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腦計劃”開啟 “制腦權”成未來軍事較量新的高地【4】

2016年10月20日08:5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延伸閱讀

人造突觸催生“智能參謀”

據媒體報道,近日韓國科學家研制出迄今為止能耗最低的人造突觸。與以前產品相比,它能更好地模擬人腦神經元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突破有望使研制大型類腦計算機成為現實。

新型人造突觸是一種晶體管,能通過開啟和關閉模擬生物突觸傳送信號。研究表明,神經元每次釋放信號,生物突觸消耗的能量約10飛焦(千萬億分之一焦耳)﹔而新型人造突觸每活動一次,隻消耗1.23飛焦,這使其成為迄今以來能耗最低的人造突觸。

研究人員解釋稱,新設備由一種有機材料彼此包裹構成,這些材料可幫助人造突觸捕獲或釋放帶電離子,模擬生物突觸的工作原理以及電閘開關的方式。此外,這種人造突觸還模擬了人類神經纖維的形狀及柔韌性。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微小機器,相比之前的產品可以更好地模擬人類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未來人造大腦的能耗和存儲密度將趕上甚至超過生物大腦,有望催生更智能的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數據挖掘、醫療診斷、証券交易分析以及其他人工智能交互系統。

智能型處理器催生了智能武器裝備的發展,有人把智能武器裝備形象地稱為有思維的“智能參謀”。不久前,圍棋大賽機器狗戰勝李世石,使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指揮決策出現了一線曙光。人工智能的這次重大突破表明,電腦完全可以模仿經驗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等人類才具備的思維方式。如果電腦既精於計算,又善於“算計”,既能做計劃、定方案,又能出戰法、生謀略,那麼未來戰爭中人工智能以“電腦參謀”的身份進入中高級指揮所,實現“人謀”與“機謀”的結合,就不再是天方夜譚。

軍事領域對智能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指揮決策領域外,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對武器裝備、作戰支援、軍事訓練、后裝保障等多個相關領域,都將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依托人工智能進行多源情報判讀、融合和數據挖掘,不但可以節省大量人力,而且可以提高信息優勢向決策優勢轉化的質量和速度﹔高智能“機器翻譯”使得士兵在國外遂行軍事任務時,隨時可以與操不同語言的人進行無障礙溝通﹔人工智能支撐的“機器黑客”可以自動搜索分析敵方網絡漏洞,自動制定和優化攻擊策略,並依令而動發起攻擊。(郝海龍、劉志勇、王立軍)

(責編:王璐佳(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