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紀念>>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重走長征路>>貴州

【網絡媒體走轉改】

浙大西遷與貴州結下紅色情緣

2016年09月09日15:3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圖為湄潭浙江大學西遷時的舊址天主堂。王欽 攝

圖為湄潭浙江大學西遷時的舊址天主堂。王欽 攝

人民網湄潭9月8日電(王欽)“我手指的這個住所是當年竺可診校長的居所,請大家跟隨我的引導進入室內參觀,共同了解認識這段歷史。”9月7日,記者跟隨解說員陰利君走進浙江大學西遷紀念館了解到,70多年前,浙江大學到貴州湄潭縣辦學后,便與貴州結下了一份“不解情緣”。

這份情緣,首先要從浙大西遷的故事說起。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9月日軍逼近杭州,竺可楨以驚人的膽略率領全校師生西遷,開始了流亡辦學的歷程。1939年竺可楨來到貴州,先后在赤水、綏陽、瓮安、湄潭等地進行過考察,最終將湄潭選為西遷地址,在遠離戰火的大后方為浙大找到了一塊安身之地。

1940年春,浙大遷至湄潭,一遷就是七年。在這七年的時間裡,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條件極其艱苦,師生們以破廟祠堂和簡易住室為校舍,本著“讀書不忘救國”的精神,堅持學業和科研,在遠離戰火的湄潭縣,贏得了七年的辦學時間,一所大學於一座小縣城從此結緣,開啟了一段浙大與湄潭人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歷史篇章。在此期間,湄潭人與浙大師生相處融洽,浙大為地方經濟作出了突出貢獻。

陰利君說,浙大在遵義、湄潭、永興期間,按照竺可楨倡導的“大學教育科研與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相結合”的教育思想,不僅完成許多世界性的重大科研課題,還結合湄潭的農業發展進行科研,其成果仍惠澤至今,西遷歷史已經遠去,但浙大留下的“求實精神”和人文與科學技術方面的文化遺產作用明顯。

“我想通過我的宣講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將浙大西遷‘實事求是’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已有5年解說經驗的陰利君認真講好浙大西遷與貴州的紅色故事,希望將浙大西遷貴州的“求是精神”傳遞下去,並將這種正能量的服務精神告訴更多游客,讓這段歷史影響留在更多人的記憶中。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