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9月25日電(黎雲、楊茹、路江山)無論是“使命行動”還是“跨越”系列的軍事演習,胡堅總是讓參演部隊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如果能把他請到,自己的部隊將如虎添翼,多幾分勝算﹔恨,是因為一旦他成了對手的幕僚,自己恐怕將凶多吉少。
胡堅何許人?他是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軍事訓練系博士生導師,總參謀部軍事訓練專家。從教35年,他50余次參加全軍部隊重大演訓活動,30余次參與完成重要使命課題,足跡遍布全軍主要作戰部隊和訓練基地,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被部隊官兵親切地稱為“打仗教授”。
“打仗要打贏,必須先打假。”在演習中的胡堅,眼裡揉不得沙子。2008年,他作為專家參加某部演習方案和計劃討論時發現,演習中,火力支援行動在17時05分結束,下一個行動卻從17時06分開始。
“60秒的空隙,留來做什麼?”胡堅毫不客氣地問。
“空出一分鐘讓部隊緩沖一下,以前一直都是這麼設計的。”一位參謀解釋。
胡堅一擼袖子站了起來:“知道什麼叫‘秒殺’嗎?‘敵人’一秒鐘就可置人於死地,你卻給了‘敵人’60秒!”
胡堅的“愛較真”無處不在。某機械化步兵師搞對抗演習,他發現演習方案仍有劇本痕跡,便又跟導演部較上了勁:“演習就要來真的,不急眼、不冒汗還想打仗嗎?”他堅持按“眼紅冒汗”的實戰狀態重新修訂方案,非要讓參演部隊看到自己的不足。
在胡堅的辦公室裡,一塊黑板上赫然挂著他剛從“和平使命-2014”反恐軍事演習場上帶回來的作戰協同計劃表。這也是他未來幾天課程的教案,他要把演習方案活靈活現地展現給學員,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去學習實戰經驗。
這些年,胡堅幾乎經歷了解放軍每一場重大演習演練。每參加一次重大演訓活動,他都恨不得第一時間把部隊改革的最新信息與緊迫需求帶回課堂,把最新的戰例講給學生們聽。
沒有戰爭,那就多置身於演習。為了能到一線去觀摩和學習,胡堅常和戰士們一起擠住在帳篷裡﹔他不顧高原反應,一邊吸氧,一邊在海拔4700米的演習場勘察地形﹔隨艦出海開展聯合作戰調研,他暈船暈得抱著水桶動彈不得。為了搞清楚復雜電磁特殊環境到底是咋回事,他連續10多個小時守候在電台車裡,蹲得頭暈腦脹、站起來都打顫。
平時的生活中,胡堅也是一個鐵杆“軍迷”,愛研究戰史、琢磨戰例、擺弄兵器,最崇拜那些百戰不殆的戰將。對他來說,最興奮的是駕駛步戰車和坦克在演習場馳騁,最過癮的是能親手發射一枚炮彈,親眼看到它命中目標。對按下發射鍵命中目標那一刻的成就感,他總是津津樂道。
由於常年伏案工作和高頻率的野外駐訓,胡堅患上了嚴重的腰椎疾病。為不影響工作,他堅持綁著腰托上課,痛得厲害就打封閉針。
在他的櫃子裡,存放著參加演訓活動時佩戴過的上百個各式各樣的臂章、胸牌。在他看來,這些承載了他對軍人這個職業深沉的愛。
“年輕時,我一直崇尚榮譽,希望立功受獎。”胡堅說,而現在,更看重的是自我價值的肯定。雖然不能在戰場上沖鋒陷陣,卻有機會能在訓練場上貢獻智慧與力量,讓他倍感滿足。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