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從“空海一體戰”到“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花哨的名稱背后,美國藉此維護全球霸權的本質意圖與焦躁心態一脈相承——

布控亞太,且看美軍新版“作戰想定”

——解析美軍“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作戰思想

2017年01月19日09:0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內容提要

●“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在戰略運用上改變了“空海一體戰”的“本土攻擊—遠海封鎖”兩階段模式,轉而採取建立在威懾基礎上的“近海阻遏—遠海封鎖—本土攻擊”三階段逐步升級模式﹔

●跨域協同是“空海一體戰”和“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一脈相承的基本戰法。其制勝謀劃是:基於作戰力量的全域融合,促進作戰手段的多域運用,實現作戰行動的跨域攻防,達成作戰效果的一域聚焦﹔核心是多法攻、多法防,以多域對一域,形成“組合域優勢”。

2015年初,美軍正式啟動“空海一體戰”概念更名工作。在經歷了研究撰寫、概念評估和協調批准等程序后,所謂的“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聯合概念目前已進入執行階段。由此,原先置於國防部長辦公廳管轄下的“空海一體戰辦公室”,搖身一變為聯合參謀部作戰計劃和聯合部隊發展局“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聯合辦公室”,並根據各軍種新簽署的諒解備忘錄,承擔起舉辦試驗演訓、協助修訂條令、提供預算建議等職能。從美軍披露的情況看,新概念基本延續了“空海一體戰”的核心思想,但也悄然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

調整戰略指導——

前沿防御、相互拒止

美軍“空海一體戰”思想自提出后便爭議不斷。其中,爭議最大的是開戰之初即大舉攻擊對方本土縱深的設想,美軍認為此舉非但不足以懾止對手,反而易致沖突升級失控。這使得“空海一體戰”一經出台便被稱為“缺乏戰略支撐的作戰概念”。為彌補缺失,美軍經過數年爭論,終於達成基本共識,形成“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作戰思想,在戰略運用上改變“空海一體戰”的“本土攻擊—遠海封鎖”兩階段模式,轉而採取建立在威懾基礎上的“近海阻遏—遠海封鎖—本土攻擊”三階段逐步升級模式,以求在控制戰局升級風險與保持對對手升級優勢之間取得平衡。

近海阻遏。2015年6月出台的《美國國家軍事戰略》正式將“拒止”作為美應對大國沖突的“直接目標”。其基本思路是:利用對方近海島鏈平時受控、戰時易堵的地理特點,立足前沿防御,依托島鏈構筑美盟軍自己的“反進入/區域拒止”體系,打造更具生存力和韌性的多層防御態勢,力求造成一種對手動必受制、打必持久、戰必多線的局面,阻其達成速勝目的。美軍設想,前沿防御將以美同盟國軍隊為主,必要時可協同美軍戰區內與防區外作戰力量共同實施。

遠海封鎖。“空海一體戰”將遠海封鎖作為本土攻擊的后續選項,其目的是在戰事陷入持久后,通過海空經濟封鎖,切斷對方對外貿易並引其內亂,確保最終贏得戰爭。對此,以美國防大學托馬斯·哈梅斯為代表的一些學者,主張採取“離岸控制”戰略,強調重點依靠外圍海空經濟封鎖來迫使對手屈服。但經分析研判,美軍認為,作為一個打擊對手戰爭體系的間接戰略,遠海封鎖存在短期難以見效且不足以安撫盟友等弱點,更適於作為一種效果僅次於直接攻擊本土的升級措施。

本土攻擊。美軍強調“前沿防御、相互拒止”,是綜合考慮國際政治、聯盟關系,以及軍事可行性、經濟可承受性等因素作出的戰略選擇。但美軍並未就此放棄“本土攻擊”這一選項,相反,為獲得最大化的威懾效果,仍強調在戰事大舉升級之后,應使用中遠程精確制導彈藥和隱身突防打擊平台,對交戰國本土淺近和深遠縱深目標實施打擊,加速毀癱其作戰體系,以確保繼續佔據主動。新概念之所以將“機動”與“進入”並列,其用意就是將戰區內的前沿作戰與防區外的力量投送結合成為一個整體。

完善基本戰法——

跨域攻防、協同增效

跨域協同是“空海一體戰”和“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一脈相承的基本戰法。其機理是:基於作戰力量的全域融合,促進作戰手段的多域運用,實現作戰行動的跨域攻防,達成作戰效果的一域聚焦,核心是多法攻、多法防,以多域對一域,形成“組合域優勢”。然而,由於過於關注海空領域,加之“空海一體戰辦公室”在聯參“體制外運行”的特點,美軍構建跨域作戰體系的進程並不順利。新概念和新機構的建立,則有利於美軍充分整合陸、海、空、天、網各作戰領域的力量,從裝備發展、體系組網和指揮控制等方面推動解決有關難題。

