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男籃世界杯小組賽全部結束的7日,國際籃聯官網公布了第二屆男籃世界杯(2019年)的賽制和名額分配,屆時參賽隊伍將從現在的24支擴軍為32支,效仿足球進行預選賽。
從2006年日本世錦賽將參賽球隊從16支擴充到24支,到今年世錦賽正式改稱世界杯,再到下屆世界杯擴軍至32支隊伍,改名之余,擴軍仿佛成了國際籃聯為提升影響力而抓住的另一根“救命稻草”。然而,在各國的籃球水平並不均衡的今天,擴軍也許和改名一樣,難以收到國際籃聯預想的效果。
根據新的賽制,除東道主球隊外,第二屆男籃世界杯名額分配為歐洲12個、美洲7個、非洲5個、亞洲與大洋洲合並為亞太區7個。值得一提的是,奧運會冠軍將不能直接參加世界杯,而且也不再存在持外卡的參賽球隊。在新的賽制之下,各大洲的洲際錦標賽,將不再承擔原先的世界杯預選賽功能。國際籃聯將效仿足球世界杯的模式,舉辦專項的各大洲世界杯資格賽,比賽周期長達兩年。
從聽起來“純潔而美好”的世錦賽到看似商業而時髦的世界杯,國際籃聯兩年前的一紙決定,悄然間將持續了60年的男籃世錦賽改頭換面。然而,國際籃聯精心策劃的第一屆男籃世界杯只是換了名字,其本質沒有變化。科比、詹姆斯、杜蘭特都沒來,阿根廷的吉諾比利、法國的帕克也悉數缺席。殘酷的事實再次証明,國際籃聯在籃球世界的影響力,遠不如國際足聯之於足球世界。名頭雖變,但在NBA雄霸一方的環境下,男籃世界杯尷尬依舊。
本屆賽事小組賽的60場對決中,分差超過20分的“一邊倒”局面就出現了21次之多。對於身處末流的球隊而言,即便是面對第二集團的巴西隊、立陶宛隊都難以抵抗。當比賽結果毫無懸念時,小組賽的質量自然成了空談。如今,國際籃聯的世界排名榜上隻有85支球隊,未來如果拉來超過三分之一的球隊參賽,隻會導致“一邊倒”的垃圾比賽越來越多,降低賽事的觀賞性,更多的球隊隻能扮演“打醬油”的角色。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改變男籃世界杯“酒淡味寡”的現狀,一味“注水”恐怕不是個辦法。高喊擴軍的口號並不難,但要解決擴大陣容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國際籃聯還需要更多的改變。
從現實來看,與NBA建立更多的合作或者互動是一個辦法。毫無疑問,NBA是當今籃球界影響力最大的賽事,觀眾們希望在世界杯賽場上看到更多NBA球星。然而,對於大部分明星來說,職業聯賽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屆世錦賽或世界杯上美國隊星味兒越來越淡的原因。如果說到為國效力,球員們則更傾向於奧運會,夾在NBA和奧運會之間的世界杯,無論如何努力都難以擺脫尷尬身份。實際上,國際籃聯曾經就合作一事與NBA前總裁斯特恩商討過,但最終因為各種利益難以平衡而失敗。
距離下一屆世界杯還有5年時間,時間看似並不短,但國際籃聯能否拿出更加務實而又具有建設性的方案,還是一個問號。
(本報西班牙巴塞羅那9月9日電)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