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官兵稱謂中的“跑調”違規

鄒林朋、李宇陽繪
改一改這種變味叫法
編輯同志:
我是某部基層連隊的一名新兵。從新兵連到連隊,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種現象讓我感到很困惑:在班裡,新兵稱呼老兵都叫“班長”,另外“副班長”也被身邊的戰友叫成“班長”﹔在連隊,明明是“副連長”,大家卻親切地稱呼為“連長”,聽著這種變了味道的叫法,讓人感覺很別扭。
初入軍營,新兵連組織條令條例學習,讓我了解到職務前面的“副”字不能省略。然而,在工作和生活中,這種“副職”被“轉正”的現象,無論在基層連隊,還是領導機關,都屢見不鮮。我多次和在不同連隊的同年兵聊天時,說起這件事,他們都有同感。
我認為,這種現象應該改一改了。因為這樣叫,戰友之間容易引起誤會。一次,勤務連連長讓通訊員去叫五班長到連部來一趟,通訊員為了圖省事,在樓梯口大喊了一聲“五班長”。沒想到,五班班長和副班長都相繼跑下樓,當時的場面很尷尬。事后,副班長還特意向班長解釋了一番,及時消除了誤會。像這種情況,如果不說清楚,很容易讓戰友之間產生隔閡,不利於和諧相處。
高叫一職,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所履行的職責卻大不相同。在基層連隊,按照條令條例規定,每名官兵都要嚴格落實一日生活制度,一些工作生活中的細節,往往容易被官兵所忽略,久而久之就見怪不怪了,如果不注意這些細節,不及時糾正,長期發展下去,不利於連隊的建設。
有些戰友為了“討好”上級,故意在稱呼中省略“副”字,以此來表現自己對上級的尊重。這樣做,雖然迎合了被稱呼者的心理,卻無形中助長了其虛榮心,很容易滋生驕傲自滿情緒。從長遠來看,也不利於個人的成長和進步。
總而言之,我認為,對這種見怪不怪的變味叫法,再不能漠然置之了,應該引起各級的重視,研究制定相關措施,改一改這種變味的習慣叫法!
69057部隊列兵 馬靜冬
警惕!官兵稱謂中的“跑調”違規
——陸軍第39集團軍對稱呼中“戴高帽”現象的調查與思考
■海 洋 張佳帥 特約記者 向 勇
將職務前面的“副”字去掉,雖一字之差,但背后的影響何止一個字——
庸俗習氣助長錯誤導向
前不久,某團連長張啟生休假歸來,就接到一個莫名其妙的電話。電話是本連戰士黃誠的家長打來的,感謝前些天黃誠生病時,連長對他無微不至的關心。挂斷電話,張連長一頭霧水:我剛休完假返回連隊,既不知道黃誠生病,也沒有照顧他呀。事后得知,黃誠在給家人打電話時稱謂不准,把副連長說成了連長。
無獨有偶。某旅機關收到基層戰士小王的來信,反映班長對自己有看法、有事無事“找茬”。機關當即到該連展開調查,查來查去,才知道查錯了對象——原來是副班長小劉所為。詢問小王為何告錯人,小王一臉無辜:“我們私下裡一直都喊副班長為班長。”
對“戴高帽”的庸俗之風,該集團軍調查顯示,這一現象不是個例,給部隊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
列兵秦曉明見到每名老兵都喊“班長”,自認為是有禮貌。一次小秦到隔壁班找一名老兵辦事,張口就是“班長”,搞得那名老兵非常尷尬。原來,真正的班長正趴在桌子上寫日記。
“這種溜須拍馬的方式,助長了不良風氣。”某摩步旅干事張照星說,部屬不擺正與領導交往的心態,不但助長了庸俗習氣,淡化了平等意識,而且必定會在風氣建設方面帶來錯誤的導向。
條令條例對軍人內部禮節有明確規定,為何下級習慣性地“抬高”領導——
“戴高帽”背后玄機何在
在基層調查中發現,看似小事的背后,卻隱藏著微妙的心理因素。
“這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賄賂’。”某防空旅政治部主任馮安平認為,一些下級之所以對副職領導在稱呼上“升級”“扶正”,其實是一種獻媚心理,目的是為拉近距離、贏得信任奠定基礎,看似與金錢物質毫不相干,但投機取巧的心態暴露無遺。
誰都喜歡聽好話,喊高了總比喊低了強。一些官兵受庸俗風氣影響,在領導面前嘴巴特別甜,格外會來事,在他們心裡,往往藏著這樣的“小九九”——把領導職務喊高半格,顯得自己有禮貌,明事理。
當然,也有一些官兵認為,在我國社會傳統文化中,歷來有這種“高看一眼,高捧一級”的現象,把領導職務往高喊,體現的是對上級的尊重。再說禮多人不怪,伸手不打笑臉人,何樂而不為?
