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再過硬的部隊,如果沒有經過“戰場”錘煉,就無法提高體系作戰能力﹔再精良的裝備,如果沒有經受“戰火”洗禮,就難以釋放最佳效能。
從“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實兵對抗演習,到“和平使命—2014”聯合軍演,大漠深處的朱日和訓練基地一次次走進公眾視線。從基地走向戰場,已成為世界一流軍隊的通行做法。提高實戰化訓練水平,就必須充分發揮訓練基地的戰斗力孵化器作用。
仗在什麼條件下打,兵就在什麼條件下練。實戰化訓練環境創設得越好,部隊訓練離實戰才能越近。美軍明確規定:訓練環境條件設置“達不到實戰標准不得訓練”,並興建了100多處訓練基地。朱日和訓練基地歷經10多年建設發展,已成為亞洲最大、中國最現代化的“陸空聯合作戰實驗場”。
“御侮之道,莫先於練兵”。未來的信息化戰爭,首先在“准戰場”打響。再過硬的部隊,如果沒有經過“戰場”錘煉,就無法提高體系作戰能力﹔再精良的裝備,如果沒有經受“戰火”洗禮,就難以釋放最佳效能。然而,缺少功能完備、要素齊全的訓練基地,成為制約部隊開展實戰化訓練的一個瓶頸問題。
“要進一步抓好訓練基地建設和使用,充分發揮訓練基地在提高部隊實戰化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習主席的這一重要指示,為加強訓練基地建設指明了方向。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形態的變化,決定了訓練基地建設必須瞄著世界前沿,著眼未來作戰需要,把真實的戰場環境盡可能“復制”到訓練場。要使部隊切實感知實戰環境、感受實戰壓力、經受近似實戰鍛煉,就必須按照構實環境、設難條件、樹強對手、增大難度的要求,構建最大限度貼近實戰的戰場環境。
建好是前提,用好是關鍵。訓練基地,隻有“用”才能發揮效益。根據現代戰爭參戰兵種多、跨區作戰多等特點,積極探索戰訓一致、體系融合、精確作戰的基地化對抗訓練模式,逐步走開聯戰聯訓的路子。不斷深化基地訓練探索實踐,推動訓練基地由駐訓模式向檢驗模式、由體制內組織向體制外組織、由分散各自組織向集中規范組織、由封閉組織向開放共享、由概略評估向精確評估轉變,不斷提高基地訓練的層次水平。
(作者單位:北京軍區司令部直工部)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