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襲莫斯科”?怎能逃離俄羅斯的“電磁利爪”【4】

致命一擊,亮劍沙場顯“熊”威
近年來,俄羅斯電子戰實力得到較快發展,並先后經歷了數次戰場實踐。烏克蘭危機期間,俄羅斯戰機曾在黑海上空使用“希比內”機載電子戰設備對美軍“唐納德 庫克”號驅逐艦進行了有效干擾,致使其雷達和數據傳輸網絡喪失正常工作能力。此外,俄軍還對美軍飛機和歐安組織S-100無人機進行了雷達干擾和GPS破壞,並使用電子戰系統對烏克蘭開展了軍事通信壓制。
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俄羅斯在開展相關軍事行動之前,不得不充分採取有效措施,應對北約針對俄軍用飛機的電磁監控和情報偵察。為維護俄軍自身安全,吸取土耳其擊落俄軍蘇-24戰機教訓,俄羅斯在敘利亞戰場配屬了大量電子戰裝備,用以致盲北約的電磁偵察和情報搜集系統。
俄軍在敘利亞的主要電子作戰任務是掩護俄羅斯地面武裝集團、空軍基地和空中作戰單元不受潛在的空中和地面打擊,並充分保護人員和技術裝備不被無線電遙控爆炸裝備破壞。俄軍電子戰系統持續監視了俄軍部隊駐扎地區周邊的電磁環境。為充分保護己方戰機,俄軍派出了攜帶新型無線電電子設備的蘇-34 戰斗轟炸機首次參戰,蘇-24M 也裝備了俄最先進的“希比內”系統,米-24和卡-52武裝直升機也裝備有專門的電子戰系統。俄軍還在敘利亞戰場部署了“克拉蘇哈-4”電子戰系統,用以對敵方的電子戰系統和通信系統進行干擾和電磁壓制。
可以說,俄軍借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檢驗了包括電子戰系統在內的各類新式武器裝備,全方位展示了俄軍“新面貌”改革的成果,起到了顯著的戰略震懾效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俄軍的電子戰實力就完美無缺。俄羅斯目前的電子戰系統延續了蘇聯時期電子戰系統強噪聲壓制的設計理念,不僅降低了電子戰系統的干擾能力,更因為強噪聲干擾信號存在而極易被敵方電磁偵察設備搜索發現,從而成為反輻射導彈攻擊的絕佳目標。此外,俄羅斯電子戰裝備的主要研發廠商對電子戰系統也進行了過度的包裝和宣傳,其電子戰系統研發體系存在嚴重的組織管理問題,開發的產品“明目繁瑣”,有相當一部分交叉重復,直接造成了人力和物資的大量浪費。(鄭平剛、張乃千)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