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轉型重塑,“老大哥”如何找准“新坐標”

2016年05月30日09:1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卷首語

  一聲“陸軍老大哥”,讓人生出幾多感慨與遐思。

  “老大哥”,意味著厚重的歷史、浴血的榮光,也代表著信任與托付。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曾警告西方世界,千萬不要與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火。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使美國陸軍遭到建軍史上最大的敗績,也使號稱“戰神”的麥克阿瑟斷送了一世英名。

  然而,“老大哥”也會引起另一種擔憂:面對戰爭形態的深刻變化,“老大哥”還能保持雄風依舊嗎?

  戰爭不停地在變臉。從陸地到太空,從鋼鐵到硅片,從“上疆場彼此挽弓月”到“不見硝煙的角逐”,一個又一個軍種或兵種橫空出世,昔日的“小兄弟”在戰場上獨領風騷。“老大哥”,還會安坐“第一把交椅”嗎?

  時進我進!陸軍絕對不會躺在昨天的功勞簿上,不會把傳統當包袱,更不會做蘇聯話劇《前線》中那個守舊、守常、守成的戈爾洛夫。盡管這是一次艱難的轉身,但卻是由“大陸軍”向“強陸軍”的華麗轉身﹔盡管這是一次痛苦的轉型,但卻是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作戰型轉變”的浴火重生。

  就像一隻繭中的蛹,不沖破繭殼,她就永遠不可能自由飛翔。我們深信,經過從觀念到體制、從制度到人員的全方位重塑,昨天的“老大哥”一定會找准新坐標,成長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在轉型重塑中實現鳳凰涅槃。

  換羽騰飛,“善攻者”動於“九天上”

  “突防航線和機降區域選擇都不太合理,需重新研討論証……”深夜,東部戰區陸軍某陸航旅旅長盛建忠思量再三,撥通了某摩步旅指揮員的電話。

  當晚,機關參謀送來了一份機降協同演練方案,盛建忠一眼就看出了方案中的問題。

  “隨著編制體制調整,部隊實戰化訓練的氛圍越來越濃,平時練兵就應較真碰硬、馬虎不得!”盛建忠至今還記得,兩年前,該旅應邀出動4架直升機參加兄弟單位聯合演練,機降分隊前腳剛著地,后腳就被“敵”裝甲力量“包了餃子”,全軍覆沒。

  復盤會上,兄弟單位矛頭直指陸航:預定機降地域明明都能看見“敵”裝甲車輛,飛行員還是按部就班實施機降。飛行員滿臉委屈:一直以來,他們受領任務隻被告知飛幾架、何時飛、飛往哪,根本不知道協同單位指揮員的作戰意圖。

  痛定思痛!此事令盛建忠深刻領悟到:融入聯合,實現陸航由輔助支援向主戰主用轉型發展,必須剔除“你打你的、我飛我的”陳舊觀念。

  體制重塑,也是自我重塑的開始。如今,無論是挺進大漠還是遠涉深藍,無論是日常飛行還是聯合演練,盛建忠都要和官兵探討合成指揮員作戰意圖、陸航與其他軍兵種指揮與協同等問題。隻要一有機會,他就會組織部隊與防空兵、電子對抗部隊展開互為條件對抗,與海軍指揮艦、空軍預警機進行指揮協同,與炮兵、殲擊航空兵組織聯合火力突擊訓練……

  “由地面指示目標,引導直升機進行火力打擊。”前不久,該旅組織夜間海上實彈射擊,盛建忠提出一個大膽設想。組織空地引導打擊訓練,引導時機、引導手段、火力安全界等把握難度大,加之海上氣象多變,稍有不慎,容易發生事故。對此,他帶領團隊研究攻關,摸索出激光照射、數據通信、語音通信、目標指示等多種引導打擊手段。

  是夜,夜黑如墨。3個特戰引導組輪番引導武裝直升機,10個海上目標均被精准摧毀。

  為啥這麼拼?盛建忠回答得慷慨激昂:“陸航是飛起來的陸軍,我們唯有練就過硬本領,才能在‘換羽新生’中履行好新使命!”

