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一個連隊的獨白:任時光流轉 我還是我

2016年06月20日08:15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一個連隊的獨白:任時光流轉 我還是我

  在遼寧省鞍山市千山中路上,坐落著北部戰區某通信團三營八連,老舊平房、青磚小樓、混凝土樓房,三座不同時期的營房見証了連隊的改革成長。1972年建連至今,八連7次歷經軍改、6次重組整編、4易連隊名稱,連隊的官兵換了一批又一批、設備更新了一代又一代,唯不變的是八連人“敢打頭陣、敢於拼搏、敢於超越”的鐵血連魂和一心聽黨話、鐵心跟黨走的熱血忠誠。不善言辭的他們一次次用實際行動交出了對黨忠誠、矢志強軍的合格答卷。

  走進連隊榮譽室,這個僅有30平方米的房間“容量”之大讓人驚嘆:先后6次被原沈陽軍區司令部評為基層建設標兵連,2次評為學雷鋒先進單位,1次榮立集體二等功,5次榮立集體三等功,3次被鞍山市評為雙擁共建先進單位,下屬台站先后11次受到軍區級以上表彰。

 變革不變質,矢志聽黨話、跟黨走——越改忠誠信念越堅定

  一條線路一走就是數十個春秋,三尺機台一坐就是整個軍旅,這是八連官兵日常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對於“平時就是戰時”的特殊要求來說,能夠堅守崗位、甘於平凡、默默奉獻,就是他們對黨忠誠最好的詮釋。

  連隊的晾晒廠內,每一雙鞋上都夾著一張寫有官兵名字和鞋號的卡片,指導員徐建介紹說:“由於連隊常年擔負著沈陽至大連一級傳輸干線上238.5公裡的通信任務,無論酷暑嚴寒還是雨雪風沙,每名外線戰士每天都要翻山越嶺30余公裡,鞋底的溝紋一再磨平又一再修補,僅憑外貌很難辨認誰才是它的主人,拿錯鞋找不到鞋的情況時有發生,於是用姓名卡來區分膠鞋的“傳統”就一直延續了下來。”這一雙雙“面目全非”的膠鞋,走出了八連人履職盡責、恪盡職守的朴素作風。

  而對於常年工作在潮濕坑道內的內線官兵來說,風濕關節類疾病仿佛成為了他們的標志,先后經歷3次連隊整編,2次機房改造的三級軍士長穆兆凱,在坑道裡一待就是17年,曾對兩位老領導的盛情邀請和3次地方企業的高薪聘請說不,面對如此艱苦的工作環境,八連人不喊苦、不說累,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2005年元旦,第一通信總站和第三通信總站重新劃分管理區域的消息不脛而走,不少官兵心裡都“長了草”,然而八連又接到了程控設備進行升級改造的任務。新數據看不懂,新操作不熟悉,上級卻命令兩天內將34個用戶調通,面對如此緊迫的任務,連長和指導員親自上陣,連續奮戰7個多小時,終於在凌晨兩點調通了第一個用戶。顧不上興奮和調整,大家又一鼓作氣,繼續作業16個小時,調通了剩下的30多個用戶,比上級要求的時間快了一倍。

  兩個月后,八連離開了老單位,正式被劃入第三通信總站,連長、指導員也先后調離八連。有人說他們之前活白干了,但八連官兵卻說:在崗1分鐘,堅守60秒,軍人就該研究打仗的事,不論政策怎麼改,隸屬怎麼變,崗位怎麼動,八連人敢打苦仗硬仗的頑強意志不會變,大抓軍事訓練的優良作風不會變。

 轉型不轉向,瞄准沖得上、打得贏——越改精武練兵越扎實

  1983年入伍的馮友山,從當兵的那天起就勵志成為一名軍官,在連隊表現十分突出,無論是業務還是訓練處處都領先。1985年初,馮友山作為連隊電纜專業的能手被連隊選派到軍區參加專業技術競賽。正當他埋頭苦干准備在競賽中大展拳腳時,卻意外得到了即將大裁軍的消息,本有很大機會提干的馮友山很可能隨著連隊的改革與這寶貴的機會失之交臂。軍旅生涯一片迷茫該如何堅守航向?馮友山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最好的回答——即使明天就要退伍,今天也要認真完成訓練。白天,馮友山要走20多公裡的山路巡線,每周還要進行三次夜間線路調試,睡覺時間少,訓練時間更少。為了取得好成績,他為自己制定了“晚睡兩小時,早起兩小時”的高強度訓練計劃,每天一百次開剝鐵皮,焊接1000根銅線。就算雙手被鋼線扎破數個小洞,被火焊燙出很多水泡,仍咬牙堅持訓練。憑著不懈的努力,他在軍區大比武中奪得電纜專業金牌,並以11分09秒的成績打破軍區記錄,榮立三等功,在年底被破格提干。

