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陸軍某機步團勇當改革轉型先鋒 奪回夜戰近戰優勢

2016年10月11日09:02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原標題:“無敵鐵拳”是怎樣煉成的?——陸軍54集團軍某機步團改革轉型記事

   2009年,參加跨越2009鹿寨實兵對抗演習,紅藍對抗結束后,戰士們完全忘記了疲勞,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陳海生攝

   新華社鄭州10月10日電題:“無敵鐵拳”是怎樣煉成的?——陸軍54集團軍某機步團改革轉型記事

   朱思斌、李連軍、趙丹鋒

   陸軍第54集團軍某機步團是一支從長征中走來的英雄部隊,在100多次戰役戰斗中,先后有8個連隊被授予榮譽稱號,15個連隊立過戰功,316名英模人物和先進典型。

   新時期,該團賡續紅軍血脈,圍繞轉型建設這個中心,狠抓軍事斗爭准備,努力創新戰術戰法,先后參加20多次大型實兵演習,創新10余種新戰術戰法,為新裝備形成戰斗力趟開了新路,被譽為轉型建設的“無敵鐵拳”。團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2次、集體三等功2次,受軍區以上表彰獎勵190余次。

   勇當轉型發展的探路先鋒

   2009年,該團被上級確定為全軍某新型步戰車改制換裝先行單位。

   一年后,新裝備陸續列裝到位。面對性能先進、造價不菲的戰車官兵喜憂參半,喜的是隨著全軍最先進的陸戰裝備列裝,戰斗力增長計日可期﹔憂的是裝備訓練,如何面對“無大綱、無教材、無人才、無經驗”所帶來的尷尬和壓力?

   1934年長征開始后,紅九軍團擔任中央紅軍后衛,面對敵軍重兵圍堵、保障給養物資困乏等困難,無數革命先輩奮不顧身赴湯蹈火,出色完成了阻擊、牽制敵人,掩護紅軍主力戰略轉移任務。

   “革命先輩在槍林彈雨前面選擇了勇往直前,今天我們哪有理由退縮?!”時任團長魏德明的發問振聾發聵。

   一隻傳統步兵的鐵拳頭,熔鐵成水,浴火重鑄,談何容易?

   作為陸軍部隊轉型發展的試驗田,該團拿出“頭拱地”的勁頭努力實現戰斗力重塑。團領導帶著官兵啃教程、編課目、分步驟、定標准,機關業務口先后協調20多個廠家的40多名技術人員上門指導訓練,常委蹲營住連一線幫帶,三天一考、每周一評……

   2011年8月,黃海某海域風急浪高。隨著3發紅色信號彈驟然升空,8艘艦船如利箭般同時向“敵”灘頭陣地疾馳。一陣炮火急襲后,步戰車迅速泛水編波,全副武裝的官兵立即跳入海中破浪前行……嘩啦啦,步戰車、參演官兵躍出水面,抵灘上岸,似出水蛟龍士氣如虹﹔轟隆隆,戰神怒吼、火蛇飛舞,頃刻間“敵”目標已被摧毀。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海上訓練,這次訓練開創了該型步戰車首次涉水訓練、首次裝卸載等5個全團乃至全軍的第一次,填補了該型步戰車海上訓練數據空白。

   成功的背后,是全團官兵無懼無畏的魄力:要知道數噸重的步戰車,在平靜的水面訓練都存在很大風險,在波浪翻滾的海上危險可想而知。

   憑著這股魄力,他們不斷刷新著紀錄,開創了一個又一個先河。該團連續3年踏上高原,挖掘新裝備作戰潛能。官兵克服缺氧、高寒等惡劣天氣,區分不同海拔和天候,對新裝備性能進行了測試研練,積累各類數據上萬組,為內陸部隊整建制高原作戰訓練積累了實戰經驗。

   這是這個團改制換裝后取得的驕人成績:新裝備列裝2個月,官兵掌握了駕駛、通信、射擊三大專業,5個月后進行實彈射擊,11個月后進行夜間射擊,17個月后參加實兵對抗演習,官兵們革新制作訓練器材290多件,編寫教材500多套,多項成果被原總部向全軍相關單位推廣。

