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精心備課為啥戰士仍“不買賬”
沈陽軍區某旅指導員張高奎對自己年初主講的一堂政治教育課記憶猶新。課前,他圍繞教育主題從局域網上摘錄了大量資料,並精心制作課件。可沒想到,信心滿滿的他在台上講得頭頭是道,幾名戰士卻在台下昏昏欲睡。
精心備了課,為啥戰士仍“不買賬”?課后,有戰士坦言,這種“講稿+課件”的授課形式缺乏新鮮感和吸引力。
基層課堂遭遇的尷尬,引起旅領導高度關注。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他們接連打出兩張牌:一是就官兵最愛聽什麼樣的課、最喜歡哪種授課形式深入基層調研﹔二是組織政治干部群策群力研究如何創新教育方式方法。
旅政治部主任徐邦建深入班排問計官兵。“去年一年搞了100多次教育,從這個課堂走進那個課堂,官兵印象最深的是填鴨式教學、流水賬式筆記,真正能銘記於心的教育內容有限”“傳統教育方法重內容輕形式,影響授課效果”……不少官兵道出心聲:希望今后的教育形式和載體有所創新,讓基層課堂更加精彩!
探索:緊跟時代節拍才對戰士胃口
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代共進,與官兵同行。創新教育形式的緊迫感,促使徐主任帶領從全旅抽調的10名優秀政治干部,走進該旅“礪劍兵歌”電視台和“礪劍之聲”廣播站,扑下身子研究如何讓信息量大、覆蓋面廣、傳播快捷、聲情並茂的現代媒介在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
徐主任告訴記者:“大家把這一寓理於情境之中的教育模式稱為‘影音教育’,其目的就是讓官兵感受到課堂不再枯燥、主題不再遙遠、學習不再被動、交流不再困難。”
又是一堂教育課,這回指導員張高奎兩手空空走上講台。“今天這一課,我們首先跟隨攝像機鏡頭感受身邊的戰友情和精武心,然后再討論交流……”一段簡單的開場白過后,他走下講台與官兵一起感受“影音教育”的魅力。
屏幕上,導彈發射連指導員李博帶著腿傷站在排頭,和全連官兵一起參加“四項達標”考核。手榴彈投擲、手槍射擊他逐項參加,盡管武裝5公裡不能上場,他還是跛著腳和官兵一起沖過終點……下士楊強強說:“這一幕幕展示的都是我們身邊的鮮活故事,更真實、更生動、更富感染力。”
心得:身邊“風景”更加動人心弦
初次亮相,“影音教育”贏得滿堂彩。官兵認為,其成功之道就在於取材官兵生活、內容原汁原味、故事真實可信。
該旅借鑒《炊事班的故事》等情景劇的拍攝手法,在基層組織開展“身邊人拍身邊事”活動,廣泛征集DV作品,真實反映“兵情兵事兵貌”。他們對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組織專題拍攝﹔對正在發生的事件進行跟蹤拍攝﹔對已經發生的感人故事採取“情景再現”方式,安排當事人出鏡,基層主官撰寫話外音,使共同完成節目攝制的過程成為一次群眾性自我教育的過程。
他們還積極倡導“一事一議”,引導官兵在觀看節目后比照典型自我剖析,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針對官兵遇到的思想問題形形色色、看待問題的角度千差萬別、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參差不齊的實際,除在電視節目中開設專欄加以引導外,他們還在“心靈導航”“強軍之聲”廣播欄目中播出鮮活事例和短評,在局域網上與官兵實時互動。
有戰士在網上論壇留言:“身邊的風景最動人。‘影音教育’使課堂的色彩豐富起來,讓每一堂課都精彩紛呈!”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