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救心使者”的深情大愛

■本報記者 高志文 張海華 特約記者 崔繼承 特約通訊員 程 瑩

2014年10月08日05:21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救心使者”的深情大愛

  他跋涉10萬公裡巡診上百個村寨,卻不去離診室僅500米的食堂就餐,為節省救治時間在手術室吃盒飯﹔他每年實施近300例心臟手術心細如發,卻顧不上去理發店為自己理個發,每次理發都由妻子代勞。

  他從醫26載沒收過患者一個紅包,卻多次協調捐助和醫院減免,給貧困患者送“紅包”﹔他爭分奪秒為2026名先心病患兒搶得了最佳手術時間,自己卻倒在了一個外科醫生的“黃金年齡”——49歲。

  他給千萬顆心帶來健康歡快的心跳,自己的心卻過早地停止了跳動﹔他為眾多心臟缺損患者修補好心臟,卻又在他們心靈上留下了惋惜和懷念的傷口。

  他就是王奇,武警總醫院原心血管外科主任,患者心目中的“救心使者”。

  ■“要讓來自邊遠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患者從我們身上感受到黨的溫暖”——

  “扶貧救心”:一頭挑著救死扶傷,一頭挑著民族團結

  扎西平措,一個好聽的藏族男孩名字,意為吉祥圓滿。

  但西藏日喀則格布村村民次旦央吉的兒子扎西平措,出生后不久就反復感冒,口唇紫紺症狀越來越重,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

  正當一家人焦急無助時,得知武警總醫院和中國紅十字會在當地開展“扶貧救心”行動,救治先心病兒童。經過紅十字會篩選,小扎西來到武警總醫院接受治療。

  2013年11月15日,扎西平措在熟睡中接受了手術治療,為他主刀的是王奇。類似先天性室間隔缺損手術,王奇9年間做過至少300台,情況非常熟悉。他精心地開好每一刀,細心地縫好每一針。在王奇的巧手編織下,孩子核桃般大小的心臟上,一個小拇指大小的缺損被安全縫補。歷時2小時10分鐘,這台手術完美收官。

  這是王奇“扶貧救心”行動中實施的第2026例手術,沒想到竟成了他生命中的絕唱:手術兩天后,他病倒在家門口﹔兩周后,他永遠離開了奉獻8年的“扶貧救心”事業。

  先心病兒時能治,少年難治,青年不治。青海、西藏等地區,兒童患先心病率明顯高出低海拔地區,致使許多少數民族同胞生活因病返貧。

  治愈一個孩子就拯救一個家庭,就會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在王奇的積極協調和倡議下,武警總醫院與慈善機構合作啟動了“扶貧救心”系列愛心救助行動。他先后五上雪域高原,七赴內蒙古草原,新疆伊犁、青海玉樹、吉林延邊留下了他巡診的足跡,沂蒙山、井岡山、昆侖山見証過他篩查的身影……

  先心病篩查以千分記,工作量非常大,每名軍醫每天要聽診上千人次,一天下來聽診器仿佛都粘在了耳朵眼。王奇常常告誡同事:“要讓來自邊遠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患者從我們身上感受到黨的溫暖。‘扶貧救心’一頭挑著救死扶傷,一頭挑著民族團結,我們不能有絲毫懈怠。”

  8年間,王奇和戰友跋涉10萬公裡,篩查8萬人次,僅他個人就成功實施先心病手術2026例。有些兒童手術復雜費用高,慈善資助有限,王奇想方設法召集募捐、協調減免,8年間武警總醫院先后補貼扶貧救心經費兩千余萬元。

  ■“醫生一把刀,病人一條命,生命之托,豈能懈怠!治病救人對醫生來說如同戰士走上戰場”——

  修心補心:病人把心臟交給你,就要把手術做完美

  13歲男孩劉文利,生下來就與別的小孩不同:心臟長在了右側胸腔內,就像器官在鏡子裡的影像,醫學上稱為“鏡面人”。他體弱多病,平時不能進行任何劇烈活動,快走幾步都要喘上半天。

  申請“扶貧救心”救助后,父母帶劉文利來到武警總醫院求診。王奇在進行仔細查體后發現:正常人肺動脈發自右心室,主動脈發自左心室,但劉文利的主動脈和肺動脈全部發自右心室,手術時必須把他長在右邊的主動脈用一根人工血管接到左心室,在保証人工血管完整性的同時還要確保右心室肺動脈的通暢,再加上他的心臟位置與正常人不同,手術難度和風險相當大。

  “救救孩子吧!這是我們最后的希望!”面對孩子父母的懇求,王奇知道如果他把這唯一的一扇門關閉,孩子就隻能等待死亡。他最后決定冒著風險手術,幫助這個家庭找回希望!

