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記海軍某作戰支援艦支隊副支隊長潘志強

他用青春作答:走向深藍的征程有多遠

2016年05月11日11:12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他八下大洋、六赴亞丁灣,執行和諧使命、環球航行等重大任務20多次﹔他年均出海超過150多天,總航程30多萬海裡,航跡遍布五大洲、三大洋﹔他創下了海軍艦艇編隊航程最遠、出行海域最廣、單批次任務時間最長、到訪國家最多等海軍紀錄……他就是海軍某作戰支援艦支隊副支隊長潘志強。35年來,潘志強用青春和熱血在大洋上書寫了壯闊的人生,見証了海軍作戰支援力量由小到大、由單一到多元、由近海走向大洋的鏗鏘步伐。

大洋上礪練成長

2015年4月,海軍152編隊開始執行第20批護航和環球訪問任務,潘志強在千島湖艦上擔任保障指揮所指揮員。

環球訪問第一站是蘇丹,蘇丹港水淺而狹窄,兩萬噸的千島湖艦在港內掉個頭都很困難。

結束訪問離港時,蘇丹港的拖船操作出現失誤,龐大的千島湖艦向著防波堤直沖過去,40攝氏度的高溫下,人們驚出一身冷汗。

潘志強臨危不亂,站在駕駛室最前端沉著下令:“艦艇把住航向。”隨后,一連串下了5個舵令,指揮千島湖艦安全駛出蘇丹港。

從軍以來,潘志強一直在一線摸爬滾打。一名基層干部吃過的苦,幾乎他都吃過﹔一名艦艇指揮員經歷的危險,幾乎他都經歷過。

一次,潘志強帶隊在某海域執行島礁測量任務期間遇上熱帶風暴。大風浪讓他嘔吐不止,但為了獲得寶貴數據,潘志強持續數十天戰風斗浪,指揮測量作業。

在測量某礁盤附近海域時,為了使數據更精確,潘志強駕駛小艇進行測量。突然一個海浪把小艇艇艏掀起,撞在礁盤上,他受傷吐血仍堅持到測量完最后一組數據,獲得了寶貴的島礁海圖資料。

百煉成鋼。正是這,錘煉出他處變不驚的過人膽識和過硬的軍事本領。用潘志強的話說,庭院裡跑不出千裡馬,優秀的艦艇指揮員就要在大洋上礪練成長。

走向大洋的“排頭兵”

潘志強特別喜歡研究海圖資料。環球航行期間,不少國家、海域是中國海軍首次到訪,他帶著航海保障部門,認真研究相關海域、港口的水文氣象資料,並詳細記錄整理。

“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海軍轉型建設、走向大洋的‘排頭兵’,現在多辛苦一點,后面的人就會輕鬆一點。”潘志強告訴記者,隨著國家戰略利益的不斷拓展,人民海軍走向大洋、走向世界步伐加快,對於中國海軍而言,世界上的“陌生海域”必然會越來越少。

學習能力就是戰斗力。在潘志強眼裡,戰場上的對抗,說到底是知識智能的較量。

2003年,潘志強受命擔任千島湖艦艦長。千島湖艦是國產新型綜合補給艦首艦,操作方法、裝備性能、規章制度均無從借鑒。

潘志強帶著官兵逐個系統學,挨個部件過,實現了當年接裝當年形成戰斗力,編寫的操作規則和裝備保養使用方法至今仍在海軍同型艦中推廣。

遠洋補給能力是大國海軍戰斗力的重要指標。經過系統的學習,潘志強成為新一代遠洋“糧草官”。

2005年,海軍艦艇部隊油料裝備檢驗性演習在某海域舉行,海上補給戰緊張上演。波濤翻滾的大海上,兩艘護衛艦、一艘驅逐艦和一架直升機在千島湖艦周圍迅速佔領補給陣位。

發射引纜、海上架索、放出軟管……一個個口令在潘志強的指揮下發出,“戰爭血液”從人造“血管”汩汩輸出。當受補艦艇和直升機緩緩離開,千島湖艦的官兵沸騰了。這是海軍首次實現艦艇航行中“兩橫一縱一垂直”、四向立體高難度綜合性補給,標志著中國海軍具備了一流的補給能力。

航跡詮釋使命擔當

熟悉潘志強的人都說,他是一個不會嘆氣的人。潘志強笑著說:“作為一個農村走出來的苦孩子,現在這點困難在我看來沒什麼克服不了的。”

他喜歡跑步,常常在甲板上一跑就是一個多小時,時間長了就成了官兵眼中一道一成不變的風景。

在去年的護航和環球航行任務中,一直堅持的他第一次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畢竟長時間海上生活對身體機能的消耗非常大。但潘志強沒有停下腳步,他深知,大洋上的惡劣環境對人的意志和身體都是嚴峻考驗, 作為一名指揮員,他不僅要鍛煉身體,更要為全體艦員立起一個堅強的坐標。

跑不動了,就邊跑邊走。官兵們每天仍然能看到他堅強的身影。

堅強源於心中的使命。潘志強常說,干事業沒有使命感,放到哪個崗位都不會有多大成績。

“作為人民海軍走向深藍的第一代官兵,我們在裝備、人員素質、經驗方面都存在不足,面臨的難題也會多點,克服困難、趟出路子、走向大洋就是我們這一代官兵的使命。”潘志強說。(劉亞訊、方立華、吳登峰)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