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蜂群”作戰,該怎麼看怎麼辦?

編者按
“蜂群”作戰古已有之,最早在十三世紀蒙古人遠征作戰行動中就可以看到這一戰術的影子。只是近年隨著無人機、人工智能、自主系統、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無人機“蜂群”作戰又重回人們的視野。作為無人機“蜂群”作戰技術的先導國家,美國正致力於這一顛覆性技術的發展,主要有戰略能力辦公室的“山鶉”項目、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小精靈”項目、空軍研究實驗室的“忠誠僚機”項目、海軍研究局“低成本”項目等。美國把無人機“蜂群”技術列為“第三次抵消戰略”五大支撐技術之一,甚至宣稱無人機“蜂群”技術是核武器技術以來軍事技術領域內最重要的發明。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無人機“蜂群”作戰運用?又該如何應對無人機“蜂群”呢?
“蜂群”作戰改變作戰形態
■燕清鋒
技術決定戰術,顛覆性技術將顛覆原有的作戰方式,給各層次指揮員更多的戰略戰術選擇。今天的無人機“蜂群”作戰,通過模擬群聚生物的協作行為與信息交互方式,以自主化和智能化的整體協同方式完成作戰任務。它有5個重要特征:一是去中心化,即沒有一個個體處於主導地位,其中任何一個個體消失或喪失功能,都不影響群體功能。二是自主控制,即所有個體隻控制個體行動,並觀察臨近個體位置,實時自主協同。三是集群復原,即集群受外力改變群體結構、位置時,新的集群結構會快速自動形成並保持穩定。四是功能放大,即集群能夠克服個體能力的不足,通過協同實現整體能力放大,即1+1>2的效果。五是零傷亡化,這使得“蜂群”作戰運用具有較低決策門檻和政治風險的優勢。
(一)滲透偵察。公開資料顯示,美國發展無人機“蜂群”作戰技術基本都是微小型無人機(除“忠誠僚機”中改裝的無人戰斗機外),均具有很強的隱蔽性,能夠輕易突破敵方防空體系,可以運用攜帶的各型模塊化的偵察探測設備,悄悄潛入對方防護嚴密的區域進行抵近偵察,並通過蜂群間的數據鏈,將情報接力傳回,為作戰提供可靠的情報保障。
(二)誘騙干擾。由於敵方對空防護嚴密,隱身轟炸機或戰斗機強行進入可能會造成重大損失,此時,可用成本極低的小型無人機充當誘餌或者干擾機,引誘敵方防空探測設備開機工作,暴露陣位﹔或者吸引防空火力,消耗防空兵器。另外,無人機“蜂群”還可攜帶電子干擾設備,組成前沿電子戰編隊,對敵方的預警雷達、制導武器進行電子干擾、壓制、欺騙等,為后續作戰力量開辟安全走廊,為空中突擊提供可靠的掩護。
(三)察打一體。無人機“蜂群”可根據任務需要,在“蜂群”內靈活配置偵察探測、信息處理、導彈火力等模塊,形成一個偵察——打擊編隊﹔或由若干個無人機“蜂群”分別配置偵察、火力模塊,再組成一個大型突擊編隊,深入敵方縱深,對關鍵目標或高危目標進行實時的偵察打擊,以達成戰略性的作戰目的。
(四)協同作戰。為了降低作戰風險和成本,可運用大量的低成本無人機攜帶更多的、各種類型的傳感器以及導彈,組成前沿作戰編隊,而有人駕駛飛機則從后方對無人機“蜂群”進行指揮控制,使其對復雜、高風險區域的目標進行打擊﹔或者根據空中作戰需要,與有人機組成編隊,由有人駕駛飛機控制無人機“蜂群”作戰,並掩護有人駕駛飛機安全。
(五)集群攻擊。充分運用“復眼”戰術(即:在無人機平台上加挂小型雷達和光電偵測設備,相互以數據鏈和衛星信道通信,一次部署7套以上形成集群 ),使大量無人機攜帶不同類型設備和各種彈藥,同時對敵實施電磁壓制、火力突防、偵察跟蹤、火力打擊等行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飽和攻擊,使敵難以應對,從而突破敵防線,以較小的代價實現作戰目的。
