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事專家杜文龍獨家解讀:轉型中的美軍作戰形態

2018年01月03日09:4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轉型中的美軍作戰形態

 美第82空降師第三旅級戰斗隊第73騎兵團第五中隊在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舉行實彈演習。

  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2017年12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700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法案,包括增加在導彈防御計劃方面的支出。該法案的簽署是其革新軍事體系、加強軍備部署、海陸空作戰轉型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近日,著名軍事專家杜文龍就美軍海陸空未來如何轉型、革新、加強軍備等重大策略進行了透徹剖析。

  陸戰:作戰城市化

  “人類以什麼方式生活,就以什麼方式戰斗。現在無論從人口、地形、生活方式,還是經濟發展等方面都趨於城市化,那麼,作戰也在城市化。美國早已把未來城市當做主要作戰研究。”杜文龍在由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澱園管委會主辦,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軍民融合裝備技術研究院承辦的第四期中關村核心區軍民融合高端人才培訓班上指出。

  如今,全球有一半人居住在城市,一些發達國家居住城市人口比重高達70%—90%。據聯合國預測,到2025年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口將佔世界總人口60%。目前美國陸軍採取的是外向型戰略。由前沿部署到能力部署轉變,陸軍不僅是看家護院,而是腳踏國境線,腳步、眼光、刺刀都向外,向世界范圍內作戰,野戰部隊和遠征部隊界限模糊,已沒有區別。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城市和大型居民地的作戰行動佔全部歐洲戰爭行動的40%。之后,美軍250多次海外軍事行動中,有247次涉及到城市,佔到總數量的94%。

  阿富汗戰爭中,馬扎裡沙裡夫、喀布爾、昆都士、坎大哈等城市均是地面進攻作戰的主要目標﹔伊拉克戰爭中,在美英聯軍南北約1000千米的進攻軸線上,有大中城市20多座,城鎮化地形目標達100多個,城市作戰貫穿美英聯軍南北對進的全過程。

  而在利比亞戰爭中,雙方的作戰行動始終圍繞北部沿海的班加西、卜雷加、米蘇拉塔、的黎波裡、茲利坦和扎維耶等城市進行。戰后典型的局部戰爭行為,都以奪取具有重大軍事效益的城市作為基本方式與目標。

  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實驗室和聯合作戰司令部城市戰辦公室認為,現代戰爭所需要的一切都會通過城市戰獲得,城市是未來的戰區。這充分說明城市在區域乃至國家安全穩定中的戰略性蓄積作用,擁有城市就可以穩定整個態勢,在攻防作戰行動與部署上保持較為廣闊的戰略空間。

  海戰:從優勢到絕對優勢

  杜文龍說,1991年蘇聯解體使美國海軍的作戰環境、作戰對象發生巨變,美國海軍逐漸認識到“今天的戰場在瀕海,在五大洲陸海交界的地方”。全球195個國家中擁有海岸線的有150個,佔總數76%,可以說控制沿海就控制了世界的重心。

  海灣戰爭結束后,美海軍先后提出“由海向陸”“前沿存在”等戰略思想﹔2002年又提出“海上打擊、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概念,標志著“近海戰略”正式替代“遠洋戰略”。

  在作戰體系上,美軍從傳統武器向高端轉變,如採用隱身海戰體系:三種平台(福特、DDG1000、瀕海戰斗艦)和兩個機型(F-35C、X47B)。2014年2月14日,美國海軍開始探索潛射型高超聲速導彈的可行性,以提高其全球常規時敏打擊(CPGS)能力,並計劃將其作為全時敏打擊項目組成部分,可最大限度靠近對方海岸且很難被第一時間發現、攔截。

  美國認為,現在海軍的作戰優勢還不夠,要謀求絕對優勢。於是在新型武器方面要提高,就從艦載武器向新機理轉型,如運用電磁、激光讓新艦型快速發展。如電磁炮一發炮彈打出去是64兆焦,1兆焦相當於1噸重物體以160公裡/時速撞擊,那麼64噸重的物體以射程200海裡(相當於372公裡)的速度撞下其威力遠遠超過很多導彈的能量,若其在美軍形成絕對地位,可能將不再需要航空導彈、反間導彈和艦炮等——這一門炮可把所有事全包了。

  目前,美國正在建立標准化海上作戰中心(MOC)網絡,使艦隊的海上作戰中心現代化和標准化,最終成為全球性網絡化指揮控制中心。

  在網絡化海戰能力方面,美國認為今后各種彈藥平台只是海戰的節點之一,而強大的海上網絡可實現武器裝備交由第三方控制。如空軍在空中發現敵方,但沒攜帶導彈或者高效反艦武器,視界又很遠,而海面艦艇並未發現敵情,這時空軍可要求海面作戰艦艇發射導彈進入空軍轟炸機控制范圍,然后由空軍轟炸機制導這枚導彈攻擊目標。對此,2012年美軍進行JSOW C-1研發測試,擊中27.78千米以外主尺寸17米的目標,驗証了將控制權交由第三方平台的能力。

  空戰:要求1小時打擊全球任一目標

  空軍是戰略性軍種,在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杜文龍指出,在美國眼裡,藍色的大氣層、黑色的地球軌道,還有臨近空間,都是要搶佔的“地盤”。不僅如此,美空軍開始“嘗”海水的咸味,不斷提高從空中到海空探索壓制控制海洋能力,研發的很多武器用於偵查、捕獲、在軌攻擊、對地攻擊。

  2013年5月4日,美空軍宣布無人駕駛飛行器X-51A空射高超聲速導彈第四次試射成功,在約6分鐘時間內飛行約230海裡。據美國《空軍時報》2017年報道,美空軍機密無人航天飛機X-37B在地球軌道航行718天后成功返回地球。許多人猜測,它可以進行間諜活動或測試秘密太空武器。另據國外媒體報道,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近日披露遠程轟炸高超聲速SR-72雙發隱形無人機,飛行速度可達6馬赫,是著名的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最大飛行速度的兩倍,其最大優勢在於結合隱身和速度,實現美軍方1小時打擊全球任何一個目標的任務要求。美空軍的武器裝備從相對隱身到高效隱身、全向隱身、全頻譜隱身。

  2015年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報告稱,在過去十年,美軍事行動主要包括打擊暴力極端組織。但在現階段以及將來,美國必須更加重視其他國家實體對其國家安全造成的威脅。

  杜文龍認為,這個報告顯示美國對未來戰爭基本形勢有了推斷,並主要為目前其軍事轉型提供一個戰略牽引。在1991年海灣戰爭之后,美國所有的作戰行動都局限於中東地區,把相對較弱的一些國家,以及恐怖集團、恐怖分子當成作戰目標,而這樣的任務及作戰能力都偏於低端。如果今后按此模式往下發展,一旦高端對手出現,美軍恐怕將無法適應作戰任務、作戰行動。其實,美國目前所謂的戰略轉型是提醒軍隊要瞄准高端、強大的作戰對手。(華 凌)

(責編:鄢玲淼(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