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要懂夜的黑 一窺夜戰夜訓新變化

10月下旬,第79集團軍某旅組織合成營夜間射擊訓練。該旅著眼信息化條件下夜戰要求,加大夜訓比重和難度,提升部隊夜間作戰能力。韓立建攝
習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提高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這一重要論述,為我軍實戰化訓練進一步明確了方向。現代戰爭,首戰可能就是夜戰。夜戰不是要不要打、願不願打的問題,而是不容回避、必須面對、務打必勝的迫切課題。
“太陽是我們的,月亮是中國人的!”昔日朝鮮戰場上,美軍曾發出這樣的嘆息。夜戰是我軍的傳統優勢,無論是抗日戰爭中的“夜襲陽明堡機場”,還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奇襲白虎團”,我軍多支部隊一再收獲“夜老虎”的威名。
幾十年過去了,“月亮”還是屬於我們的嗎?今天,站在信息化的星空下,面對世界新軍事革命大潮,我們清醒地看到,我軍傳統的夜訓模式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一位軍事專家疾呼:這是一場奪取月亮的戰爭!
夜戰夜戰,關鍵在戰。誰奪取了今天的夜戰制勝權,誰就能贏得未來戰爭的主動權。特別是在國防和軍隊改革不斷深入,我軍編制體制、戰斗編組和武器裝備都在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如何乘勢而上重振“夜老虎”雄風?近日,記者踏訪第79集團軍各個夜訓場發現,部隊夜訓正在發生新變化,特別是翻閱一篇篇組訓教練員手記,更是“內有乾坤”,他們的思考和探索,給人頗多啟示。
都說夜訓不能總上一年級,可改革之年卻必須上好一年級——
練硬新編制下的“金手指”,方能形成“鐵拳頭”
過去,都說夜訓不能年年都上一年級﹔可今年,卻必須要想法上好一年級。為啥?基層不牢地動山搖。改革之年,兵種、人員和裝備重新編組,開局起步階段打牢訓練基礎尤為重要,尤其是夜戰夜訓更容易弱訓、偏訓、漏訓。
——某合成旅合成一營火力連連長岳中宇
夜黑如墨,冷風嗖嗖。某合成旅綜合演練場,一場紅藍實兵對抗演習激戰正酣。
紅方工兵前出開辟通路,防空兵掩護打擊“敵”臨空武裝直升機……幾聲巨響后,紅方第一梯隊沿著撕開的口子,即將推進至藍方陣地前沿,意外卻出現了:第二梯隊突然“啞火”,並沒有乘勢而進。
“到嘴的鴨子為啥說飛就飛了?”演習復盤,大家把矛頭都指向第二梯隊,埋怨其動作遲緩、沖擊不力。而擔負第二梯隊的合成一營火力連連長岳中宇則一肚子苦水:改革后連隊由原機槍連、炮兵連、迫炮排等組合而成,官兵來自大大小小七八個單位,以前很多人手中的家伙什兒是相對老舊的牽引火炮,現在則是某新型火箭炮和反坦克導彈,專業訓練大多剛剛起步,熟練駕馭新裝備還需要一段時間。
“合成營不是簡單的兵種聚會,合成演練更不等於分類打靶。”窺斑見豹,該旅領導深切感到,人員、裝備重組后,夯實訓練根基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隻有經過艱辛的錘打鍛造,戰斗力“鋒刃”才能真正顯現。為此,旅黨委明確要求,合成營夜間訓練要從戰術協同、整體防護、綜合保障等6種能力練起,先把夜戰夜訓的“基本功”練扎實,進而達到攥指成拳的體系作戰效果。
“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和國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設質量和效益。” 10月下旬,該旅組織官兵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照著報告中的具體要求在夜訓場上嚴格展開復補訓。針對連隊重組后在夜戰夜訓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項,他們按照課目內容的難易程度、動作技能的結構組成,量化分配理論與操作、基礎與應用、分練與合練的訓練時間、落實標准,一步一動夯實夜訓課目基礎,採取學理論、看示范、練編組等方式,重新回爐學習各兵種在夜戰夜訓中的經驗戰法,嚴防各專業基礎訓練出現弱訓、偏訓、漏訓,扎實提高連隊夜戰能力。
練硬新編制下的“金手指”,方能形成“鐵拳頭”。又一次夜間戰斗剛剛打響,由裝甲兵、步兵、炮兵、防空兵等10余個兵種編組而成的紅方合成營,就對藍方陣地發起猛烈沖擊。
“131高地發現敵后方指揮所,請求火力打擊。”消息傳來,岳連長指揮全連迅猛出擊,各火力單元噴吐火舌,炮彈像長了眼睛一樣直奔目標而去……
新體制釋能,指揮員必須先行一步——
加速新編制下夜戰能力生成,必須抓住指揮員這一關鍵
打仗打將。未來聯合作戰,戰場觀的悄然變臉,要求各級指揮員必須時刻正視觀念差、聚力求解能力差。提升新體制下的夜戰能力,要求指揮員的“眼睛”必須最明亮、“觸覺”必須更靈敏,以己之“眼明心亮”,照亮變幻莫測的夜戰場。
——某合成旅合成三營營長徐向豐
“防空火力建立空中掩護走廊!”“對敵實施強電磁干擾!”……
深秋時節,一場實兵對抗演練在子夜時分悄然打響。面對數倍於己之“敵”,紅方指揮員、合成三營營長徐向豐運籌帷幄,靈活指揮,帶領全營左沖右突,逐漸佔據上風。待“敵”疲憊之際,徐營長瞅准時機,集中火力給“敵”致命一擊!
