美國及西方國家宣布制裁措施,烏克蘭危機給本已十分緊張的俄美關系造成了嚴重沖擊,兩國戰略互信幾近蕩然無存。如果說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對美國擴張政策的抨擊標志著俄羅斯從此不再相信美國,那麼2008年俄羅斯在格魯吉亞南奧塞梯沖突和這次烏克蘭危機事件中的作為則明白告訴美國,西方企圖用八國集團成員國和俄羅斯—北約理事會“20機制”等待遇換取俄羅斯充當其小伙伴的伎倆已不再奏效。奧巴馬“重啟”美俄關系計劃不但沒使兩國關系好轉,反倒使雙方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深。
彼得羅夫斯基:圍繞烏克蘭危機,美俄在相互交織的多個領域展開了爭斗。最明顯的例証就是在克裡米亞地區公投前一天,美國將克裡米亞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而俄羅斯行使“一票否決權”,使安理會的決議胎死腹中。在索契舉行八國集團峰會問題上,美國也帶領其他六國進行聯合抵制,旨在孤立主辦方俄羅斯。但普京一句輕描淡寫的“不想來就別來了”,讓七國頓感無趣和失落。未來隨著局勢的發展,美國還有可能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等體制內糾集其盟國集體發聲,在北約—俄羅斯對話框架下批評俄羅斯。4月1日,北約已宣布暫時中斷與俄羅斯的正常合作關系,但俄絕不會因此失聲。
對於烏克蘭問題本身,美國積極扶植親西方勢力,俄羅斯不失時機反戈一擊。“2·21”協議已幾乎滿足了烏反對派的所有要求,但美國慫恿烏反對派得寸進尺,最終使該協議如同一紙空文。俄羅斯抓住克裡米亞地區絕大多數民眾親俄這一利器,促成了公投。俄羅斯在與美國的“過招”中打了個平手。
在此次對抗中,俄由於佔據地利,在軍事上做到了先發制人。如在靠近俄烏邊境地區頻繁舉行軍演,將裝甲車運抵克裡米亞,鑿沉自家巡洋艦以封鎖5艘烏軍艦,等等。比較而言,美國除了與烏克蘭等國舉行演習以對俄進行威懾外,其他大多是“口頭警告”,短期內美嘗試削弱俄在黑海的軍事存在難以奏效。更重要的是,美在伊拉克、阿富汗付出沉重代價之后,並不打算為了一個利益並不攸關的烏克蘭與俄進行軍事對抗。
馬小寧:烏克蘭危機重創美俄關系,再次証明美俄關系存在結構性矛盾。2009年,為了修復因2008年俄羅斯—格魯吉亞沖突而陷於停滯的美俄關系,美俄承諾“重啟”雙邊關系,強調加強兩國在軍控、防止核擴散、阿富汗、伊朗和朝核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上的合作。可以說,在上述問題上謀求俄羅斯採取更合作的態度,正是奧巴馬政府試圖重建與俄羅斯關系的戰略考量。
美國希望通過“重啟”與俄羅斯改善關系,但實際上,雙方對這種“改善”的理解與期望並不一致。美國方面,更多強調是在具體問題上開展“更為有力”和“更有意義”的對話與合作﹔對俄羅斯而言,則希望在“對等”和坦誠的基礎上發展雙方的合作關系。這種“對等”尤其表現在美國及北約要認可俄羅斯在其勢力范圍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冷戰結束后,北約東擴、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防御體系和“橙色革命”等,都是影響美俄關系發展的關鍵障礙。
大國博弈的基礎是綜合實力。美國和俄羅斯,兩個昔日的超級大國,如今一個實力相對衰落,一個則重現大國雄心,雙方如何相處,就是彼此之間結構性矛盾的核心所在。目前,除了在軍事上,俄羅斯並不具備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實力。俄羅斯在八國集團中隻能參與政治對話而在經濟事務上沒有任何發言權的尷尬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俄關系不對等的寫照。可以說,雙方從一開始就在“重啟”的目標上存在根本性差異。
美俄關系中,經貿聯系是個短板,雙邊對話與合作少了經貿的支撐,也就少了戰略性支撐,雙方合作隻能圍繞著具體策略問題打轉。因此,一旦發生涉及雙方或一方重大關切的危機,雙邊關系即陡轉直下。這也是美俄關系結構性矛盾的表現之一。實際上,從普京指責美國在背后支持俄反對派阻礙其重返克裡姆林宮,到去年底俄羅斯給予“棱鏡門”事件曝光者斯諾登臨時避難許可等事件中,美俄關系就一直處於惡化中,這種“重啟”早已經名存實亡了。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