  盛建忠:這幾年,我軍陸航部隊建設形勢喜人:編制規模不斷擴大,新機型新彈種相繼研發列裝,以陸航力量為主的全域機動、立體攻防、垂直登陸等新戰法不斷涌現,改變了陸軍傳統的作戰樣式。

  喜中參憂的是,雖然演訓中陸航身影隨處可見,可被用於裝點門面、吸引眼球、博得彩頭等現象沒有杜絕。有的部隊把陸航來了當“聯合”,有機降就算“立體”,導致任務參加不少,能力提升卻不明顯,距離融入聯合作戰體系還有不小差距。

  適應新體制、履行新使命,各級指揮員必須帶頭破除守舊觀念、守常思維、守成思想,樹立不轉不行、轉慢了也不行的理念﹔從實戰需要出發,從難從嚴訓練部隊,千方百計縮短“機場”與“戰場”的距離﹔主動適應陸軍由“低速扁平”向“高效立體”轉變要求,提升“精確作戰、立體作戰、全域作戰、多能作戰、持續作戰”核心軍事能力。

  信息化時代,戰爭的立體性、多維性日趨突出,陸地、海上、天空、電磁空間同時交織進行,“爬行化”的陸軍難以全面融入戰爭,“飛起來”成為陸軍發展的必然趨勢。

  海灣戰爭中,1個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營曾在2小時內摧毀200多輛對方坦克﹔伊拉克戰爭中,直升機與坦克的交戰損失比為1︰20。

  面對來自頭頂的致命威脅,世界軍事強國紛紛將陸軍戰斗力建設重心上移,發展陸軍飛行化部隊,立體化的陸軍力量體系和作戰行動正逐步形成。

  時下,我陸軍空中作戰力量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尚有差距。要想在未來陸戰中爭得主動、贏得先機,必須大力加強陸軍飛行化建設,快速發展以陸航為主體的“空中輕騎兵”,搶佔低空、超低空戰場空間,實現由“平面陸軍”向“立體陸軍”的轉型跨越。

  (本報記者 代烽、特約記者 李勇、通訊員 尹虎採寫)

  聯戰聯訓,“金剛指”攥成“鐵拳頭”

  空中戰機呼嘯,海上舟車突貫……5月中旬,第31集團軍在東南某海域組織了一場合成營模塊化立體登陸突擊演練,紅方在合成營營長劉秋明的帶領下,打了一個大勝仗,官兵們歡呼雀躍。

  在現場觀摩的團長陳小明驚喜不已,讓他多年來耿耿於懷的戰場難局,在這場演練中,終於解決了。

  7年前,在該場地組織的一場紅藍對抗演練中,藍方依托地勢險要的3號高地構工建所,紅方兩次強攻均被擊退,紅方指揮員、時任營長的陳小明決定:正面火力牽制,派穿插隊從藍方指揮所背后突襲。

  重機槍、火箭筒、迫擊炮……陣陣槍炮聲中,穿插隊兵分兩路,快速向藍方后側迂回。受復雜地形影響,加之藍方火力點猛烈阻擊,穿插隊不但沒能成功突襲,大部分兵力還被殲於山腳,戰機延誤,紅方慘敗。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走下戰場,陳小明一臉無辜地說:“藍方利用地形構筑起堅固工事,我一個步兵營長,手裡能使喚的就隻有手槍、步槍、重機槍、火箭筒、迫擊炮等武器,在沒有火力支援的情況下,真的很難攻克!”

