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為何要升格為第四大軍種火箭軍?

緊跟著首艘國產航母的公開,2016年元旦,解放軍再掀改革高潮——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同時挂牌成立。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原為獨立兵種的第二炮兵升級成為獨立軍種——火箭軍,讓人聯想起蘇聯/俄羅斯那支令西方世界寢食難安的戰略火箭軍。
在成立大會上,習近平對火箭軍是這樣定位的——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按照核常兼備、全域懾戰的戰略要求,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加強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建設,增強戰略制衡能力。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軍迷的調侃反映出中國人對自己這支陸基導彈部隊的自信和驕傲。在這個歷史性時刻,錢報軍情記者專訪了錢報智庫、原二炮工程學院教官宋忠平先生,暢想這支全球唯一全射程無縫銜接的最全能彈道導彈部隊的未來。
成為全球最完備的彈道導彈打擊體系
核常兼備的火箭軍綜合戰力將比二炮有巨大提升
為什麼要把有49年歷史、本來就地位獨立的二炮,升格為繼陸海空之后的第四大軍種?
“中國長期面臨超級大國的封鎖和遏制,對面的海空軍實力非常強大,擁有世界第一的制空權、制海權、常規遠程精確打擊和力量投送能力,中國的海空軍短期內無法與之全面抗衡。錢學森提出以突防能力極強的導彈來化解對手的海空軍優勢,近半個世紀來二炮忠實地執行這一理念,威懾效果非常顯著。”宋忠平解釋說。
1987年,美蘇簽訂《中導條約》,削減射程為500到5500公裡的地對地導彈,美國潘興II、陸基戰斧、蘇聯SS-4、SS-12、SS-20、SS-23導彈被盡數銷毀。至今,美軍已無任何戰術彈道導彈和陸基巡航導彈,俄羅斯兩種短程戰術導彈都歸陸軍。
由於未簽訂類似條約,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備的彈道導彈打擊體系,核常兼備、射程銜接,尤其高精度中程彈道導彈方面在全球獨樹一幟,最典型的就是9.3大閱兵中公開的東風-26,4000公裡的射程直抵關島,核常兼備,甚至可以消滅游弋於海上的航空母艦。
隨著中國國力和地位的上升,為了給“中國夢”保駕護航,需要更符合“強軍夢”要求的承擔戰略威懾的導彈部隊。“軍種一般都包括若干個兵種和專業兵,設有領導指揮機關及院校、科研機構和后勤保障系統,但兵種下邊不可能分得這麼細”。
宋忠平由此推斷,火箭軍比之前的二炮在編制上會有所擴充。“未來火箭軍可能分成兩大兵種,一個管核力量,另一個管常規武器,加上其他支持保障部隊”。顯然,火箭軍戰力將比二炮有巨大提升。
或將戰略核潛艇與戰略轟炸機收歸麾下
成為海陸空通吃的三位一體核力量
在美俄中法英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英法由於國土面積狹小,沒有陸基戰略核導彈,幾乎完全依賴海中的核潛艇,英國甚至沒有空基核武器﹔美國雖有400枚民兵III陸基洲際導彈,卻歸空軍所有﹔隻有俄羅斯為陸基核力量建立專門軍種——戰略火箭軍。相對於俄軍,中國火箭軍沒有“戰略”這個前綴,讓外界浮想聯翩。
“第二炮兵的終點,就是火箭軍的起點。‘核常兼備、全域懾戰’,火箭軍不但有戰略核導彈,還有眾多先進的常規戰術導彈,包括中遠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宋忠平介紹道,兩者分工明確,前者擔負國家戰略核威懾使命,不到最后生死時刻不會動用﹔而后者是“可以使用”的力量,作為我軍高技術局部戰爭的高精度“撒手锏”武器,擔負著首波打擊的重任。
“從長期來看,火箭軍應該會把短程彈道導彈轉讓給陸軍,讓陸軍的胳膊更長一些。”宋忠平說。
以前,二炮隻管陸基核導彈。宋忠平提出一個驚人的設想:二炮升級為火箭軍后,可能會把海基、空基核力量收歸麾下,形成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我覺得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擁有了海軍的戰略核潛艇、空軍的戰略轟炸機之后,火箭軍也就變成一個統稱。這樣一來,火箭軍就將成為世界第一個集中了一國三位一體核力量的獨立軍種,體系整合程度比美俄英法更高。(屠晨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