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炮齊射 鄭立洪攝
■引子:
9月9日,“跨越-2014·三界”實兵對抗演習落下帷幕。連日來,有著“太行鐵騎”之稱的第27集團軍某旅千裡揮師南下,上演一幕幕體系作戰“好戲”。
天天都在說體系作戰,到底還有哪些差距需要彌補?有哪些經驗需要汲取?沙場秋點兵,讓我們回望烽火征程,答案不言自明。
主戰分隊跳出“小圈圈”,配屬分隊不再“跑龍套”——
欲成體系,先破“思想藩籬”
“偵察尖兵怎麼成了配屬兵種防衛?”當演兵場的硝煙散盡,有些事卻並沒有隨風飄去,而是深深地印在記者心頭。
他叫李坤坤,警偵連上士,從事偵察專業十余載,成功執行各種偵察任務上百次,是這個尖刀連隊的“刀尖子”。
“我們在執行一項不亞於抵近偵察的重要任務。”李坤坤告訴記者,他身后是最新配屬的電子偵察干擾車,正在依據戰場電磁輻射信息,實時對重要頻點進行偵察追蹤,如果能捕捉到敵指揮所,幾枚導彈就可能讓戰斗提前結束。
偵察尖兵甘心讓電子尖兵蓋住風頭,以往在這支部隊是很難想象的。回想起以往的各種演練,手握多種配屬兵力的步兵營長,腦子裡想的卻是頭功不能旁落。結果步兵分隊猛打猛沖,配屬分隊則變成“跑龍套”。對此,配屬分隊官兵頗有微詞:每次演習總像是出公差,種了別人的地,卻荒了自己的田。
欲成體系,先破“思想藩籬”。如今,經歷了體系作戰風雨洗禮的該旅官兵明白,仗在體系中打,所有兵種不存在你高我低、你上我下的關系,都是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為‘鷹眼’當哨兵,會不會覺得大材小用?”“隻要體系作戰有需要,我願作普通一兵。”與李坤坤的對話,記者從一名老兵的回答中感到:體系作戰的觀念正在該旅官兵頭腦中生根發芽。
新老裝備“一體組網”,各兵種指控系統“無縫鏈接”——
網絡互聯,體系作戰的“奠基工程”
沙場觀戰,記者驚喜地看到:新老裝備“一體組網”,各兵種指控系統“無縫鏈接”。戰場信息的互聯互通,讓體系作戰的新戰法、新招數跳出了過去紙上談兵的尷尬——
從作戰籌劃開始,就不見了各席位依照順序的冗長匯報,各種敵情地貌、水文氣象、社情民情等信息源源不斷地匯聚“中軍帳”﹔戰斗實施中,各級指揮員同看一張“圖”,戰場上各種態勢盡收眼底﹔面對火力支援請求,野戰信息網絡立刻提供分配火力彈藥、協同配合的“戰場時刻表”……
網絡互聯,這是體系作戰的“奠基工程”。不打通戰場的信息“壁壘”,就難以趟過信息化戰爭這條“大河”。
曾幾何時,信息化裝備有硬件缺軟件、有軟件難共享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基層官兵:新老裝備組網通聯難、各兵種指控系統不匹配……
假如明天上戰場,我們該怎麼辦?面對來自未來戰場的拷問,該旅在主戰裝備邁入信息化的那一天開始,就一刻不停地組織人手攻關,建設和完善野戰信息網絡。
走出硝煙,該旅黨委“一班人”清醒地意識到:編織信息網絡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必須永遠保持沖鋒在路上的姿態。
一批熟悉體系作戰的人才,充分釋放體系制勝的能量——
體系人才,靠體系模型規劃成長“路線圖”
演習打響后,該旅指揮員借助電子干擾的“煙幕”,時而呼叫上級火力支援、時而調動配屬火力急襲,向對手的指揮所、雷達陣地、通信中樞等要害目標發動精確打擊。
演兵場上記者看到,一批熟悉體系作戰的人才,充分釋放體系制勝的能量。一時間,演習呈現出“前沿縱深同時打,空中地面一體打,要害目標重點打”的態勢。
然而,該旅當年卻有過“手捧金剛鑽,怕攬瓷器活”的尷尬經歷——
那是一場打得很悲壯的演練,記者摘錄了部分官兵的復盤總結:“反坦克武器自身防護性差,‘敵’坦克沖到眼前才命令我們打擊不是送死嗎”“電子干擾設備輻射功率大容易被偵測受到‘定點清除’,卻動不動就讓我們實施干擾”……
一個個尖銳問題讓指戰員們臉紅冒汗。都知道體系作戰無聯不勝,旅裡的知識講座也辦了不少,為何到頭來還是陷入各自為戰的怪圈?
