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塑魂育人,先念好“真”字要訣

■吳俊波  郭崇德

2014年09月10日05:22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塑魂育人,先念好“真”字要訣

編者按

  習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個“真”字,要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年初以來,陸軍第47集團軍某旅針對有的教育接地氣不夠、聯系實際不緊,說不到官兵的心坎裡,激不起思想共鳴,沒有找准穴位,打鼓沒有打到點子上等問題,緊扣聯系實際、解決問題這一關鍵,在創新中發揮“真”字力量,激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池春水,達到了正本清源、凝心聚力之效。

  嘴上雖然無雜音,心中可能有問號,那就用真理拉直它

  綿延千裡的青藏鐵路,像一條鋼鐵巨龍,橫亙在雪域高原上。初秋時節,正在進行高原使命課題訓練的陸軍第47集團軍某旅三營,將主題教育課堂搬到鐵路之畔。

  教導員宋近華指著不遠處的“天路”娓娓道來:“這條線路穿越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沿線高寒缺氧,地質復雜,凍土廣布,施工難度高,工程量巨大……”

  宋教導員的生動講述深深吸引著官兵:“青藏鐵路把凝結著全國各族人民情誼的大批援藏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世界屋脊,把高原特色產品運送到全國各地,讓青藏高原的發展與祖國的脈搏一起跳動。高原群眾親切地把青藏鐵路稱為致富路、團結路、幸福路,這一切正是源於黨中央的科學決策、國家綜合實力的穩步提升……”

  看著不時飛馳而過的列車,官兵們豪情滿懷。“作為軍人,我們應當怎麼做?”宋教導員的提問讓不少官兵陷入沉思。“駐訓環境雖然艱苦,但缺氧不能缺精神,我們要像當年修筑天路的工人那樣,堅決聽從黨指揮,吃苦不怕苦、苦中有作為,以昂揚斗志投身強軍實踐!”宋教導員話音剛落,現場爆發出一陣熱烈掌聲。

  “拉近教育與官兵的距離,才能把道理講到官兵心坎上。”旅政委羅軍告訴記者,這種寓理於事、身臨其境的情景教學深受官兵歡迎。“隻有把准時代發展的脈搏,把住官兵思想的脈動,才能啟發官兵探求真理的自覺,教育才能步入良性循環。”

  當前,社會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多樣,各種社會思潮、錯誤觀點對官兵思想的沖擊明顯加劇。4月初,該旅副政委趙喜業到基層蹲點時,聽到個別官兵議論“看口號目標宏偉,看現實問題很多﹔看形勢一片大好,看網上亂七八糟”,有的官兵雖然嘴上無雜音,但心中有問號。

  “正氣不盈,邪氣必盛。”趙副政委意識到,網上魚龍混雜,各種信息滿天飛,有些歪理邪說不脛而走,對青年官兵思想的侵蝕不可低估,必須理直氣壯講好大道理,旗幟鮮明批駁歪歪理。

  於是,他發揮理論功底扎實的優勢,給全旅官兵上了一堂題為《問題·信心·責任》的教育課,著重講清信念和道路、主流與支流、發展中的問題要靠發展來解決等道理,深入解讀黨的十八大以來作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既增強了基層政治干部推動理論大眾化的信心,也解開了官兵心中的思想疙瘩。

  講課不是作指示,以真情感人,才能在官兵頭腦中搞好建設

  有人說,世界上最難的事莫過於“把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二連指導員靳國峰對此感觸良多。他坦言走馬上任之初,上課效果不佳,有戰士直言不諱:講課像講話,談心像訓話,提的都是原則性要求,說的都是結論性語言,很難聽得進去……

  這件事讓靳國峰深有所悟,教育不僅僅是真理的傳播、智慧的啟迪,更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互動。

  該旅引導政治干部放低姿態,與官兵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地交流思想,用戰友之情、同志之情、兄弟之情溫暖人心、贏得信任。