明知下級稱呼有問題,被“戴高帽”者為何不及時制止?其中也有不容忽視的心理“玄機”。
某特種作戰團政委張立元認為,一些領導干部對下級憑空給自己“官加一級”見怪不怪,源於內心深處抱有“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官本位思想,秉持“有官不敬早晚是病”的狹隘心理,因此刻意突出自己的領導身份,對稱呼格外重視。
“這是典型的虛榮心理在作怪!”某機步旅政委高大光認為,一些領導干部之所以對下級的“戴高帽”心安理得的接受,甚至對下級在稱呼自己時,把“副”字加上感到不舒服,是因為享受這種受人抬舉的優越感。
稱呼同軍隊特有的組織形式以及生活秩序一樣,是維護和提高戰斗力所必須的——
按條令嚴格規范稱呼
稱謂雖小,隱患不少。“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就要從一件件小事、一個個細節抓起,口子再小也不能開。”該集團軍領導認為,建設正規化軍隊,必須用條令條例規范言行舉止。稱謂混亂的現象若不糾正,不但會降低法規權威,助長吹捧之風,還混淆了上下級關系,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更可怕的是,無形之中把下屬的心思引導到研究領導喜好、琢磨領導稱謂上,對單位建設無利。對此,他們研究制定出一套“組合拳”,整治這股不正之風。
常學法規狠抓養成。結合開展“學法規、用法規、促正規”活動,他們從規范稱呼、坐臥立行、軍容風紀等點滴小事抓起,強化官兵的法規意識。利用板報、廣播、連隊電子屏幕等載體,宣傳《內務條令》中關於軍人間稱謂的規定,引導官兵防微杜漸,自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廣泛利用辦公會、交班會、連務會、晚點名等時機,重申條令原文,教育官兵認清正確使用稱謂對純潔官兵關系的重要意義。
結合案例澄清認識。他們廣泛收集了中外戰爭史上,因為稱謂亂套而影響戰局的例子,納入條令法規學習內容,要求官兵人人撰寫體會。鼓勵吃過這方面虧的官兵現身說法,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官兵切莫因小失大。中士李成曉坦言,以前總覺得不讓亂叫稱謂是小題大做,看了那些案例后深受警醒和教育,以后必須老老實實按條令條例去做,不能重蹈覆轍呀。
緊盯糾治形成常態。他們從領導帶頭做起,及時糾正下屬對自己的“戴高帽”稱謂。“糾正幾次后,他們很快就改過來了。”某機步團政委焦揚告訴記者,關鍵是拔除官兵思想上“唯上媚上”的觀念。對此,他們舉一反三,大力糾治幫領導掀門帘、端水杯等行為,引導官兵立足崗位干好本職,把精力用在謀訓備戰上。某連排長程龍談起變化一臉輕鬆:“以往對正副職領導的稱謂反復拿捏、慎之又慎,生怕叫錯了別人不高興,現在大家再也不用為這事犯愁了。”
【相關鏈接】
《內務條令》第七十六條規定:軍人之間通常稱職務,或者姓加職務,或者職務加同志。首長和上級對部屬和下級以及同級間的稱呼,可以稱姓名或者姓名加同志﹔下級對上級,可以稱首長或者首長加同志。在公共場所和不知道對方職務時,可以稱軍銜加同志或者同志。
【延伸思考】
稱呼不是小事
■車萬裡
官兵中擅自把稱呼“拔高”的現象,看似小事,但小事並不小。不僅損害了條令條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也反映出少數官兵遵規守紀意識不強,依法治軍觀念不牢,影響了軍人形象,降低了軍人威信。
把“副”升格為“正”,對於稱呼者自身,看似是尊重對方,表達美好的祝願,但也有“奉承巴結”之意。對於被稱呼者,開始還有些受寵若驚,可時間久了便欣然接受,沒有及時叫停,客觀上助長了這種風氣的蔓延。軍隊不同於地方,軍人必須有嚴格的上下級、職銜等級區別。雖然在軍隊內部、官兵之間、戰友之間情同手足,親如兄弟,但相互之間的稱呼必須按照條令條例的有關要求,不允許稱呼中摻雜社會上流行的庸俗稱謂,不允許不顧事實、僅憑個人喜好隨意稱呼。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軍隊是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武裝集團,條令條例規定軍人之間的稱呼,同軍隊特有的組織形式、活動方式以及生活秩序一樣,是軍隊嚴密組織、統一步調、維護和提高戰斗力所必須的。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條令條例對於軍人來說是必須遵守的“法”,隻有遵“法”,我們才能言不離譜、行不越軌。
使用規范的稱呼用語,是一名軍人的基本素養。正確、適當的稱呼,既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又反映了自身的素質。因此,我們要端正思想認識,充分認清錯誤稱謂帶來的不良影響,按條令條例落實規范稱呼用語,自覺抵制庸俗稱謂。要加強自我管理,在平時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以條令條例為依據,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嚴格落實。要把功夫下在平時,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嚴起,注重養成,形成習慣,自覺維護條令條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要維護軍人形象,時刻牢記軍人身份,不該叫的不叫,不該做的不做,用實際行動貫徹落實依法治軍要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