  可如今,這已算不上什麼難題。記者在這場演練中看到,演練開始不久,偵察組就利用新型北斗手持機發回3號高地有關“敵”情,劉秋明操起電台,直接指揮炮兵進行首輪火力壓制,而后在機動中令武裝直升機同步實施空中突襲,並派出兩組特戰隊員展開機降破襲。

  “人員裝備變了,作戰效能也就不一樣。”經多兵種聯合出擊,短短20余分鐘,藍方關鍵節點被成功摧毀,3號高地很快被紅方奪佔。

  同樣的場地、同樣的態勢、同樣的難題,卻是不同的結局。“這都是作戰編成、作戰指揮、作戰保障等變化帶來的結果,合成營長不僅能調遣步兵、兩棲、特戰、陸航等10余兵種,連主戰裝備都換成了坦克和步戰車……”看著這喜人變化,陳小明感慨地說:“新體制下,唯有聯合才能把‘金剛指’攥成‘鐵拳頭’,使其更具靈活性、適應性和突擊力。”

  陳小明:早在6年前,我們集團軍就已開始研究探索基於信息系統的合成營建設,但當時受信息系統、指揮鏈路、武器裝備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加強配屬的諸兵種仍抱有“各自為戰”思想,甚至存在“跑龍套”現象。

  “無戰不聯,無聯不勝。”此次演練,部隊將10多個兵種通過模塊化編組,混合編成目標奪控、火力打擊、特戰破襲等多個作戰模塊,通過信息系統的有效鏈接,不僅使合成營長能直接呼喚陸海空,還使作戰數據傳輸、火力反應時間大幅壓減,作戰效能倍增。

  沒有高度融合,“聯戰聯訓”就是一句空話。在部隊調整改革和陸軍轉型發展的今天,諸兵種“怎麼聯、怎麼融、怎麼訓”仍然是我們繞不過的溝坎,信息化、小型化、模塊化的組訓模式依然是我們努力探索的重點。

  聯則強,合則勝。回顧世界軍事史,軍兵種由單一走向多樣、由獨立走向合成是必然趨勢,謀求整體合力是軍隊建設的永恆課題。

  曾幾何時,軍兵種單打獨斗、唯我獨尊等現象並不鮮見,彼此爭你高我低、爭主攻助攻也時有出現。冷靜反思一下,這些自樹藩籬、自縛手腳的行為,必將成為未來戰爭失敗的致命因素。如果不從聯合角度樹立大胸懷、搞好大團結、實現大協作,擯棄“大陸軍”“大海軍”“大空軍”等思維,打贏就必定是一句空話。

  獨木不擋風,單兵難排陣。隻有把“本能的聯合思維”放在優先位置,不論“你重要,還是我重要”,不爭“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不斷提高跨軍兵種、跨部門的協同意識和能力,才能切實發揮整體效益,實現合力運籌,確保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胡澤宇、本報特約記者 吳科儒採寫)

  信息主導,“大數據”助力“全域通”

  初夏,塞北某炮兵訓練場,陸軍某旅一場營連自主對抗演練悄然打響。

  數據不斷更新,信息快速傳遞。走進紅方“中軍帳”,前來觀摩演練的陸軍參謀部參謀李進緊盯著眼前閃爍的屏幕,信息洪流仿佛使他置身數據海洋,光是態勢信息就有氣象、空情、海情、電磁頻譜等數十類。

  令人稱奇的是,漆黑的夜晚,在遠程炮兵的火力佯攻下,紅方大膽選擇了一處復雜路段“抄近道”,刷新了夜間通過陌生復雜地域的時間紀錄,奇襲藍方側翼,一舉佔據戰場主動。

  “是大數據給部隊添了底氣。”演練結束,李進對記者道出其中奧秘:這支擔負陸軍大數據創新工程試點建設任務的部隊,在戰斗打響前剛剛把這條“近道”加入數據庫,准確的道路交通數據,讓行進中的部隊耳聰目明、腿腳靈便。

