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亞運會的特色之一,非奧運會項目在4年前的廣州創紀錄地佔據了14個競技項目席位,到了2014年的仁川亞運會,非奧項目隻剩8個,但仍算是“奧運五環”光芒之外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仁川亞運會的8個非奧項目分別是:棒壘球、武術、空手道、板球、壁球、保齡球、藤球和卡巴迪,與上屆相比,隻有曾經的“奧運貴族”棒壘球是新加入的。
其他幾項非奧球類運動中,保齡球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比賽項目。保齡球一局比賽有10輪,每輪允許投球兩次,總分為300分。仁川亞運會保齡球比賽設12個小項。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保齡球隊在廣州亞運會上突破了保齡球進入亞運會32年來中國“零獎牌”的歷史。
如論觀賞性,來自東南亞的藤球在非奧球類運動裡首當其沖,它融合了足球、排球、羽毛球等運動的特點,除了不能用手,可以用身體其他任何部位觸球,參賽隊員不僅需要有過人的彈跳力,還得有出色的柔韌性保証自己在空中做出高難度的動作。亞運會藤球比賽男、女隊各3個小項,採取三局兩勝制。
卡巴迪是另一個極具亞洲特色的非奧項目,也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中國隊唯一沒有參加角逐的比賽。卡巴迪賽場以中線為界,攻守兩方場上7人場下5人替補。在進攻時,攻方隊員不僅要盡可能突破守方的“攔截線”,口中還要不間斷地大喊“卡巴迪”,不然就會被罰下。攻方的得分方式是穿越“攔截線”后盡可能多地觸及防守隊員,而守方則隻要在“攔截線”逮住進攻隊員即可得分。卡巴迪比賽分為上、下半場,每個半場20分鐘。
仁川亞運會非奧項目的“金牌大戶”是武術和空手道,分別有15金和13金,二者均在各自發源地——中國和日本有廣大的群眾基礎,雄心勃勃卻多年來入奧無門。亞運會武術比賽分套路和散手兩個項目,空手道則有套路賽和格斗賽兩種。
(據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