  戰士周洋是在父母強烈要求下入伍的,到部隊沒幾個月就接連寫了3份退伍申請。下連后的一天晚上,他又裝病壓起了床板。排長柳軍坐在床頭陪了他一夜,又借機向他介紹了楊再禮等3名連隊骨干的成長經歷。此后,連隊干部幫他量身訂制“理論學習標兵—精武強能尖兵—全面發展好兵”的成才“三部曲”,為他揚起了實現軍旅夢的風帆。

  在干部骨干的幫帶下,周洋的思想認識逐步轉變,先后在該旅崗位練兵比武競賽中奪得3項第一,被旅裡表彰為“神炮手”“優秀士兵”,還光榮地入了黨。

  情為理之基,理為情之帥。唯有用真心動真情,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位。

  前不久,某營教導員姚凱針對官兵普遍關注的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二戰歷史、不斷制造事端的實際,認真准備了《永遠銘記歷史,堅決捍衛和平》一課。

  一開場,姚凱就提問“誰能說說9月3日和12月13日是什麼日子”?戰士陳康樂立即站起來回答: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接著姚凱又連續發問,為什麼要設立這兩個紀念日?我們怎樣銘記歷史、勿忘國恥?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一人講變成了大家談。吉林籍戰士田磊講述了曾祖父和祖父當年在淪陷區為日本人拉水、挖山貨、賣苦力,過“亡國奴”生活的家史,激起了戰友們強烈的思想共鳴。姚凱趁熱打鐵:“國家強盛、軍隊強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咱們軍人,決不讓國破家亡的屈辱歷史重演!”

  “風平浪靜的日子/你不會認識我/我的綠軍裝是最普通的顏色……假如一天風雨來/風雨中會顯出我軍人的本色……”一曲《軍人本色》,把這堂課推向高潮。授課結束時,姚凱再次問9月3日、12月13日是什麼日子,大家齊聲喊出了答案。官兵講,這樣的課一輩子都忘不了。

  教育接地氣,才能聚人氣、凝士氣,別把真理講空了、虛了、遠了

  旅機關在調研中發現,官兵最擔心教育從概念到概念,把道理講空了﹔結合形勢不緊,把道理講虛了﹔沒有聯系身邊人身邊事,把道理講遠了。

  “教育接地氣,才能聚人氣、凝士氣。”旅領導告訴記者,青年官兵身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隻有不斷分析新變化,研究新情況,拿出新對策,解決新問題,才能真正把握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

  一次訓練間隙,九連指導員張博與戰士閑聊時談到了“夢想”的話題。大家暢所欲言,有的憧憬著回家創業當老板,有的盼望考軍校當軍官,還有人期待退役以后考上公務員。

  張博在日常訓練生活中發現,擁有不同夢想的戰士,平時有著不同的表現。這一現象引起了他的深思。幾天后,張博給官兵上了一堂“軍人當有強軍夢”的教育課。他從“擁有夢想的人生最精彩”“融入強軍夢的軍旅最出彩”“追逐夢想的兵星最光彩”3個方面入手,引導大家認識到隻有把個人夢與強軍夢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軍旅更充實、人生更精彩。

  身邊典型更有感召力。在這個旅,各單位各層次各專業都樹有標杆。十連指導員王東虎上任時,覺得連隊工作比較平,但一直沒有找到症結。“咱們連的戰士都不賴,為啥不樹幾個身邊典型?”四級軍士長奚俊杰的一句話使王東虎豁然開朗。他從發現官兵身上的閃光點開始,拉開了“尋星之旅”的帷幕。

  司機班班長王強,駐訓中帶領全班逐車對輪胎、線路、燈光檢查維修,連隊千裡機動沒發生一起車輛故障,連隊將他樹為愛裝管裝之星﹔上等兵鐘勇堅主動維修連隊小凳、桌椅、門櫃等營產營具,連隊將他樹為愛連如家之星﹔列兵王亞非在旅單兵專業比武競賽中勇奪桂冠,連隊將他樹為愛軍精武之星……

  王東虎將他們的事跡寫進教案,上傳到電子觸摸屏滾動播放,還把他們的照片貼進了“官兵風採錄”裡。“小典型”引發大效應,在他們的帶動下,連隊精神面貌發生明顯變化,各項工作都有了長足進步,去年被旅裡評為先進連隊。

