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篇:優良傳統篇

北極千裡眼
鄧洪林,漠河雷達站“榮譽林”中的“兵王”,先后榮立三等功3次,1997年8月被原空一軍樹為“訓練標兵”,2000年5月被空軍評為雷達兵科技練兵先進個人。
他個頭不高,話語不多,但精悍中透著機敏,一旦講起話來層次分明,語速很快,有人說他講話就像“報板”一樣流暢,雙眸中還閃動著年輕人特有的睿智。
1995年在部隊組織的軍事比武中,入伍不到3年的鄧洪林,憑著過硬的技術和熟練的業務,一舉奪得部隊操縱錄取專業比賽第一名。一時鄧洪林成了部隊新聞人物,有人羨慕,有人懷疑,覺得他是否太幸運了。
其實,“幸運”在鄧洪林的眼裡就是倍加努力和付出。雷達操縱錄取員的專業訓練實在單調枯燥,成天與10個阿拉伯數字打交道,再有耐心的人也會被磨煩的。但鄧洪林不怕,他相信這“報板”就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你隻要有一股拼勁和韌勁,總會有回報。
1996年9月,參加空軍崗位練兵大比武的那段日子,他每天早上堅持5點鐘起床,練口齒、記航線、背理論,每天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超負荷的訓練,時常嘴唇干裂、出血,頭發也大把大把地脫落……一個月下來瘦了6斤,和他一起參加訓練的戰友都勸告他:你不要命了,這樣下去,身體會累垮的。但他仍保持拼命的勁頭,終於在那次競賽中,他捧回了獎杯。
2000年11月的一天,正在午睡的鄧洪林被一陣警鈴驚醒。
“是一等,快!”操縱錄取員特殊的警覺促使他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從營房至陣地約100米距離,他一口氣跑上了陣地。坐在熒光屏前的鄧洪林,還喘著粗氣。但眼睛始終緊盯著熒光屏,那是一個隻有半個米粒大小的回波,而且時隱時現,亮度淡,速度慢得每分鐘不足1千米。“這肯定不是飛行器。”鄧洪林當機立斷。
“重點上報,XX批盡快判明其性質。”上級指揮所不時地在催促。
是鳥群?是積雨雲?他腦海中飛速思忖著。
“東北的11月,已朔風凜冽,哪還會有鳥﹔積雨雲也不可能,今天天空萬裡無雲,碧空如洗,對,晴天電離層下壓,雷達低空探測性能較好,是地物,是火車。”鄧洪林邊操縱天線邊思考著。
“報告指揮所,XX批初步判斷是‘國際列車’。”隨即一串串測報數據被傳送到上級指揮所。
“國際列車?”雷達看到了火車,上級指揮所對鄧洪林的判斷多少還有點疑慮。
附近沒有機場和固定航線,經驗告訴他,是火車。
“XX批肯定是‘國際列車’。”鄧洪林語氣中透著幾分自信。
兩分鐘過去了,通過向鐵路部門以及向上級有關部門的詢問,確認XX批真是“北京—XX”的國際列車。
那一次的“慧眼識火車”,著實讓鄧洪林風光了一把,除了雷鳴般的掌聲和大把的鮮花外,他的檔案裡又多了一張嘉獎卡片。
鄧洪林知道雷達一旦遇到干擾,“千裡眼”就會成為“睜眼瞎”。為此,他把在大風、大霧、積雨雲等復雜氣象條件下的雷達回波特點,一一對比,研究透徹,做好記錄。據了解,鄧班長已積累了13萬字的學習筆記和操縱經驗。他相信,隻要熒光屏上有端倪可察、規律可尋,未來戰爭中敵人施放再強的干擾,我們的“千裡眼”也能准確鎖定目標位置,將其一網打盡。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