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途中,楊波教員正在組織學員進行海軍船藝課教學。張 偉攝
“教員,您教過我!”
9月初的一天,定海某軍港。正在“鄭和”艦實習的大連艦艇學院基礎部物理教研室吳秀芹教授,剛剛走下懸梯就有人向她熱情地打著招呼。
沒有提前預約,也沒有事先通報,航行途中每停靠一個碼頭,不斷有人主動向吳教授問候,其中不少是畢業多年的學員,許多人她已經叫不上名字。
“航行一路,我感受到了一名軍校教員的幸福!”吳教授說。
航行一路有問候——
“教員,您好!”
對於經歷過環球航行、訪問過世界近30多個國家、累積航程40萬余海裡的“鄭和”號遠洋航海訓練艦來說,4000余海裡的航程,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次航行。
然而,與學生一次次的不期而遇,讓教員們的這次航程變得難忘。
王安國教授是此次航海實習中年齡最長的任課教員,他負責天文航海的授課任務。作為78級畢業生和博士研究生導師,他已經成為學院航海專業的“元老級”人物。王教授教過的學員中不少已經走上了部隊的重要領導崗位。
按照海軍禮儀,艦艇離靠碼頭時一般都有接送儀式。儀式結束時,不少部隊領導認出了站泊的隊伍裡的王安國教授,有時都顧不上儀式和程序,直接在碼頭向來自母校的老師敬禮、揮手……
“教員,您好!”“教員,這是我的艦!”在碼頭上經常有畢業學員這樣向王教授介紹自己。
“我已經在軍校講台上站了30多年,可我總感覺還沒有站夠!”王教授指著甲板上正在使用六分儀的年輕學員們說:“他們是海軍的未來,軍隊的未來!我是軍校教員,我非常自豪!”
航行一路有禮遇——
“隊長,我艦向您致敬!”
這是一個清晨,“鄭和”艦緩緩駛離青島港三號碼頭。碼頭一側的“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鳴哨並拉響汽笛,以海軍艦艇的禮儀向“鄭和”艦致敬。
海軍禮儀規定,艦艇在海上相遇時,一般情況下低級別艦艇應主動向高級別艦艇鳴笛實施禮節。“哈爾濱”艦與“鄭和”艦屬於同級別艦艇,實施禮節是因為許多艦長們大都對“鄭和”艦懷有的特殊感情。
在海軍艦艇部隊現役指揮軍官中,每3人就有2人曾在“鄭和”艦上實習過。對於海軍絕大多數艦艇長來說,“鄭和”艦就是名副其實的“母艦”。
學員隊干部被譽為“全程教員”,許多學員身上往往帶有學員隊干部的影子。“雖然碼頭上許多學員我並沒有帶過,但是非常臉熟,隻要一問他的隊干部是誰,我就能對上號。”已經在學員隊工作多年的行管組長羅生雷說:“當年受我批評最多、教訓最狠的學員在碼頭上見到我時卻格外親!”
“隊長,我艦向您致敬!”曾擔任學員隊隊長的“鄭和”艦長葉開華收到這條短信的同時,從側面駛過的一艘艦艇拉響了致敬的汽笛!
航行一路有牽挂——
“教員,我們愛您!”
在學員眼中,王涌簡直就是海版“女漢子”。作為航海專業唯一的女教員,10多年來幾乎每年都要擔負航海實習任務。
這一次,王涌擔任地文航海授課同時,還擔任了教學組長,負責所有教學訓練的計劃、組織和實施,成為全艦公認最忙的人。
8月下旬的一天,地文航海第一次考核在萬山群島海域舉行。與以往不同,王涌副教授的學員中竟然出現了“老外”的面孔。
原來,這是全軍首批、海軍唯一的同班施訓的外軍學員。來自哈薩克斯坦、斯裡蘭卡等國的10名外軍學員,首次與中方學員一起參加航海綜合實習。
外軍學員們緊張地測定艦位,繪制航線、填寫航海日志……學員伯仁得知自己考核合格后,用不太標准的中文對王涌教員說:“教員,我們愛您!”
原來,由於文化基礎相對較差等原因,伯仁對專業學習似乎總是提不起興趣。王涌專門選派兩名成績較好的學員幫帶,不厭其煩地逼他反復練習。伯仁自己也不敢相信,第一次預考成績排名最后的自己,竟然在最終考核中過關!
“我們經常接到來自畢業學員的求援電話。”王涌說,“許多學員走上任職崗位后,才發現自己專業基礎不是那麼扎實!在工作中遇到難題第一個想到給自己的教員打電話。”
“如果把母校比作一棵大樹,學員就是這棵樹上一串串果實,果實成熟后就成為一粒粒種子,在部隊的土壤裡生根發芽!”實習帶隊領導劉永明動情地說,“當您看到如今這些種子已經在萬裡海疆成長為一片片茂密樹林,並向您揮手致意的時候,世界上還有什麼比這更加幸福?”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