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信息化戰爭,裝備保障與部隊作戰同步、同時、同頻,部隊作戰到哪裡,裝備保障就要跟進到哪裡,重要性不言自明。但當前我軍裝備保障還存在指揮要素不全、供應手段落后、維修能力偏弱等現實差距,應借助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契機著重加以研究解決。
確保裝備保障具備科學高效的指揮情報能力。當前部隊裝備指揮的最大障礙是指揮要素缺乏──沒有通信機要,通聯手段單一,特別是野戰移動通信,完全依賴作戰指揮網。情報來源單一,沒有成型的情報網絡,高度依賴作戰系統分發的情況通報。
時代的列車已經把信息力推升為戰斗力、保障力的主導因素,沒有適時、准確的信息,談不上現代指揮,談不上保障有力。為此,裝備管理改革最緊迫最根本的是要建立起科學高效的裝備指揮情報系統。一是可在整個指揮大局內,按照統一的頂層設計,採取抽組的辦法,建設必須的通信機要分隊,配備必要的裝備器材,形成裝備體系的通信保障力量。二是可在通信力量編成內,由本級指揮員通盤統籌,指定人員裝備作為裝備機關遂行指揮的固定通信保障力量,平時與裝備體系協同演練,戰時作為配屬力量保障裝備指揮。裝備情報體系建設可利用自身力量,有目的、有意識地以多種方式搜集裝備情報,適度搭建裝備情報網絡﹔有限度地展開情報分析,為裝備指揮決策提供有用信息。
確保裝備保障擁有先進精確的儲備投送能力。裝備管理水平較高的標志之一,就是有且能夠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給部隊供應需要的裝備物資。確保裝備儲備數量品種結構布局科學合理,裝備供應能力首先是野戰投送能力能滿足需求。隨著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演進,社會物資基礎豐厚充盈,戰爭形態發展升級,裝備儲備結構和布局必須隨之調整變化。
當前,要抓住信息化戰爭形態生成和我軍軍事斗爭准備重點調整的有利時機,適時規劃布局,明確建設需求,加速調整步伐,盡快解決好建設布局結構滯后問題。一是把該淘汰的淘汰掉、該補充的補充上,卸掉不該有的大包袱,並從品種、型號、數量方面跟上裝備列裝步伐,滿足戰備需要。二是加快新一輪戰役儲備布局規劃,兼顧好滿足當前任務需求和長遠發展,提高軍事斗爭准備的針對性和軍事經濟效益。同時,必須在上級統一規劃部署下,把更快捷、更精准的無障礙直達供應保障力量建設作為新質保障能力建設重點。
提高裝備保障直達一線的野戰維修能力。野戰維修保障是裝備保障部隊履行職能使命的核心,也是我軍裝備保障能力建設的難點和弱項。近幾場局部戰爭充分証明:作戰一線是合同商保障力量、動員保障力量所無法到達的,隻能依靠部隊自身的裝備保障力量完成。因此,必須把野戰維修保障能力作為關鍵環節,突出提高隨隊保障能力,摒棄以固定式、室內式、車間式為主的和平練兵、和平保障模式,向移動化、野外化、戰場化轉變,確保在最短時間內恢復裝備作戰功能。基層裝備維修保障力量應注重從裝備配備、人員訓練、日常保障等方面加強,按戰時標准和要求進行,特別是要針對運輸工具不足、修理備件缺損、建制人員不全等不利條件開展戰場修理訓練,真正以打仗的心態、打仗的標准、打仗的方式,練就真打實備的裝備保障能力。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