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真情感染人,就是用情感的力量來“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不動情,效果等於零。”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講道理的過程,也是情感溝通的過程。列寧早就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有個成語叫“通情達理”,就是說隻有“通情”,才能“達理”,隻有在情感上互相溝通,所講的道理才能無遮無掩、水銀瀉地般進入人的內心。
心靈的呼喚,需要情感作媒介﹔思想的共鳴,需要情感去撞擊。“情”的傳遞方式與“理”不同,它不是靠理性的力量,而是以情感的火炬傳遞情感,以情感的魅力感染對方。我軍解放戰爭中的“訴苦三查”運動,就是充分發揮了真情的感染效應,常常台上台下一起流淚、一起沉思、一起憤怒。一場教育下來,心靈震撼,情感激蕩,軍心士氣自然昂揚。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付出真情不能自以為是,須得設身處地。如果只是一廂情願地擺擺樣子、走走過場,隻撓痒點、不觸痛點,就可能好心辦壞事,或者自我感覺不錯,官兵卻不買賬。用真情感染人,不是強加於人,不是簡單復制,不可能用一碗雞蛋面感動所有病號,而是要充分尊重對方的人格、情感、隱私,以真情贏得真心。
隻有盡不到的情,沒有焐不熱的心。魯迅先生曾說:“是彈琴人麼,別人心上也須有弦索,才會出聲﹔是發生器麼,別人也須是發生器,才會共鳴。”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開展教育就要善於彈撥官兵心上的“弦索”,振動官兵心中的“發生器”。
“你若端著,我便無感。”這是90后們的一句名言。聆聽著如此直率的青春宣言,如果我們再居高臨下地“端著”,結果隻能使教育“空轉著”。倘若“我用真情,換你真心”,相信則會是另一番天地、另一個結果。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