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山溝不怕苦、熱愛崗位創一流”,是蘭州軍區某部引以為榮的品牌。讓這些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年輕官兵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動力到底是什麼?春節前夕,記者驅車進山到該部一探究竟。
NO.1
來自軍人價值的情感認同
代理排長高振歡出生在膠東半島。當年,爺爺開著自家的帆船,參加了淮海戰役支前,家裡的老房子曾是解放軍的臨時醫療所。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熏陶下成長,高振歡年齡一到杠就報名參了軍。
可下連不滿一個月,高振歡竟然向連隊遞交了退伍申請。指導員問其原因,高振歡直言不諱:“這裡大山環抱、條件艱苦,加上又不是野戰部隊,實在沒啥意思。”
抱著沖鋒陷陣、浴血疆場的理想來到部隊,卻分到了后勤部隊,干著“收發管”的活,這讓小高十分失落,甚至不願告訴親友自己在部隊干什麼。
“不是‘沒意思’,而是思想政治工作沒讓官兵感受到從軍的真正價值。”針對“高振歡們”的思想實際,該部黨委出台了一系列舉措。
他們深入開展“憶紅色傳統、當保障尖兵”專題教育,領導干部帶頭給官兵講述代代相傳的感人故事和山溝精神﹔組織官兵瞻仰某國防工程革命烈士紀念碑,參觀榮譽室、老哨所、老洞庫﹔評選“感動身邊人物”和“追夢之星”“訓練之星”“學習之星”“道德之星”﹔將官兵的成長進步以打電話、傳視頻的方式告知親人,增強官兵的榮譽感。
英雄后人學英雄。懂得了什麼是軍人價值,高振歡下決心扎根山溝、建功立業。他努力學習新裝備知識、鑽研新裝備構造原理。按照他的改進方案,某型火箭彈的檢測效率提高了133%。
NO.2
來自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
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又是一座取之不盡的精神富礦。
40多年前,該部73名官兵在國防戰備工程建設任務中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當中年齡最小的不到18歲,最大的不過40歲。他們的戰友繼續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戰斗的姿態、忘我的狀態,保質保量完成了建設任務。
“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老前輩身上的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用那些‘可以觸摸的歷史’感染新一代官兵,幫助他們筑牢甘於犧牲奉獻的思想根基。”該部政委徐勇告訴記者,機關安排專人收集整理烈士事跡,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老干部、老戰士紛紛響應,翻箱倒櫃找資料,積極撰寫回憶錄……
與此同時,該部深入開展“學前輩、比英烈、見行動”活動,邀請當年參加國防戰備建設任務的老前輩來隊講述光榮傳統,引導官兵認清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樹立以苦為樂、以苦勵志、以苦為榮的事業觀。
40多年來,一代代官兵不畏艱險的英雄壯舉和不辱使命的絢麗篇章綿延至今。來自四川廣元的上等兵張盼剛入伍時吃苦精神不強,干活拈輕怕重。現在,已成長為19號哨所副班長的他,深有感觸地說:“先烈們用鮮血和汗水,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那麼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如今,歷史的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中,我們一定要繼承先烈遺志,創造屬於我們這一代軍人的優異成績!”
NO.3
來自能打勝仗的使命擔當
“軍人的血管裡,永遠流淌著英勇無畏的血液﹔軍人的肩膀上,永遠擔負著能打勝仗的使命。”部隊長李明軍介紹說,該部黨委堅持盯著“戰場”抓“操場”,組織官兵開展野戰條件下的專業勤務訓練,打造保障部隊打勝仗的尖刀利刃。
該部擔負多種彈藥的儲存、中轉和廢舊彈藥回收銷毀等任務,官兵如同天天坐在火山口上。各級注重結合彈藥銷毀等任務,扎實錘煉黨員干部身先士卒的先鋒模范作用、培養官兵勇敢頑強、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眼睛時刻盯著敵情,胸中永遠裝著戰場。如今,戰士們討論最多的是如何應對未來戰爭,干部研究最多的是怎樣擔當強軍重任。他們扎實開展各類練兵比武活動,培養官兵的血性虎氣﹔為官兵制定成才“路線圖”,著力提高官兵的打贏本領。
“上車能駕駛、入庫能收發、拿槍能打仗,這是我們每一名官兵的使命責任和素質要求,也是我們開展‘一專多能、一兵多用’練兵活動的目的。”李明軍介紹說,這段時間,以“訓練小創新、經驗小交流、專業小能手、多能小標兵”為主要內容的“四小比武競賽”活動如火如荼﹔各單位紛紛結合物資收發、裝備維修、彈藥檢測等任務開展崗位練兵、換手訓練﹔遴選優秀教員組織集中授課、一線施訓……
不久前的一次考核結果顯示,官兵本職專業技能考核全部達到優秀,第二專業優秀率超過90%。
上圖:在觸摸光榮歷史中,立下建功山溝的決心。 任 立攝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