“今天的游刃有余,起點是昨天的蹩手蹩腳!”硝煙散盡,回味自己這段時間的淬火磨礪,徐營長脫口而出。
徐營長為何會有這樣的感慨?這還要從合成營組建之初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一件尷尬事說起。
幾個月前,一場合成營夜間對抗演練進行到緊要關頭,步坦向縱深沖擊受阻。得知情況后,擔任紅方指揮員的徐營長迅速召喚炮火打擊。誰料,炮彈剛剛“出膛”,導演部就判定紅方人員大量戰損——炮彈打到了自己人。
“怎麼回事?”演練結束,徐營長質問緣由,配屬的榴炮連連長張偉明一臉委屈:“我們按照給定的指示目標,計算射擊諸元,並沒有錯啊!”原來,徐營長呼喚火力時機不符合炮兵射擊安全界要求,己方人員與目標距離小於安全距離,導致火力支援過程中誤傷了自己的部隊。
問來問去,問題竟然出在自己身上。羞愧之余,徐營長明白:“新體制下,夜戰呼喚更多的‘兵種通’!”以往全營隻有3個兵種,夜間“擺兵布陣”比較得心應手。變成合成營后,一場演練有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重裝的、輕型的,有人的、無人的,夜間各兵種間協同難度陡增。這就要求各級指揮員必須掌握多兵種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合成指揮能力。
“新體制下合成營夜戰不可能‘一合就成’,必須打破系統壁壘,彌合兵種‘縫隙’,把指揮員訓練作為重點突出出來。”他們果斷打破專業壁壘和兵種界限,要求合成營指揮員必須熟練掌握所屬兵器的技戰術性能,加強合同戰術、軍兵種和新型作戰力量運用等內容的學習,提高籌劃和組織作戰能力。
“習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發展新型作戰力量和保障力量,開展實戰化軍事訓練。對於我們指揮員來說,如果拿不到素質合成的‘資格証’,建設新型作戰力量就是一句空談,更沒有調兵遣將的指揮權。”徐營長介紹,今年旅裡在夜訓中連續組織崗位互換、專業互學、人員互補培訓,內容涉及到步兵、坦克、榴炮、工兵、防化、電子、偵察等諸多專業,讓他們這些以往隻懂一個專業的“直筒子”,正在變成能夠靈活統籌多兵種的“多面手”。
夜戰場無法絕對透明,“新晝夜差”層出不窮——
打贏明天的夜戰,警惕今天的“夜盲症”
高科技偵察裝備撕破了夜幕的天然偽裝,暗夜條件下的態勢感知、裝備操作等傳統夜戰難點已得到有效克服。但裝備性能、協同能力等環節上的“新晝夜差”的影響卻越來越凸顯。隻有不斷創新夜戰訓法和招法,才能拉近與對手的差距。
——某合成旅炮兵營營長閔慶瑞
前不久,某合成旅夜間紅藍對抗演練中,紅方主攻分隊利用新型夜視器材,克服一個個夜暗帶來的不利因素,比預期提前21分鐘到達前沿陣地。正當主攻分隊准備大舉進攻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時,炮兵營卻“冒了泡”——
擔任火力支援任務的他們完成陣地布置后發起第一輪急襲,結果讓所有人都傻了眼:營裡眾多“神炮手”一個個竟都“剃了光頭”。
原來,問題出在熒光棒瞄准點上。白天進行射擊,瞄准點往往選擇在較遠處的固定地物上。而夜間能見度差,隻能通過熒光棒設置瞄准點,且距離要足夠遠。按照戰術原則,營陣地勘察組將陣地選擇在了前后都有樹林的兩個高地之間。若是白天,這個陣地無疑是最佳位置。但夜幕降臨后,由於樹林遮擋,瞄准點的距離無法滿足要求,最終導致射擊精度打了折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次,問題出在了炮兵觀察所。演練進入實彈射擊評估階段時,目標為“敵”碉堡,觀察所計算好諸元后,營長閔慶瑞向炮陣地下了一道試射口令。誰料,一聲巨響后,器材手羅小剛報告:“未捕捉到炸點。”隨后幾次射擊,同樣的情況多次出現。
咋回事?大家很快找到了原因。在白天,器材手捕捉炸點,往往通過爆煙顯示,持續時間較長。但在夜間,炸點顯示僅憑短暫的火光,無法進行鏡外觀察,加上器材的視角受限,很容易捕捉不到炸點。
“‘透明夜戰場’是相對的,不可能絕對透明!”盤點近年來夜視器材的快速發展,閔慶瑞告訴記者,信息化武器裝備不斷削弱夜暗對作戰行動的影響,官兵們很容易產生晝夜已經沒多大差別,夜訓沒啥練頭的錯覺。從上述戰例可以看出,原來的晝夜差模糊了,仍有新的“晝夜差”在影響作戰效能。
對抗結束,炮兵營營部的帳篷裡熱鬧了起來。“建議增加觀察所觀察器材數量,增大器材視角,確保炸點捕捉及時”“夜間轉移陣地過程中容易受阻,建議以連為單位轉移”“夜間炮陣地必須結合瞄准點設置等因素進行選擇……”復盤討論中,多項新訓法、新戰法悄然出爐。
天色漸亮,望著這片重歸寧靜的曠野,閔慶瑞長舒一口氣:雖然這次演習沒有“出彩”,但夜間非理想氣象條件下,多種武器的實戰應用和作戰效能得到了充分檢驗,新的“夜盲症”正在“治愈”!(劉建偉 海洋 劉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