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趙新宇、葛林波報道:8月下旬,新疆軍區某部專業技術保障隊乘車開赴某高原戈壁實兵演練駐訓地,為參演部隊提供技術保障。筆者看到,30余名科技干部一改過去戴著太陽鏡、手提皮包的專家“范兒”,全部頭戴鋼盔、身負背囊,挎包、水壺、防毒面具交叉懸於腰際。一路行軍一路保障,參演部隊官兵評價說:以往他們是駐訓場的“特約嘉賓”,現在是走哪保哪的“特勤隊員”。
一直以來,每逢部隊野外駐訓和實兵演練,該部都要派技術專家服務保障隊前往現場,為官兵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保障。以往,他們隻要一進駐訓場,立即就被基層部隊奉為“嘉賓”,每天派專人專車陪同出勤,行軍作戰所需野營帳篷、單兵背囊等戰斗裝具全部由基層負責保障。這樣一來,無形中給野外駐訓部隊增加了不小的額外保障負擔。
“戰場上,所有官兵不分彼此全部都是戰斗員!”今年6月,該部黨委在戰斗力標准大討論中提出:“專家服務隊向戰斗服務隊轉型,附屬伴隨式保障向嵌入戰位式保障轉型。”他們主動與野外駐訓部隊溝通,要求所有技術保障人員必須以戰斗員身份進入戰場、嵌入戰位,制訂並實行“取消所有特殊待遇和保障”“按照戰斗員標准攜帶物資裝具”和“作為戰斗要素完成戰術動作”三項規定。同時,該部將執行野外駐訓保障任務和“嵌入戰場”情況作為技術干部年終績效考評、職級晉升和評功評獎的重要依據﹔嚴格制訂年度訓練計劃,定期組織緊急拉動演練,提高專業技術干部的戰場適應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
如今,該部派出多支保障分隊與基層官兵一起風吹日晒,轉戰千裡演兵場。演練對抗中,他們化整為零分散進入戰斗班排,“衛星過頂、隱蔽偽裝”等戰術課目一人不落,“鉚”在戰位上排除裝備技術故障﹔宿營時,他們自己動手打地樁、搭帳篷,不讓基層部隊官兵搭手幫忙。
戰場沒有“例外人”
■柳 剛
戰場如果是舞台,那麼在這個舞台上,演員隻有一種,那就是“戰斗員”。無論是作戰一線的官兵,還是后方保障的技術人員乃至裝備專家,上了戰場就必須時刻緊繃實戰這根弦。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時下,部隊野外駐訓如火如荼,各種技術專家保障組、觀摩指導組來往其間。在基層官兵熱情接待下,一些人舒舒服服當上了“特約嘉賓”。這種司空見慣的做法,不僅增加了野外駐訓部隊的保障負擔,更為重要的是,四平八穩、缺乏實戰的保障方式將無法適應未來快節奏、高強度的體系對抗戰場。戰場上沒有“例外人”,千萬不能讓技術保障成為戰斗力鏈條中的薄弱環節。這則新聞故事提醒我們:盡快讓專家服務隊向戰斗服務隊轉型、傳統的附屬伴隨式保障向嵌入戰位式保障轉型,是實戰化題中之義。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