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寶貴精神財富和有力思想武器

■許三飛

2014年09月10日05:21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寶貴精神財富和有力思想武器

  在中央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習主席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同志和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功績。在70多年革命生涯中特別是帶領黨和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鄧小平同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維品格。這一貫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髓的獨特思維品格,無疑是他留給黨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今天,認真學習研究這一獨特思維品格,對於我們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加速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疑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

  執著的政治追求和牢固的群眾觀點高度契合,強調著眼於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探求真理與服務人民有機統一起來

  理想信念堅定與否、政治立場正確與否,是關系到黨和國家興衰成敗的頭等大事,也是檢驗領導干部為誰掌權、為誰服務的根本標志。鄧小平同志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無比堅定。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被錯誤地批判和蒙受冤屈時,總是沉著堅韌、從不消沉,在88歲高齡時他還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正是這種執著和忠誠,激蕩著他探索真理的勇氣,更加深入地思索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和根本規律問題。他以特有的政治智慧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撥開了籠罩在社會主義之上的種種迷霧,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指明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方向。在這一進程中,他始終對人民群眾懷著無比深厚的感情,總是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用“三個有利於”作為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准。這體現了鄧小平思維中真理性與人民性的內在統一。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習主席指出,熱愛人民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堅守的力量源泉。我們就是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做到對黨、對人民、對歷史負責。

  前瞻的理論設計和徹底的實踐品格高度契合,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把理論先導和實踐檢驗有機統一起來

  一個理論是不是真理,隻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一件事情做得好不好,要由實踐的結果來証明。鄧小平同志稱自己是“實事求是派”。他善於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善於從新的實踐和新的條件中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觀點、拓展新視野、開辟新道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為了在我國落后的社會生產的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他不僅設計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而且提出了一整套抓住機遇、發展自己的策略原則,為我們指明了迎接21世紀挑戰、趕上世界發展潮流的正確航向。在改革開放既沒有現成理論模式、也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他創造性提出“不搞爭論”、“摸著石頭過河”的觀點,充分體現了他對認識規律的把握和實踐第一的哲學思想,也體現了鄧小平思維中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內在統一。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主席指出,實事求是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遵循的思想方法。我們必須意識到無論制定的目標多麼宏偉,可能的收獲多麼誘人,如果說而不做、決而不行、抓而不緊,就等於零。要把改革推向前進,一方面必須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一方面必須重視抓落實,“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在求實、務實、落實上下功夫。

  勇敢的理性批判和深刻的創新精神高度契合,強調必須堅持不懈地解放思想,把批判繼承和勇於創新有機統一起來

  沒有繼承中的批判就意味著沒有人類文明的進步。鄧小平同志敢說“不行”,這透露著他內在的那種敢於突破陳規的革命的、辯証的批判性精神實質。他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他強調“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他勇敢地高舉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旗幟,科學運用理性批判,破除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破除了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和教條主義的束縛,改變因循守舊的思維習慣,重新確立了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不唯書,不唯上,在求是、求實中創新:既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又善於總結群眾的經驗,在提高升華中創新﹔既在同中求異,又在異中求同,在對立統一中創新﹔既立足本國,又放眼世界,在吸收借鑒中創新﹔既總結正面經驗,又吸取反面教訓,在總結經驗中開辟新道路。這體現了鄧小平思維中開拓性與嚴謹性的內在統一。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主席指出,開拓創新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具有的歷史擔當。深化改革開放,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追隨時代前進的步伐,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勇於改革、善於改革,面對大是大非敢於亮劍,面對矛盾敢於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於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於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於堅決斗爭,善始善終、善作善成,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

  寬廣的開放意識和可貴的自主精神高度契合,強調學習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把對外開放與自力更生有機統一起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后冷戰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同世界的變革變化緊密相連。鄧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經驗証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他主張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提出中國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提出中國要面向世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他堅持以開放的姿態對待人類文明成果,強調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學習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同時,他從來沒有忘記中國的歷史和國情,主張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鮮明地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正是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中國不斷將世界上的優秀文明成果內化於本民族的文明之中,形成了濃烈的民族氣勢和特色,展現了取長補短、揚長避短、為我所用但不為人所制的發展風格。這體現了鄧小平思維中開放性與自主性的內在統一。

  封閉使人落后,開放使人發展。習主席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同時他又指出,中國近代以來的全部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辦,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正確之道。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時實現中國夢也隻能靠我們自己,靠我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每個中國人為之付出熱情和心血。

  強烈的大局意識和縝密的系統思維高度契合,強調既要關照全局、又要從實際出發,把全面統籌與兼顧差異有機統一起來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鄧小平同志具有強烈的大局意識,具有駕馭形勢、把握大局的非凡能力。這種大局意識貫穿於他的全部思想以至於情感之中,凡事無不以大局為重,以大局為先,真可謂高瞻遠矚,運籌帷幄。他從人類發展進步的高度,從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來觀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他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遠見卓識。他反復告誡說:“考慮任何問題都要著眼於長遠,著眼於大局。要從大局看問題,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在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歷史性課題的過程中,他始終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來考察,把社會作為一個復雜有機體來認識。他指出,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發展。但如何實現發展,又必須充分照應到系統的方方面面。他總是根據事物的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審時度勢,謹慎沉著,以變應變,做到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這體現了鄧小平思維中同一性與多樣性的內在統一。

  大局關系到整體,大局關系到未來。習主席指出,戰略思維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樹立的思維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體、又不能以整體代替局部,既不能以靈活性損害原則性、又不能以原則性束縛靈活性。當前我國改革必須從黨和國家的全局大局出發,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必須全面考量、協調推進,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有序安排和部署。

  深厚的歷史情懷和長遠的戰略謀劃的高度契合,強調一切向前看的歷史耐心,把遵循規律與歷史自覺有機統一起來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與盛衰興亡的生動記錄。歷史、現實和未來是相通的,現在是過去發展的結果,未來是現在發展的趨勢。鄧小平同志不但善於從歷史中汲取領導智慧和工作經驗,善於從對歷史規律的不斷認識和把握中尋找前進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始終把歷史這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作為中國人民奮斗和前行的力量之源。正如他自己所說:“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他善於從客觀事物的相互聯系中預見和把握未來,看得遠,看得深。他強調,作為政治家,要從政治上考慮問題,不能隻考慮現在的幾年、十幾年、二十年,要考慮幾百年、幾千年。百年為期是一種歷史情懷,反映了他對歷史及其規律的尊重,也表現了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及其歷史耐心。這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對國家、民族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治態度,而且體現了鄧小平思維中歷史性與預見性的內在統一。

  一個民族總會有人也需要有人思考和把握未來,短視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習主席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哲學精神指引,需要歷史鏡鑒啟迪。我們已經站在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既有登高望遠的豪邁,也有疾風扑面的感觸。在走向復興的關鍵節點上,越需要我們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人民生活才能不斷改善,國家發展才能前景廣闊,民族復興才能變為現實。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