  為了讓教育形式更對戰士胃口,他們改變以往我講你聽、我說你記的做法,採取“課題招標”的方式,讓有理想的人講理想、懂理論的人講理論、成才標兵講成才。

  十二連雷達站長兼技師林彭祥軍,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入伍7年實現了從炊事員到炮手、從偵察兵到雷達站長的成功轉型,是官兵公認的愛學習、肯鑽研、能吃苦的“全能士官”。每年新兵下連,他都以自己的成長成才經歷為例,講應當怎樣正確對待分工、如何立足崗位成才,為新兵們種下夢想的種子。

  言是教育,行也是教育,真信一個人,才信他的話、信他的理

  該旅領導發現,一些教育說服力不強,不是道理沒講好,而是講道理的人沒做好——台上與台下不一樣,說的與做的不一樣,使戰士對一些本來正確的道理產生了懷疑甚至抵觸。

  為此,旅裡要求各級政治干部不僅要做真理傳播者,更要做模范踐行者,把言傳與身教統一起來,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通過知行合一的形象增強教育的說服力、感染力。

  他們堅持從領導機關抓起,取消常委固定用車改由管理科統一派遣,常委不吃小灶而與官兵同在大飯堂就餐……旅政委羅軍在十二連蹲點結束時,找到司務長交納蹲點期間的伙食費。司務長連連推辭,連隊主官也勸說:“政委,您就在這兒吃了幾天大鍋飯,沒加一個菜,這點伙食費實在不值一提!首長在連隊蹲點,是對我們工作的指導幫帶,哪能讓您再交伙食費?”

  沒想到羅政委較上了真:“在連隊吃飯交伙食費可不是件小事,事關戰士的切身利益,誰也不能搞特殊!”

  羅政委交伙食費的事很快在全旅傳開,領導機關干部下基層蹲點、吃碰飯按標准交納伙食費很快成為機關干部的自覺行動。在領導機關的帶動下,基層營連干部自覺糾治結婚、過生日、孩子滿月“隨份子”,通信員為干部洗衣服、疊被子、擠牙膏,士兵探親歸隊或家屬來隊給干部送土特產等不良現象。

  “言是教育,行也是教育,而且是更重要的教育。”這是該旅政治干部的一條共識。

  前段時間,三營教導員宋近華要求營連干部每天和戰士一起到衛生區打掃衛生。起初有人不理解:有這必要嗎?后來,旅裡開展“弘揚官兵一致優良傳統”教育,營連干部發現課上得很順,講的道理戰士們都很認同。用戰士們自己的話講:“干部和我們一塊排隊打飯、打掃衛生,與我們實行‘五同’,他們講的道理我們信!”

  7月中旬,該旅開赴高原進行使命課題訓練,條件非常艱苦、任務格外繁重,干部以身作則,一馬當先,沖在前,干在先,各營連借機開展苦樂觀教育,效果特別好。戰士們說,“干部們以實際行動做出了樣子,他們說的道理我們打心眼裡認同。”

  良好的人格形象,能夠使教育者成為令人信服的行為榜樣。盡管已經過去了5個多月,許多官兵仍然清晰地記得旅長陳西峰上的一堂題為《鑄牢強軍之魂 堅決聽黨指揮》的大課。自動化站列兵胡永生說:“這堂課沒什麼新穎的形式,而且理論性比較強,但就是讓人聽了信服、聽了提氣。”這是為啥?胡永生回答:“我們信他這個人,所以信他說的話!”

  任職以來,陳旅長常常深入一線,與戰士們一起研練信息化裝備,對全旅12種主戰裝備都能熟練操作、靈活運用,是官兵眼裡的“專家型旅長”。課上,他講到聽黨指揮關鍵要提高打贏能力,確保一聲令下能夠戰之必勝。許多官兵覺得,他所做的就是他說的這個理。

  上圖:樹立身邊典型,講述強軍故事,激發精武豪情。 萬十成攝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