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友報 8月29日
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北京軍區聯勤部充分發揮白求恩精神發祥地的優勢,組織廣大醫護人員深學、細照、篤行,用白求恩精神促進醫德醫風建設。
像白求恩那樣,把損害病人利益的現象,看作是一種恥辱
通過深入調研,聯勤部發現近年來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和不正之風,對個別醫護人員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帶來一定的沖擊。醫風不正,損害的是人民軍隊的形象。聯勤部黨委認為,華北地區是白求恩精神的發祥地,隻有從優良傳統中汲取營養,補好“精神之鈣”,才能拔掉思想雜草,純潔醫德醫風。
他們把近年來醫院系統涌現出的先進典型的事跡編輯成書、制成錄像,作為輔助教材下發部隊。要求各醫院以白求恩精神為鏡,組織醫護人員自查自糾,深挖問題根源。對損害病人利益的現象,設立“高壓線”。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部隊傷病員和地方患者對該部所屬醫院的滿意率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個百分點。
像白求恩那樣,視病人如兄弟姐妹,對患者滿腔熱忱
在活動中,聯勤部把服務態度問題作為醫德醫風整治的重要方面,教育引導醫護人員,善待病人從臉上做起,從問候病人的第一句話開始。
為培養醫護人員對病人的感情,各醫院組織醫護人員當一回“病人”,親身感受看病的不易,體驗病人的心情。解放軍251醫院醫生陳劍明利用雙休日時間到地方醫院看病,窗口挂號、排隊等待、醫生診治、計價取藥,累得氣喘吁吁。他說:“慶幸遇到一個和善耐心的好醫生,雖然感到身體累,但心裡卻熱乎乎的。”
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醫護人員對白求恩那句“倘若不把傷病員看得重於自己,就不配在八路軍裡工作”的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像白求恩那樣,以醫療為事業,對技術精益求精
患者以生命相托,醫生要勇於擔當。作為一名軍醫,如果不能掌握精湛的技術,怎麼能在戰場上救死扶傷?怎麼能贏得病人生命相托的信任?對照白求恩對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醫護人員感受到了肩頭的責任。
戰士彭旭東在演習中不慎摔傷頭部,生命垂危,急需手術。現場擔負醫療保障任務的解放軍251醫院野戰醫療所,迅速組織專家在野戰條件下進行開顱手術。伴隨著隆隆的炮聲,經過近4小時的緊張搶救,專家組成功挽救了戰士的生命,開創了該院首次在野戰條件下開顱手術的先河。
學習白求恩精神,純潔醫德醫風,隻有起點沒有終點。聯勤部領導告訴筆者,通過深學、細照、篤行,白求恩精神必將在聯勤部所屬醫院生根、開花、結果,使醫德醫風建設發生根本性變化。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