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一場對抗演習“打痛”指揮機構

——第83集團軍某旅通過實戰化訓練錘煉合成營指揮機構的新聞調查

2018年04月20日08:55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一場對抗演習“打痛”指揮機構——第83集團軍某旅通過實戰化訓練錘煉合成營指揮機構的新聞調查

  前不久,一場實兵對抗演習在中原某地如期展開。這是部隊新編制運行后,中部戰區陸軍組織的首場合成旅規模的對抗演習。

  既然是對抗,必然有輸贏。

  在“是按新編制過招,還是用老套路出牌”的選擇中,旅長胡林海不容分說:“當然要按新編制打,對抗演習檢驗的不僅僅是輸贏,適應新編制,運用新戰法,隻有在真打實抗中才能看清自己的實力與差距。”

  置身戰場,該旅合成營的指揮員們看到了什麼呢?

  接二連三出情況

  戰場逼著換思路

  仗還沒開始打,該旅合成四營就被導演部通報批評了。原因是,他們前期准備工作自覺不自覺地還沿襲過去的老套路。

  營長崔延孝不無感慨:“盡管演習前大家對新編制進行了適應性研究,但終歸還是紙上談兵。”

  演習部隊到達臨時收攏地域,接到旅指揮所下發的戰場機動命令,營長崔延孝第一時間拿出地圖,研究機動路線,確定行動方案。

  演習部隊雖然按時出發了,但一路上情況不斷。

  偵察不細致,導致行動計劃不周密,戰場機動路是條斷頭路,部隊不得不原路返回。尤其是合成營新增設的支援保障分隊,工程裝備自重大、車體長,再加上路面狹窄,原地調頭非常困難。結果,演習部隊延誤了近2個小時才到達集結地域。

  合成營組建之前,機動籌劃都是營長自己對照旅機動計劃,判斷情況、定下決心、組織協同“一肩挑”。合成營組建之后,營裡的車輛裝備多了許多,還新增了一些特種車輛。合成營指揮機構雖然新增設了首席參謀、偵察參謀等,但“中軍帳”的作用並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很多時候還是營長一個人唱“獨角戲”。於是,演習中情況掌握不全、行動計劃不細、兵力使用不當的問題逐步暴露出來。

  身子進了合成營,思維習慣還停留在舊體制。

  合成四營是這樣,合成三營同樣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距離戰場機動開始時刻很近了,可合成三營的戰場行動計劃卻遲遲定不下來。

  營長李紅奇接到旅戰場機動命令,讓首席參謀拿出了兩個方案,而后召開作戰會進行研究決定。眼看戰場機動就要開始了,大家還在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留給連隊准備的時間太倉促了。看到這一幕,教導員劉超心急如焚。

  營長李紅奇更急:“以合成營的形式參加演習,我們都是頭一回,誰都不知道怎麼辦,戰場逼著我們想辦法,適合戰場的辦法就是好辦法。”

  事后,李紅奇很認真地對他的指揮班子說:“以后組織籌劃流程根據任務性質靈活調整,必要時你們按我的要求梳理情況,精確計算,然后由我直接定下決心,大家有意見再討論。這樣既能避免指揮員情況掌握不准確,又能防止議而不決,貽誤戰機。”

  吃一塹長一智。旅參謀長樊濟時在總結講評時說:“此次演習中,參演的合成營都存在同樣的問題,指揮職能不明確,計劃籌措不到位。營級指揮鏈條短、籌劃時效要求高,不能沿襲過去旅團機關‘提出作戰構想、形成決心建議、研究定下決心’的籌劃流程,而應由‘中軍帳’根據戰場態勢,向合成營營長提供敵情、我情、戰場進程等,做好輔助決策,最后由合成營營長做出判斷、定下決心。”

  兵種增多咋統籌

  裝備繁雜咋調配

  夜色如墨。演習進入戰場機動階段,參演戰車車隊在起伏的山間穿梭,通過步坦混合雷場,穿越染毒地段,遭小股“藍軍”襲擾……

  此時,合成二營指揮所已忙成一團。“報告你營現在位置。”“我部行至李樓南側,前方橋梁承重不夠,河流超過坦克涉水深度,請求迅速向北繞行通過。”“前方道路被毀,無法通行,申請工程車輛搶修道路!”……

  合成二營指揮所內,幾部通信電台此起彼伏。

  忙亂,是因為新情況不熟悉。一方面合成營不僅兵種增多、裝備繁雜,而且組織戰斗程序與過去大不一樣。之前指揮一個裝步營,營長一人加一輛營裝甲指揮車就能完成,隻負責指揮裝甲步兵沖鋒和營屬炮兵支援就夠了。現在從偵察排偵搜敵情,工兵排開辟通路,到修理、醫療隊組織搶修搶救,都歸合成營指揮所統一調配,一下子增加這麼多分隊一起行動,一時難以適應。