  如此嚴苛要求、刻苦訓練的事例在八連屢見不鮮。2014年,時任連隊外線分隊長的四級軍士長劉長何認識到:對於通信兵來說光纜搶修時間就是生命。於是他日夜琢磨,看到光纜開剝每次都要用直尺測量費時又費力,可光纜割接有明確要求,分毫不能差。他看到電視裡籃球隊體測時隊員量臂展,靈機一動:臂展不就是最便攜的尺子嗎?於是,他張開雙臂,在尺子上比劃好1.5米的長度,從此便開始反復不斷練習。經過兩個多月的苦練,他達到了拿起光纜一拉就是標准尺寸的程度。掌握了新技能的劉長何仍不滿足,他又對安裝接續盒的四顆螺絲動起了腦子。大家習慣了用螺絲刀一圈圈擰螺絲,但劉長何受汽修搖把的啟發,在螺絲刀上裝上了類似的套筒,從過去的一圈圈繞變成了一氣呵成搖,速度又快了十多秒。

  不斷地突破,不斷地創新,劉長何將光纜接續記錄由16分提高到13分30秒,比原成績快了150秒。而劉長何卻說:“我這麼做不單為了賽場奪金,未來實戰我們搶通快一秒,就離打贏更近一步。”

  就是靠著這股勇往直前的血性,八連先后涌現出愛軍精武標兵、士官優秀人才穆兆凱、宋磊等一批崗位尖兵。近五年來,連隊先后有27人在專業技術比武中獲得第一名,4人被上級單位評為值勤維護先進個人,3人進入上級單位四個百人工程,1人被評為科技技術人才,3人考學提干,50多人取得國家級資格証書。

 轉隸不轉色,接力抓作風、礪本色——越改優良傳統越弘揚

  連隊榮譽室的展櫃裡,靜靜地躺著一張38年前的請戰書,上面清晰地印著45個紅手印。1978年6月,連隊從地纜六連更名為鞍山分站,並轉隸到第一通信總站,連隊下屬的7個小組也必須撤編。連裡的97個人中,有25人從連隊組建時就在,大家的感情早已和親兄弟一樣。而這次改革要把大家全部打散分流安置,大家心裡都不是滋味。受到沖擊最大的就是牛棚溝、大西溝和南馬峪這三個小組。這些小組都是團裡的典型,如果沒有這次調整,這三個小組的組長都有機會提干升職,其他組員也有機會到其他連隊擔任骨干。但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他們選擇了集體利益為先。在征得連長和指導員同意后,三個小組聯名寫了一篇請戰書:

  “我們向自己的個人利益和私欲發起挑戰!向懶散懈怠抱怨的工作狀態發起挑戰!我們保証:一、黨叫干啥就干啥,不懷二心二話﹔二、絕對服從組織安排,打起背包就到位……”落款是三個小組45名戰士的簽名和手印。在這次改革中,有3名干部脫下了軍裝,16名戰士離開了連隊,接到通知那一刻,他們沒有一句怨言打起背包毅然走向了新的崗位。

  45個紅手印猶如45盞紅燭,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八連官兵的前路。近年來,連隊借助駐地是雷鋒精神發源地的優勢,注重發揮雷鋒精神的引領作用,把雷鋒精神融入作風建設裡,灌注到歷次改革實踐中。組建了全軍首個“郭明義愛心分隊”, 同時還經常邀請全國道德模范郭明義、雷鋒班現任班長畢萬昌來到連隊作報告,除了宣揚雷鋒“甘願吃虧奉獻”的精神,還側重宣揚雷鋒的“釘子精神”等,潛移默化地激發起官兵作風頑強、永不服輸的不屈精神。

  2005年5月,剛被劃入三總站的八連第一次參加總站舉行的比武考核就在9個項目中取得了5項第一、1項第二的優異成績。連隊的慶功會上,連長高鵬不急著慶功,而是與凱旋的戰士們開始了形勢分析,找差距、講不足,把比武中暴露出的問題一一擺上台面,逐個解決。面對大家的不解,高連長義正言辭:“別的單位忙著晒成績,我們要忙著晒問題,尤其是我們連隊剛剛轉隸過來,隻有把問題找准了,目標才會更清晰。”隨后,連隊把會上的經驗得失總結張貼在了一進門的櫥窗裡,讓大家有時間就看看。

  正是這種不因改革分神,不為失誤遮掩的過硬作風,造就了八連越改越進步的獨特氣質。2015年9月3日,當習主席向世界宣布裁減軍隊員額30萬時,八連官兵始終堅守信念,不曾動搖。在年底的團比武競賽中,八連再次收獲了總評第一和6個單項第一的成績。

(責編:黃子娟、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