  這場手術就好像是在改造一座小房子,有的門小了進出困難,就要擴寬﹔有的門開得不是地方,得挪一挪。劉文利的心臟位置是反的,王奇必須克服往常的習慣,將思路“反著來”,就像是開慣了左置方向盤車的駕駛員突然開右置方向盤的車,而且腳下的離合、剎車、油門全部調了個兒,手術難度可想而知。

  經過4小時20分鐘的手術,劉文利受損的心終於被修補好。出院的那一天,他拉著王奇的手說:“叔叔,真的謝謝您,我終於可以體驗奔跑的感覺了!”

  “醫生一把刀,病人一條命,生命之托,豈能懈怠!治病救人對醫生來說如同戰士走上戰場,病人把心臟交給你,就要把手術做完美。”王奇憑借精湛醫術在駐京部隊系統中成功實施首例年齡最小(出生75天)的先心病患兒手術,完成多例復雜罕見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創造了多項低月齡、低體重、復雜心臟畸形矯治手術和高齡危重症心臟手術紀錄。

  ■“如果醫生把‘感謝’看重,就會把病人看輕。不用患者感謝,手術才能更好地輕裝上陣”——

  暖心舒心:為了患者心中陽光,甘願堅守無影燈光

  2007年9月,王奇到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義診。在這次義診中,家庭貧困的牧民如意莫德被查出患有心臟病。她到一家醫院求醫,被告知手術治療至少要五六萬元。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她撥通了王奇義診時留下的電話。沒想到剛說完姓名,王奇就說:“我知道你的情況,你來吧,直接到科裡來找我。”

  來到北京的當天,如意莫德就住了院。雖然當時手術並不難,但充分考慮她家庭困難的實際,王奇採取保守治療減輕她的負擔。兩個月的治療時間裡,王奇精心調配藥物、觀察病情直至最后病情好轉,結算時總共花費不到1.5萬元。

  既千方百計治病,又想方設法為她省錢。如意莫德第三次住院手術時,王奇用了整整5個小時才完成手術。“為了減輕我的負擔,他寧願增加自己的手術難度。” 如意莫德說。

  醫乃仁術。“扶貧救心”不僅需要精湛的醫術,更要時時處處為患者著想,讓他們暖心舒心。王奇常說:“如果醫生把‘感謝’看重,就會把病人看輕。不用患者感謝,手術才能更好地輕裝上陣。”

  一根價值100多元的手術縫合線,很多醫生直接拿來用,用不完就扔掉。王奇會把一根線剪成兩根、甚至三根。長短剛合適的縫合線比較難打結,為此他練就了一手扎針打結的“絕活”。有小孩子來看先心病,隻要是那種隨著年齡增長就會自行修復的情況,王奇都會把病人勸回家,告訴他們根本不用手術。

  在王奇的辦公室裡,有幾張他和同事一起郊游的合影。記者發現,照片中的王奇有兩個與眾不同的細節:一是喜歡拄著木棍,二是總戴著墨鏡。

  喜歡拄木棍,是由於他做手術長期站立,出現了膝關節積水、靜脈曲張、腰肌勞損等慢性病。而戴墨鏡背后,卻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心外手術精巧得如“心臟雕花”,所用的針線比頭發絲還細,很多時候必須帶上特定的放大鏡全神貫注地精確縫補,有時眼睛都不能眨一下。在無影燈光長時間強烈刺激下,王奇的視力越來越差。

  不知從何時起王奇戴起了墨鏡。隻有愛人唐英華知道,因為長時間手術和燈光環境的強烈刺激,他的雙眼不僅過早地老花了,而且受到強光刺激就流淚看不清楚,不得不戴上墨鏡來阻擋陽光。

  為了患者心中陽光,甘願堅守無影燈光。這就是王奇——一位心懷大愛的“救心使者”。

  左上圖:王奇(右四)以高尚醫德贏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楊紫雯攝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