  2009年,參加跨越2009鹿寨實兵對抗演習,圖為各單位挑應戰表決心。陳海生攝

   奪回屬於我們的夜戰近戰優勢

   2016年初夏,夜黑如墨,一場“對山地防御之敵進攻戰斗”悄然打響。

   紅軍大膽嘗試,准備了3個大功率探照燈,進攻發起前,三燈齊開,照向山頂藍軍防御前沿,與此同時,隱藏在前沿一線的偵察兵同時拉開數十個發煙罐,濃煙滾滾有效遮住了藍軍的“眼睛”。

   趁藍軍尚未回神,數十名步兵迅速向高地一側發起攻擊。突破口很快被打開,早已集結待命的5路攻擊分隊依次向藍軍防御縱深發起攻擊,迅速對藍軍陣地實施了合圍。

   “現代戰爭,夜戰是繞不過去的坎!這樣的戰術,是根據戰場環境和夜間作戰特點量身訂做的。”這次演習,讓團長付國濤有了更深感悟,夜間作戰對先進的武器裝備性能發揮、兵種協同都是很大的掣肘,戰術戰法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夜戰近戰曾經是當年紅軍部隊以劣勢裝備取得戰斗勝利的優勢,而在信息化條件下,這一傳統優勢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作戰形態的加速變化,“世上沒有兩場相同的戰爭”,信息化條件下夜戰究竟怎麼打,夜訓到底訓什麼?3年前,當拿到原濟南軍區賦予的夜戰夜訓試點任務的時候,全團官兵心裡是沒有多少底的。

   該團先是大力開展戰法創新和夜戰器材革新活動,而后,組織官兵深入研究22個典型夜戰戰例,幾年裡,通過理論研究、攻關試驗、演訓檢驗,摸索出了夜戰特點規律、制勝機理和能力需求,創新了10多種夜間作戰新的戰術戰法。

   去年10月,一場“裝步戰斗群對陣地防御之敵夜間進攻行動”戰斗打響。演習中,該團對官兵革新的近百種夜視器材戰場應用進行了實戰檢驗,總結出了20余種新的破障、突襲的戰術戰法,填補了諸多夜間作戰空白。

  2009年,這個團參加國慶大閱兵的步戰車經過天安門廣場。陳海生攝

   始終保持“滿弦之弓”蓄勢待發

   4年前的那個周末讓該團官兵記憶猶新。團組織了一次緊急拉動。然而,兩個營的炊事班不帶刀不帶油,全營餓著肚子練了一上午。誰知,當天夜裡,緊急出動號再次響起。那一夜,不少官兵因為戰備物資“缺斤少兩”,帳篷裡冷暖自知。

   “箭在弦上,拉不滿弓會栽到泥裡的!作為營長、連長,你們能不能讓上級覺得放心?能不能保証自己有底?能不能讓戰士信服?”團領導“戰地三問”讓人如坐針氈。

   第二周,團領導走班排、查庫室、搞試點,小到備品幾件、鍬該幾把,每個細節都訂得規范科學,他們還把文電傳輸系統裝到營連,作戰信息分秒間便可直抵末端。

   在幾任團班子的堅持下,該團每月一次形勢戰備報告雷打不動,節假日不打招呼緊急出動風雨無阻。前不久,豫北地區遭遇特大暴雨襲擊,駐地安陽河多處發生潰堤險情。接到救援命令后,不經調整轉換、不經物資補充,10分鐘內,人員裝備完成集結,30分鐘后即開赴數公裡外的洪災一線。

   “拉得出去,不過是第一關。”團保障處長海俊華告訴記者,近年陸續列裝一系列主戰新裝備,提升裝備保障能力顯得尤為迫切。然而,新裝備所需的器材、附件大大增加,由於缺乏明確規范,演練時經常出現該帶的沒帶、帶了卻找不著的情況,制約了戰時裝備保障效率。

   為此,他們結合日常戰備訓練和野外駐訓反復試驗論証,系統梳理出新裝備常用所需的20多類物資器材及其需求量,通過招標採購、向上請領等方式,補充了1萬多件常用、短缺的零部件和工具,避免了裝備急需“手術”偏偏“血庫”告急的尷尬。

   近幾年,該團針對擔負多方向機動支援作戰任務的實際,常態化定期組織部隊奔赴濱海、高原駐訓,每年集中力量對30余種不同方向、不同規模、不同機動方式的作戰方案進行精細修訂完善。野外駐訓中,部隊採取整建制戰備拉動的方式組織進駐,重點克服了人員裝備在不同環境、不同地域作戰“水土不服”的問題,確保部隊“往哪都能拉,在哪都能打。”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