  忙亂,還因為指揮機制不通暢。合成二營指揮所內,從營長、教導員到參謀,都是第一次以合成營指揮機構成員的身份參加演習。雖然演習前也有分工,但是戰斗一打響,面對紛繁復雜的情況和意料不到的難題,“中軍帳”一下子節奏就亂了,一時間大家隻能“逮”著什麼干什麼什麼緊急處理什麼,戰場上缺乏有效統籌。

  “我們到底該打哪兒?”火力連向營指揮所請示。原來,擔負縱深穿插任務的合成二營左、右兩翼攻擊分隊均發現敵情,分別向營指揮所首席參謀和火力參謀請求火力支援。於是,營指揮所幾乎每隔幾分鐘就給火力連明確一次打擊目標,結果,先頭分隊還沒有機動到位,火力連的彈藥已經消耗過半。

  演習進入沖擊突入階段,擔負縱深攻擊群的合成二營向“敵”縱深快速穿插。剛開始,指揮三個攻擊分隊戰斗,身為老營長的徐守坤還能從容應對。隨著戰斗進程深入,穿插到位的各分隊與“敵”多處接火,徐守坤不僅要根據旅裡命令和戰場態勢及時調整指揮三個攻擊分隊行動,還要結合上報的人員傷亡、車輛戰損和彈藥消耗情況,指揮戰勤參謀調控相應保障分隊進行搶救搶修搶運工作。紛亂復雜的戰場態勢,讓徐守坤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幾塊用。而此時,營部的其他參謀卻插不上手。

  徐守坤心裡十分窩火。此時,又聽說“先頭部隊還沒到位,彈藥已消耗過半”的事兒,更讓他心頭一緊:自己打亂仗,何談打勝仗。

  徐守坤和教導員商議后,立即召集指揮所人員開會明確:由教導員帶領戰勤參謀指揮保障分隊,火力連由火力參謀專職分管,緊急情況各點位可以先行動再報告。

  盡管已經初步明確了一些權責,但徐守坤心裡還不是太有底兒,因為他清楚,戰場上千頭萬緒,哪一頭都不能忽視,這些作法也只是“火燒眉毛隻顧眼前”。演習后,如何打造一個精干頂用的“中軍帳”,合成營指揮所如何科學編成,如何建立指揮高效的運行機制,是合成營必須要做的“頭等大事”。

  參謀如同火上烤

  東抓西撓難救急

  戰斗進入膠著狀態,呼喚火力支援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合成三營火力參謀趙景禹接電話的間隙,一會兒快速查找相關資料,一會兒打電話向連隊請教:“ 距離, 武器能夠得著嗎?固定火力點能打嗎?”

  “戰機稍縱即逝。都啥時候了,你還這樣東抓西撓?”見趙景禹手忙腳亂,營領導沒好氣地數落著他。合成營落編后,趙景禹從炮兵連連長轉任營火力參謀,本以為輕車熟路,結果一上戰場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欠缺的實在太多了。作為營火力參謀,不僅要懂火炮,還要懂反坦克火力、防空火力等多個專業。

  同樣感到欠缺的,還有合成三營的偵察參謀朱彥豪。

  從演習開始到結束,朱彥豪忙碌得汗透衣衫。武裝偵察、技術偵察和分隊指揮員掌握的情報信息非常繁雜,非科班出身的朱彥豪,對紛繁沓來的各類情報信息的分析、甄別、處理能力還處在“初級階段”,情況緊急時應付得格外吃力。

  更為糾結的是營長李紅奇。他原本以為營部增設了幾名參謀,合成營建立了自己的“中軍帳”,自己便有了“左膀右臂”,指揮起來更得心應手,可以集中精力思謀全局,打有把握的仗,打有質量的仗。誰知,演習場上這“中軍帳”不是這兒“卡殼”就是那兒“冒泡”,對上有時不能及時溝通,對下難以快捷高效協調,對指揮員常常做不到精確評估戰場態勢並提供科學建議,甚至成了“傳聲筒”。

  “出現這種現象不是哪個人的問題。”李紅奇首先從自身找原因,“合成營組建時間不長,很多問題自己都沒搞明白,也不能期望別人都明白。這一仗雖然打得別別扭扭,但打到了痛處,打到了痒處,更打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整場演習在磕磕絆絆中結束,合成營在戰場上的表現,特別是合成營指揮員們手忙腳亂、臉紅冒汗的窘態,讓旅領導們喜憂參半。胡旅長說:“受點刺激好,戰場就像一面鏡子,問題在哪裡,短板在哪裡,軟肋在哪裡,把這些看清楚搞明白了,才是最大的收獲。”

