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之要,首在得人。培養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是當前軍隊思想政治建設堅持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指導,貫徹落實習主席關於強軍興軍、關鍵靠人才的指示,有效提高軍事斗爭政治工作准備質量效益的緊迫課題,同時也是我軍部隊和院校一項共同的艱巨的使命任務。
實現強軍目標需要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
重視政治工作必須首先重視培養政工人才。在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我軍擁有一大批思想覺悟高、實踐經驗豐富、綜合素質過硬的優秀政工人才,他們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中,在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各個階段,自覺肩負使命責任,充分發揮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為黨和軍隊的偉大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歷史和現實經驗証明,政治工作是我軍克敵制勝,成為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重要法寶。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對培養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堅持我軍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地位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思想政治素質的要求更強。聽黨指揮是強軍之魂,決定了政工干部培養的根本方向,就是必須緊緊圍繞“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這一普遍性要求,進一步加強政治素養、理論素養和戰略素養的培養,尤其要強化政治定力和免疫力,增強政治意識、政權意識和使命意識,使培養的政工人才善於從政治高度熟練地觀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不為風險所懼,不為干擾所惑,確保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迷向、不丟“魂”、不失控。
軍事素養的標准更高。強軍的目的在於勝戰,能打勝仗是指戰員素質的核心。對政工人才培養而言,就是要使所育人才擁有較高的軍事素養,主動“思戰”、“謀戰”、“勝戰”,既有組織開展政治工作的扎實的專業基礎,又具備深厚的軍事素養,“軍政兼通、軍政兼優”的綜合素質過硬。此外,還能夠充分發揮政治工作的作戰功能,扎實有效地指導和開展“三戰”訓練演練,充分激發官兵的戰斗精神,錘煉過硬的戰斗作風,確保政治工作始終圍繞“能打仗、打勝仗”這個強軍之要真抓實干、高效運轉。
作風形象的要求更嚴。強軍目標強調“作風優良”,這就要求政工人才培養中必須把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等基本特點作為著眼點。勤“政”務實,就是要培養勤勤懇懇、孜孜以求的精神狀態,練就組織開展政治工作時“實、細、新”的耐力和韌性。敢於擔當就是能夠緊緊圍繞戰斗力標准,對於做好政治工作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憂患意識,面對政治工作中的現實難題,知難而進,主動作為,積極研究探索具體對策。清正廉潔就是要培養自我嚴格要求、堅持原則講誠信、模范帶頭形象好等素質,能夠以自身良好形象充分發揮政治工作的權威性、感召力、凝聚力。
院校要在培養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中有更大作為
革命戰爭年代,通過戰爭學習戰爭、掌握戰爭規律是我軍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但從黃埔軍校、抗日軍政大學、美國西點軍校等國內外著名軍事院校來看,院校系統的軍事教育漸漸受到重視,佔據主流,並被納入軍事人才培養的大戰略中。特別是在和平條件下,沒有現實的戰爭實踐,院校人才培養的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培養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就必須緊緊圍繞強軍目標,緊貼強軍實踐,著眼政工人才的特點,不斷推進院校教育向實戰聚焦、向部隊靠攏,充分體現使命擔當。
創新育人理念。樹立“擇優擇重而為”的培養理念,以戰斗力為標准,充分發揮院校的育人優勢,堅持打仗需要什麼樣的政工人才,院校就培養什麼樣的政工人才,部隊政工人才需求什麼就培養什麼,做到仗怎麼打、人才就怎麼培養,形成人才培養全程動態的呼應機制。樹立“著眼學員職業素養養成與發展”的培養理念,以促進軍人職業生涯發展為主線,實施職業精神、軍政技能和個人發展的一體化培養。樹立“致力於提升學員核心能力”的培養理念,把握軍事任職教育的根本職能和價值取向,把學員適應戰場、勝任崗位的核心能力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
