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架外貿型山鷹總裝下線 未來當航母艦載教練機?【2】

“海山鷹”何時能夠正式上航母?
山鷹首架外貿飛機的下線現場,大背板反復展播著山鷹飛機的經典鏡頭,有的是實景拍攝,有的是后期合成,其中閃過的一張畫面頗為引人注目:兩架海軍涂裝的海山鷹低空飛過海面,而海面上正是砥礪航向的中國遼寧艦航母編隊,畫面的寓意十分明顯。2017年3月25日出版的中國航空報,登載了記者姜春燕對話中航工業貴飛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文飛的文章,在分析貴飛的機遇時,王文飛提及:搶抓山鷹飛機批量訂貨的機遇,確保按期高質量交付用戶,充分佔領市場份額;搶抓山鷹改進型號的發展機遇,完善性能,盡快實現上艦。
去年8月9日,央視7套《超越自我 叱咤海天》的節目中,首次出現了一款白紅相間涂裝的輕型教練機,很快讓眼尖的軍迷航空迷捕捉到,並稱之為“海山鷹”。中國航母當前正缺少一款專用的艦載教練機,這必然限制航母艦載機飛行員隊伍的培養步伐。海軍版山鷹的裝備,讓艦載機飛行員訓練時大大提高效費比。一般而言,飛行員在經過陸地模擬起降后才能上艦,如果僅僅採用殲-15進行基礎性的訓練,就會造成這款重型艦載戰斗機的快速消耗。但陸地的模擬起降訓練設施畢竟遠不能與海面上的航母甲板相提並論,雖然海軍版的山鷹於2013年首飛,但並沒有安裝著艦尾鉤,因為尾鉤的安裝往往涉及到飛機機體結構的改動,涉及到一些部件的加固強化,這些改動又牽涉到機身重量的控制、飛機重心的改變以及氣動外形變化。至於今后山鷹何時正式登上航母,我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老三線 煥榮光
中國航空工業貴飛是典型的老三線企業,是她孕育出雲貴高原上的這隻雄鷹,當年的老三線企業,如今境況如何?
50多年前老一代航空人積極響應黨中央、毛主席“三線建設”號召,艱辛的付出與汗水,凝聚起是一種始終不忘航空報國初心、始終堅定航空報國的情懷。
1970年9月18日,殲-6Ⅲ的成功首飛,劃時代結束了貴州高原不能生產飛機的歷史、填補貴州航空工業的歷史空白;1987年6月8日-11日,殲教-7參加第37屆巴黎航展被譽為“亞洲明星”。1990年3月1日獲“198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新的時代呼喚老三線企業新的面貌和新的征途。2011年5月28日,由分散在大山深處7家單位組建的貴飛公司正式成立,貴飛地處西部,存在一系列內部問題,企業困難多,發展難度大,雖歷經五年整合,還有很多棘手問題沒有解決。貴飛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文飛認為,唯有變革才是貴飛的崛起之路,他在給公司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授課時曾以大秦帝國的崛起做比,直言不諱地指出一個經濟文化落后、政治混亂紛爭的國家唯有通過變革、法治才能走上強盛之路。
2016年7月1日,貴飛在千人禮堂召開大會,王文飛以“重拾三線精神,打造現代化新貴飛”為題講授黨課,借此機會向干部員工闡述了自己發展貴飛的思考:打造現代化的新貴飛;打造國內首屈一指教練機基地和世界一流無人機基地!兩個基地戰略目標的提出,既是基於對國內外軍事裝備發展、飛行訓練體制改革以及行業發展趨勢的判斷,也是對貴飛自身發展潛力和能力的判斷。王文飛談及,上述戰略目標的確定是有底氣的,現在空、海軍部隊現役的高級教練機主要是貴飛生產的。作為中國航空工業明確的無人機基地,這一定位也得到了國防科工局領導的認可。同時,貴飛本身具備無人機設計、制造、試驗試飛保障等完整的團隊和能力,並在不斷擴大國內領先優勢,加速型號批產,正著手制定未來無人機發展路線圖。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