“一葉知秋”。隨著智能、網絡、協同與控制技術和無人平台技術的發展,未來在陸、海、空、天各個領域將出現類似於“蜂群”的“狼群”“魚群”“星群”等各類無人作戰集群,實施全域無人作戰集群攻擊與防御作戰。
“蜂群”作戰並非不可戰勝
■楊建明
戰爭史告訴我們:有矛就有盾,永遠如此。
雖然無人機“蜂群”,具有智能化、無人化、自主化等技術優勢,具有小型化、數量多、成本低的作戰優勢,但同時也存在機動能力弱、防護能力弱、網絡信號弱等問題。因此,可針對這些弱點,採取有效反制措施來應對無人機“蜂群”的威脅。
(一)搗毀蜂巢。用於“蜂群”作戰的無人機“腿太短”,不得不利用較大的空中平台將“蜂群”無人機載到距離任務區較近的空域進行投放,這個空中運載平台就是無人機“蜂群”的“蜂巢”。根據“蜂群”這一作戰特點,可在各種預警探測系統的支持下,盡早發現敵運載平台,然后運用綜合火力對運載平台實施全方位打擊,力爭摧毀敵“蜂群”載體,或將其攔截在投放空域之外,使其難以實施無人機“蜂群”作戰。
(二)密集攔截。採用密集的速射武器攔截無人集群是較為傳統的攔截方法,但也是最實用的方法。目前的彈炮結合系統和密集防空火炮都能夠對無人集群實施攔截打擊。據《航空周刊》透露,美國雷神公司已經論証了許多創新方法對抗集群無人機,包括使用空空導彈和用火炮發射帶有前向爆炸型碎片殺傷彈頭的炮彈等。此外,有的國家也在論証採用“密集陣”等傳統近防武器對集群無人機進行攔截。激光光波能量更大,對目標的毀傷能力更強,也是可選擇的方案之一。
(三)“蜂群”對抗。在對抗無人機“蜂群”時,往往面臨一個決策難題:現代武器大多數都是“高精尖”,如果用於打擊低成本的無人機“蜂群”,則大材小用,效費比太低。鑒於此,必須要用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對抗手段來抗擊敵方無人機“蜂群”,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思路來解決這個問題,用“蜂群”來對抗“蜂群”,在雙方“蜂群”接近時,及時進行敵我識別,然后運用反微小型無人機彈藥實施攻擊或無人機直接撞擊,從而摧毀敵方“蜂群”。據悉,美國就已經開展了無人機集群對抗中的多目標跟蹤的通用作戰視圖(COP)研究。
(四)電磁癱毀。“蜂群”內的無人機從組成上來講,純粹就是一個電子組件和芯片的結合體。因其追求小型化、低成本,故在電磁防護能力上較弱,可採取電磁攻擊的方式,使無人機“蜂群”毀癱。一是運用微波彈、電磁脈沖彈等定向能武器進行抗擊,通過瞬時大功率的電磁脈沖或微波能量,擊穿或燒蝕電子組件,使無人機失能,從而達成摧毀無人機“蜂群”的目的。二是運用地面大功率電子干擾力量,對低空的無人機“蜂群”進行持續大功率的電子干擾或壓制,阻遏其通信鏈路,使其無法接收或傳輸相關指令而失控,從而癱瘓無人機“蜂群”。
(五)控制劫持。無人機“蜂群”通信所使用的是開放式無線網絡,而且信號微弱,極易被干擾或壓制。針對這一薄弱點,可採用網絡入侵的方式進行抗擊。首先,電子戰飛機抵近無人機“蜂群”,實施針對性的電子干擾、壓制或欺騙,切斷無人機“蜂群”內部以及與指控中心的通信聯系。然后,運用像“蘇特”系統一樣的無線網絡注入技術,向無人機“蜂群”的自主系統注入控制指令或病毒,進而俘獲或使其自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智能化集群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許多國家的軍隊已經開始研究對抗“集群作戰”的技術和手段,武器裝備發展始終在矛盾運動中螺旋上升,是矛銳還是盾固始終沒有終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