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繪
兩種心理健康標准
迄今為止,關於什麼是心理健康沒有統一的認識。學術界將心理健康的標准大致分為兩類:臨床的健康標准和理想的健康標准。
以有無精神疾病為心理健康的標准,稱為臨床標准。學術界常常用精神疾病、精神障礙所佔人口的比例來描述人群中心理不健康的狀況和發展趨勢。2010年國際衛生組織(WHO)公布,全世界患有輕型精神、心理障礙的約為4.5億人,其中抑郁症患者約2億人,自殺率偏高,成為全球十大死因之一。由此斷言,21世紀心理危機持續而深刻,人類已經進入“心理疾病的時代”。我國2007年統計發現,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達1600萬人,每年有近30萬人死於自殺,精神疾病的總負擔已超過心血管病和癌症,佔疾病總負擔的首位。根據這個標准,有精神障礙的人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它把關注點集中在精神障礙人群上,關注如何通過治療和行為矯正來改善他們的精神狀況。
第二類是理想的健康標准。上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理想的心理健康標准應該具備8個條件:一是能夠悅納自我,即能正確評價自己,甚至接受自己的缺點和缺陷﹔二是善於與人相處,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三是接受現實,面對現實中的各種困難和艱險,有勇氣有信心去解決它們﹔四是熱愛生活,有進取精神,富有成就感﹔五是能協調與控制個人的情緒﹔六是有完整和諧的人格﹔七是智力正常﹔八是行為符合個體年齡的特征。
軍人心理健康的標准
軍隊是一個在高危險、高獨處、高集中、高效率、高純潔環境下執行特殊任務的武裝集團,緊張、單調、嚴格、封閉、缺乏私密空間是部隊生活的特點。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人出現心理問題是正常的。
調查發現,2008年抗震救災期間,執行搜運尸體和背送炸藥任務的官兵發生急性應激障礙人數是執行其他任務的3倍。同時還發現,軍事訓練、軍事任務強度大的部隊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通常相對要高。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通過互聯網、手機、社會傳播等形式傳遞的致傷性信息,對官兵價值觀、入伍動機、戰斗意志等產生了一定的沖擊。
2008年美軍將軍人心理健康定義為:具備戰場和軍事作業環境的適應能力、戰斗應激的適應能力、家庭和社會的適應能力、體能-技能-智能與武器有機結合的能力、良好的軍人價值觀和戰斗意志。
心理健康標准是一種能力標准
有關心理資本理論認為,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都表現出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它是超越個體、促進成長和提升績效的心理資源,通過信念、希望、樂觀和韌性的形式存在。信念,是對個人完成一項任務的信心﹔希望,是對成功鍥而不舍、適時調整實現目標和途徑的意志﹔樂觀,是無論順境逆境都保持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韌性,則是從逆境、壓力或者成績中迅速恢復與超越的能力。
心理健康也是一種資本,它與資本的流通形式相似,也是可以經營的。盈利,是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虧損,是負面情緒多於正面情緒。
依據心理資本理論,心理健康應該是一種能力,是調動資源維持心態動態平衡的能力。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標准,應該用個體恢復心態平衡的速度和強度來表示。比如,遭遇同樣的困境,心理不太健全的人需要一周或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常態,心理健全的人可能僅需要一兩天,而有心理障礙的人可能就很難從中恢復過來。
心理健康的最高標准
1945年,維也納醫科大學心理精神病學終身教授維克多·弗蘭克爾從德國納粹集中營被解救出來,僅用9天時間完成了《活出生命的意義》的寫作,書中描述自己在二戰期間作為猶太人遭納粹逮捕,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度過了3年艱難的歲月,喪失了妻子、父母和兄弟,飽受飢寒與凌虐。隨時都可能死亡的他,靠著一個信念,艱難地活了下來。當一個人從對他人負有生命意義的責任中被喚醒,意識到需要承受他人的溫情,需要完成未竟的事業,無論處於怎樣的悲慘境遇,都不會放棄努力。懂得“為何”而活的人,擁有強大的內心,能面對接受任何人生痛苦。
弗蘭克爾認為,幸福與有意義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幸福等於“得到”,有意義的生活則等於“給予”。追求幸福感的人,因獲得而感覺快樂﹔追求生命意義的人,用盡全力追求超越自我和使命擔當,因給予而心身愉悅。
因此,作為一名革命軍人,應把對國家、對他人生命意義的認識,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的最高標准。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