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我陸軍機步師戰備求精准 10余分鐘生成機動方案

2016年06月06日09:5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上圖:該師坦克分隊進行戰備出動演練。海 洋攝

兵者,國之大事。戰備建設關系國家生死存亡,戰備水平決定未來戰場勝敗。

近年來,北部戰區陸軍某機步師著眼建設新型陸軍“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以“一切向打仗聚焦”為遵循,大抓精准化戰備,探索形成覆蓋戰備行動全過程的能力指標,推進戰備工作精准化。

按標准配載每個專業、每型單裝,節約人力50%,物資領取裝載速度提升3至4倍——

快,爭取寶貴的“戰爭時間”

現代戰爭有多快?“沙漠之狐”行動、美軍空襲利比亞、以色列轟炸伊拉克核反應堆……這些經典戰例少則幾分鐘,多則兩三天便解決戰斗。

在研究這些年世界各地的局部戰爭、深入學習理解習主席關於練兵備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中,該師黨委“一班人”感到,必須以“戰斗在今夜打響”的緊迫意識,把備戰打仗作為黨委第一要務抓緊抓實,確保在危機來臨之時從容應對。

在發現即摧毀的“讀秒”戰場,要想戰時快敵一秒,必須戰前多爭一分。隻有擺脫傳統的羈絆,在創新中突破,部隊才能在關鍵時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

快,就要著眼實際、力戒冗余。該師將防護器材、光學儀器、鋼盔、帳篷等原來由團按類別存放的物資,改為連存、班存、單兵存,使個人領取物資不出班、班排領取物資不出連,減少了物資領取的環節和層次。連隊給養庫內,單兵攜行的自熱食品和飲用水以班為單位裝包存放,1人即可領取全班給養。

快,就要合理設計、講究科學。該師採用無門檻、雙開門的庫室建設樣式,將防護器材、工兵鍬鎬等按班組定位,將輕武器按行動序列存放,使人員在領取物資時不堵塞、不排隊。記者在某型指揮作業方艙內看到,經過精巧設計,不大空間裡集作業、機動、宿營於一體,12名參謀人員既可在車上休息,也可展開辦公。

快,就要明確分工、流暢行動。該師緊緊扭住人員收攏、后留啟動、裝備啟封、油料加注、彈藥分發、物資裝(配)載6個耗時最長的關鍵環節,通過把各個環節定位到具體人員、細化到具體部位、分解到具體行動,實現從每個指揮編組到每個保障崗位平行展開工作。

據該師政委谷立峰介紹,為積蓄“戰斗能量”,他們論証推開“按任務需求儲、按作戰編成存、按最優路徑取、按快捷要求裝、按實戰標准配、按制度規范管”的工作思路,對228個專業、48型單裝、11類戰斗和保障編組的配載標准進行明確,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器材箱、裝載網箱和物品架,革新成果百余件,平均節約人力50%,物資領取裝載速度提升3至4倍。

將戰備標准精確到量、率、數、位,形成覆蓋戰備行動全過程的能力指標——

精,每項內容精到具體數據

“我機動道路沿線共有14座橋梁、6處隧道、11處涵洞,易遭破壞,造成道路中斷,建議勘察好迂回路線並加強工程保障……”

為准確掌握戰場態勢,在該師前進指揮所內,作訓參謀王鵬利用地圖管理系統,迅速調取預定作戰地域地形圖,查詢機動沿線重要橋梁、隧道等數據信息……短短10多分鐘,一份翔實的部隊機動方案生成,為指揮員定下作戰決心提供有力參考。

該師師長韓光明說:“未來戰場,看得見的是硝煙彌漫的槍炮對射,看不見的是你來我往的數據對壘,隻有擁有強有力的數據支撐,戰場上才能穩操勝券。”

為此,他們將戰備標准精確到量、率、數、位,形成覆蓋戰備行動全過程的能力指標。

——對信息指揮系統制訂了戰備標准,細致規定了戰備等級轉換后信息資源如何分配,行動中需要打通哪些信息關節,需要分配哪些相關席位。“以往戰備演練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是服務器先行、數據先行。”該師領導這樣描述。

——建立“五率六量”統報機制,每周更新各類人員、武器裝備、物資器材等關鍵數據,並將其納入作戰數據建設體系,區分不同作戰樣式,不間斷組織各級指揮機構現地實距指揮演練,以翔實准確的戰場數據,檢驗部隊“全頻譜作戰能力”。

——區分基礎數據、決策數據和實時動態數據,規范數據庫的結構與功能,編寫指揮代碼,提高信息流動的速率和系統的互聯互通能力,精准理念貫徹到戰備建設的最末端。

萬千戰備數據為千軍萬馬開道。記者在演練現場看到,某裝甲團團長耿大勇端坐在指揮席位上,輕點鼠標,一道道命令下到營連。

著眼作戰指揮流程果斷刪減合並,採取統籌圖、任務表、行動卡相結合的方式,優化指揮效能和部隊行動——

優,指揮流程更加高效

車輛出庫即完成編隊,縱隊出發就處於良好機動狀態,走到哪裡都有保障力量……觀看某裝甲團快速機動全程,讓記者領略到了重裝鐵甲迅疾如風的風採。

這流暢的戰備秩序是該師優化流程,提升作戰指揮效能的一個縮影。面對未來信息化戰場,如何實現作戰任務精確控制,作戰行動精確協同,作戰效能精確釋放?對此,該師領導有著深入思考——把雞蛋打破放在一個碗裡,蛋黃和蛋清之間並沒有實現完全融合,隻有按照信息化作戰要求,把戰斗力構成要素充分“攪拌”,實現作戰行動同步,戰場快速反應,才能塑造新質戰斗力。

為此,他們將創新思維貫穿於戰備建設全程——採取統籌圖、任務表、行動卡相結合的方式,把作戰行動流程細化到不同層級、不同時節、不同環節,系統規范部隊總體行動、組織指揮、后裝保障和分隊行動四個流程,提高行動和指揮效率。

他們採取刪、減、合、並等方法,形成“值班室接到命令即啟動應急預案,部隊聽到警報即收攏人員,召開首長碰頭會即下達預先號令,接到預先號令即平行展開工作”的響應程序,全師幾分鐘內將警報信號傳達至所有值班部位、所有營區人員。

“打仗最忌諱拖泥帶水,越簡單實用越好。”該師領導介紹,為適應平轉應急需要,他們變以往車輛裝備按建制單位停放為按機動編隊停放,變立足自我保障為軍地聯合保障,最大限度壓縮編隊時間、減少梯隊互擾、提高保障效能。

優化流程、簡化程序,使指揮中樞更加靈敏高效。他們對首長機關指揮決策流程進一步優化,由過去的“串聯”變成了“並聯”,實現了指揮決策快、分隊響應快。記者在某團作戰室看到,參謀周健利用一體化指揮平台形成戰場三維態勢圖和敵情分析匯報等情報信息,有些通過情報傳輸鏈路發送至各級指揮所,有些情報信號“一鍵到底”直達末端,程序簡潔,效率倍增。

據悉,為實現組織結構最優、作戰系統一體、整體功能躍升,他們按照橫向銜接、縱向一體、無縫互聯的思路,對火控、情報、指揮等系統進行深度整合,建立起作戰系統內部的有序結構,從而達到了“整體大於部分相加之和”的效果,形成以網聚力的信息優勢。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