幾天的總結討論得出,歸根結底是體系作戰人才的缺乏。然而,體系人才如何培養,體系人才有什麼標准,卻成為困擾大家的現實難題。
為了理清體系人才建設思路,該旅黨委探索創建了由干部任職資格表、成長路線圖和成長規劃構成的“一表一圖一規劃”,用工程化思維將體系人才的素養細化、量化成“能力模型”,並對照“路線圖”規劃干部的成長、進步。
今年年初,該旅保障部部長崗位空缺,多位后裝出身的機關科長、營主官都是熱門人選,該旅卻對照體系人才生成的能力模型,將作訓科長出身、時任旅副參謀長的丁子余放到了這個重要崗位。演習中,丁子余充分發揮懂軍事善指揮的優勢,讓保障鏈條始終與作戰體系有機融合,表現可圈可點。
戰斗力欠賬,多半能在訓練場上找到答案——
體系作戰,平時就要“體系訓練”
“遠去了刀光劍影,耳邊依舊鼓角聲鳴。”演習雖然結束了,但全程對抗、全程檢驗、全程考評、全程量化的體系對抗新模式,帶給大家對實戰化建設的諸多思考。
該旅領導告訴記者,這次演習暴露出通信保障、火力運用、協同控制等多方面問題。而戰斗力的欠賬,多半能在訓練場上找到答案。該旅自下而上層層反思查找不足,深挖出日常組訓中的40余個具體問題,大多指向一個靶子:平時訓練不成“體系”。
——組訓統籌模糊。一個“媳婦”多個“婆婆”管,各個部門難統一,都要當“婆婆”,導致全年的訓練日、訓練小時被排得滿滿當當,何時適宜組織合成訓練,安排什麼內容無法規范。
——訓練保障困難。場地、彈藥、油料等等方面都可能拖住體系訓練的腳步。特別是部隊訓練場地不能滿足訓練需求的矛盾突出,而跨軍兵種的聯合訓練仍然隻能依托幾年一次的基地化訓練。
——課目設置簡單。旅團機關、基層營連干部對需要掌握哪些體系訓練的內容、具備何種體系能力,心中沒有明確的答案,平時訓練避難就易。
“此次演習,如此大規模裝備調動、多兵種配合,正是一次部隊檢驗訓練成果、實踐戰法成效的寶貴機會。”該旅領導說,他們將抓住此次演習中暴露出的問題,逐個挂賬銷零。
“跨越-2014·三界”的烽火已經熄滅,但如何使跨區訓練機制化系統化、如何將多軍兵種聯合訓練的觸角延伸至訓練末端等系列問題,警示著部隊做好聯合作戰、體系制勝的“下篇文章”仍然任重道遠。
沒有體系訓練怎能體系作戰
■陳 峰
提 要:從“黃金峽谷”行動到“海王星之矛”行動,從阿富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都離不開作戰力量的整合、作戰單元的配合、作戰要素的融合。
信息時代的兩軍對壘,猶如綠茵場上的足球競技,僅靠個人單打獨斗遠遠不夠,必須適應戰斗力生成模式的發展變化,強化體系練的意識,突出練體系的舉措,全面提升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未來戰場上“單槍匹馬”的短兵相接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系統與系統的抗衡,體系支撐、整體制勝成為現代戰爭的顯著特征。從“黃金峽谷”行動到“海王星之矛”行動,從阿富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都離不開作戰力量的整合、作戰單元的配合、作戰要素的融合。強化體系練、突出練體系,才能夯實體系作戰能力的根基,贏得未來戰場的主動權。
未來作戰靠體系,體系作戰靠集成。然而,少數單位要麼缺少體系思維,重單項冒尖,輕全面過硬﹔要麼指揮體系聯而不合,信息平台聯而不通,各種作戰力量、作戰單元、作戰要素不能有機融合。這些問題不解決,就難以攥指成拳,形成1+1>2的倍增效應,發揮體系作戰的強大優勢。
獨木不擋風,單兵難排陣。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中,每名官兵都是作戰鏈條的重要一環,每個戰位都是整體制勝的關鍵節點。哪個節點發生故障,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癱瘓﹔哪個崗位出現紕漏,都可能導致整個戰局失利。因此,每名官兵要強化體系思維,樹牢整體意識,把自己嵌入作戰體系,努力補齊體系短板。
一網聯三軍,處處不離芯。“聯芯”,就是基於信息系統的武器聯合。不同兵種、不同軍種、不同型號的裝備,要做到無縫鏈接、形成體系。越是標准各異,越要規范統一﹔越是壁壘重重,越要攻堅克難。隻有統一接口標准、統一信息編碼、統一交換格式,才能實現上下銜接、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努力形成基於一張網的作戰力量體系、基於一幅圖的同步戰場感知、基於一平台的精確控制協調、基於一個庫的綜合作戰保障。
“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勝靠體系,練強體系。沒有堅實的基石,體系作戰的大廈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作者單位:廣東省潮州軍分區)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