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一線抗洪官兵吃“泥水饅頭”丟人嗎?

2016年07月07日10:29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小字號

  媒體刊出一張抗洪官兵渾身泥水吃饅頭的照片

  抗洪官兵吃“泥水饅頭”,丟人嗎?

  單仁平

  長江中下游不斷大水淹城,武警、解放軍又沖在了抗洪搶險的一線。媒體刊出一張抗洪官兵渾身泥水吃饅頭的照片,大概是想表達對軍人的敬意,但卻像兩年前解放軍在救災現場“渾水煮面”的照片一樣,引來對軍隊后勤保障不力的質疑。“吃泥水饅頭”照片拍攝地的江蘇宜興市楊巷鎮政府急忙出來“辟謠”,表示該鎮對抗洪官兵的飲食供應並不像“以訛傳訛”的那麼差。

  楊巷鎮政府的聲明傳遞了一個消息出來,那就是那些部隊吃的饅頭很可能是當地提供的“便飯”,而非軍隊專業后勤保障渠道提供的“軍需品”。不管怎麼說,一些人對后勤保障不力的質疑代表了網絡時代某些輿論不同於傳統輿論場的價值取向,那部分輿論更喜歡看到軍隊的威猛,對抗災軍人們吃不上正常飯菜完全是另一種感受。

  發布軍人“吃泥水饅頭”照片的媒體或許不太了解互聯網輿論場的這種變化,也可能了解但未予以重視,造成傳播目的與現實情況的錯位。

  其實抗災軍人吃得上吃不上可口飯菜,這同軍隊后勤保障體系是否強大之間並非准確的對應關系。它會受抗災現場情況的很大影響,還會與部隊救災時的裝備動員水平有關。

  部隊支援地方抗洪,畢竟不是去打仗,通常不會把戰時的后勤保障能力全部調動起來使用。部隊這時首先出的是一支強壯、勇敢、有紀律、高機動性的人力,他們的到來,是實實在在的救援搶險,也是對災區人心的鼓舞,還是政府決不會放棄責任的象征。

  中國社會傳統上崇尚在災難中大家同甘共苦,軍隊到了災區,傳統認識上他們應當與當地干部群眾肩並肩、手挽手地戰斗,而不應是游離於當地受災群眾之外的特殊力量。在大災背景下,他們與干群同吃一鍋飯,會比他們吃更豐盛的“國防小灶”更加協調。

  還有一點很重要,部隊官兵總是沖向災難中最危急的地方,那個時候往往時間就是災民的生命,或者就是某個抗災陣地重要支點的安危。在一段時間裡官兵們很可能根本沒有時間吃飯,或者隻能啃一個“泥水饅頭”充飢,沒有在抗災危急關頭走進過關鍵現場的人,是無法想象那是一個什麼情形的。

  質疑軍隊后勤保障的網上輿論大概會起到一些正面作用,因為它們無論怎麼樣都是對后勤重要性的提醒。然而也要指出,網上的一些情緒化議論有想當然、甚至幼稚的一面。不能不說,它們很多是在千裡之外的鍵盤上敲出來的,而非救災現場的真實詰問和關切。

  有人說,如果抗洪軍人在現場身上干干淨淨地端著上好飯菜享用,招來的批評聲恐怕會更多。這話是有道理的。總的來說,軍隊后勤供應是非常專業的軍事科學和國家力量投射,如今很多作戰部隊已經裝備了非常先進的野戰生活設施,專業機構設計戰時后勤保障的周密程度,國家對解決問題所做的投入,真不是我們普通人看到“泥水饅頭”偶發感想所能比擬的。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主張應當肯定公眾關心軍隊后勤保障的那份熱情,他們針對傳統式宣傳“腦筋急轉彎”般的觀察角度也應受到重視。畢竟時代在變,嶄新的環境呈現在眼前。“泥水饅頭”這類顧此失彼的煽情報道或許到了淡出輿論場的時候。▲(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責編:實習生 王壹、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