  而就在幾年前,李進在演習中看到的還是另一番景象:指揮方艙內,一名作訓參謀在數據庫中輸入關鍵字“機動”,數萬條相關信息鏈接分頁呈現。面對來自各軍兵種的紛繁數據,這名參謀無從篩選,戰機在片刻猶疑中稍縱即逝。

  “海量信息如何深度融合,成為科學化管理和精確化指揮的依據?”李進當年的困惑,也正是目前陸軍大數據建設創新工程中所面臨的難題:且不說其他軍種,僅陸軍現有或在研的各業務領域數據庫就不少,各級、各層數據源自成體系、互不交聯、無法共享,在聯戰聯訓上“形”聯易而“神”聯難。

  前不久,陸軍大數據建設創新工程總體方案暨推進措施研討會上,參與旁聽的李進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

  5月中旬,李進隨陸軍參謀部調研組到基層論証方案可行性。演練現場,某型火炮瞄准、射擊,幾個動作干脆利落,一氣呵成。面對突如其來的瓢潑大雨,一名士官立即在數據庫輸入相關氣象數據,很快查出了相關射擊參數。經過快速修正,一聲巨響,火炮隨即命中目標。

  李進:平時能夠互聯互通、融合共享,戰時才能攥指成拳、形成合力。陸軍融入聯合作戰的體制性障礙解決后,我們著眼全域立體作戰任務要求,在“起跑”階段就加緊推進指揮信息系統建設,著力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連接的數據內容與標准體系,提高聯合作戰指揮的精確性和有效性,確保實現多維戰場作戰行動的整體聯動。

  未來戰場的突出特點是大空間環境、大網絡聯通、大體系支撐下的聯合作戰,而數據是體系融合的紐帶、指揮決策的依據、作戰行動的支撐。隻有搭建好四通八達的聯合指揮網絡、建立起功能強大的基礎信息網絡,將數據作為體系融合的紐帶、指揮決策的依據、作戰行動的支撐,才能將作戰單元、作戰要素乃至武器平台聯通起來,切實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鍛造陸軍精銳作戰力量。

  陸軍要轉型,必須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落實到陸軍信息化建設領域,就是要堅持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的發展理念,實現數據資源的“融合共享”,為聯合作戰指揮提供有力支撐。

  陸軍要走向“全域通”,牢牢把握未來信息化戰場的“勝算權”,就要著力打通信息通聯“最后一公裡”,將作戰單元、作戰要素乃至武器平台聯通起來,把作戰數據源源不斷輸送到各指揮作戰系統,使聯合作戰體系實現一體化高效運轉。如今,陸軍持續推進大數據建設創新工程,必將牽引和帶動陸軍信息化建設整體轉型躍升,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助力提速。

  (本報記者 武元晉採寫)

  “坐標”在《辭海》中這樣解釋:確定平面上或空間中一點位置的一組有序數。

  縱觀歷史風雲,從哥倫布用航海坐標發現美洲大陸,到彭德懷通過望遠鏡中的坐標鎖定百團大戰勝局,就是這樣的一點、一個、一組所構成的坐標,推動歷史滾滾向前。

  有形的空間坐標能夠改寫歷史,無形的心中坐標同樣能夠改寫昨天、今天和明天。面對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帶來的挑戰,隻有心懷脫胎換骨之魄、胸裝壯士斷腕之志,才能找准新坐標、踏上新征程。

  坐標就是戰位,坐標就是旗幟,坐標就是沖鋒號。強軍征途上,面對新軍種、新戰區、新崗位的考驗和挑戰,我們都應以先行者、突擊手、擎旗人的姿態投身其中,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緊迫感完成“華麗轉身”,實現“彎道超車”。

  改革大潮激流澎湃,浪遏飛舟。你、我、他都不再是歷史長河中一個個微不足道的匆匆過客,而是強軍征程上一個個鮮艷奪目的嶄新坐標!(嚴 珊)

(責編:實習生 王壹、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