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以儒家文化為主、多元融合發展的文化生態模式,降低了東西方文化對撞所造成的戰爭沖突的可能性
在歷史文化方面,世界范圍的大國往往以救世主、上帝之子、先進文明代表者自居,對那些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發動了無數場戰爭。而中國的和平發展主張文化多樣性和不同文明的包容性,從一開始就降低了因文化意識形態不同而與其他大國發生沖突的可能性。
中國文化是以儒家為主的文化。孔子和儒家把“和”視為天下大道,對那些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儒家提倡文化的包容性,並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行推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歷史上,中國文化在東亞文化圈中的傳播是其他東亞國家的一種自發行為。
今天和平發展的中國更是嚴格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方針,對一切中小國家都以平等身份相處,更不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到其他中小國家身上﹔對其他大國,中國堅持合作和發展的方針,不搞意識形態的爭論。相反,對西方國家的文明,中國本著取其精華為我所用的方針,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汲取了許多合理的文明成果。
此外,中國和平發展的成就也讓更多國家了解了中國文化,認同中國的發展經驗。從中國角度來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以美國為中心資本主義的關系,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你死我活的關系,中國的和平發展為世界文明增加了一種嶄新的選擇模式。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和平發展進程中,中國沒有與任何一個大國發生過全面戰爭,這已經是人類大國發展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現象,或許這才是一戰百年最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中國將繼續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而且會比過去走得更好。
(作者宋立煒 齊耘 單位:解放軍邊防學院)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