優化人才培養目標。緊緊抓住聽黨指揮這個根本,扎實搞好理想信念和軍魂教育,確保培養的人才頭腦中深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根子、深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根子、深扎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子,始終保持政治上的堅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緊緊圍繞能打勝仗這個核心,強化所育人才的職能意識,增強“碩士博士首先是戰士”、“學員教員首先是戰斗員”的思想,大力培養適應未來信息作戰、聯合作戰,適應崗位任職需要的新型政工人才。緊緊扭住作風優良這個保証,圍繞提高軍事職業素養、務實作風和創新能力,切實抓好學員作風建設和日常養成,確保組織紀律嚴明。
構建新型育人體系。加強構建“舉旗鑄魂”課程體系。育人之道,鑄魂為基,著眼政工人才的特點,突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實踐、優良傳統、黨史軍史等內容的學習,致力於在追根溯源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回答現實問題中強化政治定力、在培塑鑄魂能力中提升理論素養,確保學員在關鍵時刻旗幟鮮明、政治合格、行動自覺,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全面構建“強能制勝”課程體系。強軍之道,打勝為要,要把“為戰教戰”作為政工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圍繞提高能打仗、打勝仗的本領,強化政治機關日常業務、戰時政治工作、基層政治工作指導與開展等業務,廣泛採取案例教學、演練教學等實踐性教學形式,優化聯合作戰政治工作課程,突出作戰理論、外軍聯合作戰教學研究,切實讓學員在實戰氛圍中學會戰略思維、磨礪戰時政治工作技能,培塑戰之必勝的過硬素質。積極構建“職業養成”課程體系。興軍之道,作風為基,要緊盯政工人才的軍政素養,特別是戰斗精神的培育,注重在近似實戰環境中摔打磨礪勇猛頑強的戰斗作風、戰斗意志和戰斗品質,構設起由管理工作、文化活動、人文修養等課程構成的育人“大”格局、大體系,把政工人才培養納入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文化塑人等綜合育人的全過程。
下大力改進創新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培養的形式與方法
圍繞強軍目標,培養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樹立什麼樣的戰略思維,具備什麼樣的戰略視野,決定人才培養的路能走多遠、登多高、抵達何處。因此,必須積極拓展育人視野、拓寬培訓途徑,確保政工人才培養戰略目標的有效落實。
加強頂層設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健全完善與軍隊職能任務需求和國家政策制度創新相適應的軍事人力資源政策制度。以建立軍官職業化制度為牽引,逐步形成科學規范的軍隊干部體系”。我軍政治工作與社會聯系的程度很深、領域很廣,素有戰斗隊、生產隊、工作隊等優良傳統。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培養,除借鑒外軍好的經驗做法外,還可結合我軍政治工作和政工人才成長規律,形成一套全軍統一、規范的政工人才培養培訓方案,確立一套系統、科學的政工人才任職資格認証體系,並明確具體的衡量指標。同時培養過程既要把好“入口關”,更要設計好“出口關”,使政工人才的個體都能清楚自身發展路徑,增強發展動力。
建立健全聯合培養機制。積極開展與作戰部隊和兄弟院校之間的聯教聯訓,是培養高素質新型政工人才的有效渠道。部隊和院校之間要加強協作,在總部的統一部署和規劃下,區分階段性培養任務,編寫規范教材,統籌教學內容,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人才聯培。要大力增強人才培養的銜接性和連貫性,充分發揮院校、教導機構、培訓基地師資力量雄厚、信息交流廣泛、人才知識密集等優勢,以學院教員為主體,以軍種院校專家、一線部隊領導為補充,以部隊實裝演訓與院校模擬演練為支撐,實現院校與部隊、課堂與戰場的“無縫對接”,促使政工人才在學習培訓中熟悉作戰要素,掌握基於信息系統的聯合作戰政治工作開展程序。此外,還要充分發揮聯演聯訓作用,廣泛開展院校與一線部隊的交流合作,採取聘請教官任職、選派教員代職、安排學員實習等形式,使各類政工人才在軍事實踐活動中得到實戰或近似實戰的鍛煉提高。
完善換崗鍛煉制度。一名高素質的政工人才至少應該具備中高級院校受訓、不同軍種和崗位任職代職、組織或參加聯合作戰訓練及非軍事行動,以及與外軍進行聯合演習、軍事交流、學術研討等相關經歷,這些經歷可以幫助政工人才在實踐中錘煉綜合素質,精通諸如聯合作戰政治工作、戰時政治工作等業務。因此,需要逐步疏通和拓寬機關部隊院校之間、軍兵種之間、軍政后裝之間政工人才交流的渠道,構建一個由低到高、漸進發展,具有連貫性和階段性的人才成才路徑,對任職年齡年限、經歷閱歷、文化程度、身心素質、專業資質等作出具體規定,使干部逐職級歷練、逐崗位過關,實現復合發展。
走開多級培訓路子。要積極探索適應繼續教育需要的體制框架,增加院校、部隊各類政工人才的進修機會。進一步完善相應的配套制度,嚴格落實崗前必訓要求,擬使用到各級主官、機關部門領導等關鍵崗位的政工干部,必須有基層軍政主官、機關任職經歷並參加過院校系統培訓。鼓勵在職干部進行知識補差和技能補訓,特別是對於文科背景出身的政工干部來說,要為他們創造條件學習軍事高科技知識,以彌補綜合素質存在的短板。(張本正 薛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