發展多能化武器平台。實施跨域作戰,要求貫徹可在各軍種間實現共同操作、可在合適領域形成互補增效、可在必要情況下適當冗余交叉的能力發展原則,盡可能擴大武器平台的作戰通用性,從而實現多招並用、免被一擊致命,力求陷對手於攻未必克、防不勝防的境地。比如,原本設計用於遠程防空的“標准-6”導彈,近期頻頻進行試驗,以期在未來能兼具反導制天、反艦制海甚至攻地制陸等多域作戰能力。

構建網絡化信息系統。跨域作戰手段的實現,要求重點推進末端信息系統的橫向一體化建設。美軍強調通過在多平台、多譜段傳感器,與各種動能與非動能武器之間,建立冗余重疊、直達交互的通信鏈路,推動全要素入網在線,構建全域一體、抗擾抗毀的目標定位和火力支援協同系統,為實現跨域攻防提供大范圍、大流量的信息交互和安全通聯。目前,美軍正以“聯合戰術組網”為抓手,加快推進海軍“一體化火控-防空”系統建設,並著力解決空軍四代機與五代機,以及F-22、F-35型機之間數據鏈不兼容等問題。

推行混合式指揮控制。在對抗激烈的戰場環境下實施跨域作戰,給美軍既有的指揮體制帶來巨大挑戰。為此,美軍在醞釀調整高層聯戰指揮體制的同時,正積極推動在戰區、聯合特遣部隊,以至下屬各組成部隊和聯合分遣隊等各級司令部構建“混合嵌入式”指揮體制,重點是在非隸屬部隊之間建立一種看似交叉模糊但更具適應性的相互支援式指揮關系,確保戰場指揮官一旦需要,能不受線性縱向指揮體制影響,隨時隨地從其他部隊橫向獲取所需能力,奪取當時當地優勢,協同完成作戰任務。

整合陸上力量——

依托島鏈、多域作戰

“空海一體戰”概念由於突出海空主導角色、矮化地面部隊作用,不但遭到美陸軍、海軍陸戰隊的強烈抵制,而且受到美軍聯合層面乃至國會的一再質疑。為此,美原國防部長哈格爾、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裡斯等先后發表演講,強調拓展陸戰角色,創新力量運用方式。近期,美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已推出新版作戰條令與作戰概念,正式確立多域作戰和跨域機動思想,以期補上“空海一體戰概念漏做的陸上動作”。在“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聯合概念中,美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特種作戰司令部等陸上力量將主要承擔三項任務:

防空反導。美軍一方面要求增加陸軍“薩德”“愛國者-3”系統的前沿部署,以加強西太一二島鏈一體化防空反導力量﹔另一方面,還針對現有防空反導系統成本高、作戰效費比低等問題,積極發展測試陸軍“高能激光機動演示系統”、“間瞄火力防護能力”項目、超高速射彈、電磁導軌炮等車載、機載式武器或電子戰手段,作為近程防空反導力量,為海空基地提供預警防護能力。按計劃,美陸軍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將在2018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岸基制海。積極推動陸軍野戰炮兵和航空兵承擔近岸反艦反潛、對小型艦艇實施空中突擊等任務,以加強關鍵水道堵截力量。如通過改進目標捕獲和任務規劃系統,利用現有M270A1多管火箭炮發射系統、M142高機動火箭炮系統可發射戰術導彈的特點,發射通用或改裝型反艦巡航導彈、輕型魚雷和反潛火箭等,以支援制海和封鎖作戰。此外,還採取AH-64E“阿帕奇”攻擊直升機上艦方式,協同海軍艦艇對抗海上集群快艇攻擊,或指揮加裝“遠征部隊組件”的陸軍“灰鷹”和“影子-200”無人機等,執行海域監視打擊任務。

對地突擊。使用任務定制型機動部隊包括特戰力量,以小群多路方式隱蔽分散進入對方瀕海和內陸地區,實施目標有限、快打快撤的陸上和兩棲作戰行動。除執行特種偵察、力量顯示、佯動欺騙、人員搜救等任務外,還可奪控水道隘口、重要島礁,或查找陸上資產,並使用建制火力或引導遠程火力,打擊對方島岸機動、隱藏目標,破壞其防空、反艦系統,協助清除對方陸基“反進入/區域拒止”能力。此外,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網空、太空力量和通用后勤能力,對美奪取和保持行動優勢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全球公域”的基本特點是無人獨有、全體共享,但在美軍眼中,卻是進入別國主權空間的通道。確保對所謂“全球公域”的有效控制,是美國霸權的軍事基礎,以及操控國際事務的“通票”和“捷徑”。以往的“空海一體戰”也聲稱其開發目的是在“全球公域獲得和保持行動自由”。就此而言,從“空海一體戰”到“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變得也僅僅是名稱和方式方法,而美國藉此維護全球霸權的本質意圖卻並未改弦更張。(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 俞曉鵬)

(責編:金利橦(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