  此次演習復盤總結出奇地順利,沒有爭吵,沒有抱怨,沒有雜音。對演習中暴露的各種問題,該旅合成營的指揮員們既敢於承擔責任,又有針對暴露問題的具體對策措施……

  從演習現場到復盤總結,記者被該旅官兵們這種敢於擔當、直面挑戰的氛圍感染著、觸動著!(肖 寧 蘇崇琦 胡春華)

  官兵心聲

  戰法從實戰中“打”出來

  ■某合成三營營長 李紅奇

  合成營從編制上合起來了,思維思路到底合沒合?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一到實戰練兵,“小機關”轉不順、好參謀用不好等種種問題就暴露出來。我心生焦慮,在重新思考合成營到底怎麼運作才合拍。

  大家都聽過“胡服騎射”的故事。回到我們合成營實際來看,組建僅僅是“著胡服”,是改革的第一步,素質基礎上的訓法戰法探索才是“習騎射”,才是戰斗力的關鍵。

  指揮機構不流暢,戰場必定“一鍋粥”。形成招法首先要研究戰法。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緊緊扭住“教案編寫、教學內容、組訓方法、解決問題、掌控進度、評估分析、復訓補訓”七個環節,主動對接打仗要求設計平時訓練,一步一動搞清方法步驟,一招一式研究合成戰法。

  此次演習回來,我們召開“諸葛亮會”,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針對演習中存在的指揮協調矛盾沖突,採取復盤總結、模擬擺練的方式破解問題﹔全營各級指揮員以上率下掀起頭腦風暴、集智攻關,打破系統壁壘,彌合兵種“縫隙”。

  反觀自身,我常常給自己貼上“固化標簽”,認為“兵種出身從一而終”,隻講單一專業,隻熟悉某個領域,談轉崗感到畏難,講合成心中沒底,對一專多能、一崗多責打怵發蒙。

  現代戰爭的多樣性表明,昔日的“李雲龍”已經無法指揮今天的戰爭,昨天的“許三多”也難以稱雄今天的疆場。戰爭形態變了、作戰方式變了,我們的戰爭思維和作戰理念也必須與時俱進。隻有破舊立新,磨合到位,才能讓合成營戰斗力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合成化素養”是門大功課

  ■某合成三營參謀 袁 啟

  這次演習,作為首席參謀的我,觸動太大了。指揮控制不到位、協調計劃不周密、組織協同不順暢,都同我這個首席參謀有關。

  回憶起演習中出現的“糗事”,自己坐立不安、如芒在背。首席參謀,既要考慮火力怎麼用、兵力怎麼分、障礙怎麼破,還要思考作戰文書如何擬、指揮控制如何通、作戰會議怎麼開,在戰場上的作用舉足輕重。雖說演習前做了准備,但時間緊不夠用、頭緒多亂如麻、能力弱不適應,自己如同被放在火上烤一樣。

  第一次帶領幾個參謀一起制定作戰方案時,步兵、坦克、榴炮、工兵、防化、電抗、偵察等十多個專業,一看頭就大了。這麼多裝備、專業光熟悉一遍就不容易,更不用說運用自如了。

  合成營建設剛剛起步,兵種多,專業雜,分工精細,對組訓模式也是不小的挑戰,且大多無現成教材可循。以往參謀的“五通”“六會”業務,在合成營看來隻能算是基本功,早已不能滿足未來作戰需求。

  新的編制體制,需要合成營參謀必須具備合成化思維、合成化能力。標圖訓練、組網訓練、兵種技能訓練等都要逐個展開,戰場需要什麼我們就要練什麼,能力素質缺什麼我們就要補什麼。

  合成營,“合”不是一蹴而就,“成”也非一日之功。無論是作戰還是平時,無論是戰術行動,還是單裝操作,都需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對抗激烈的戰場上臨危不亂。

  “神聚”是“形合”的靈魂

  ■某合成旅參謀長 樊濟時

  新編制體制下的合成營,實現了力量結構、人員編成、裝備編配、要素編組的重塑與跨越。但合成營編成並非簡單的“壘積木”,也不可能“一合就成”。如果還停留在舊思維、舊模式上,合成營非但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反而會因為“家當”多反應慢,掣肘戰斗力的提升。

  合成營構建了相對完善的“中軍帳”,戰斗指揮不再是營指揮員的“獨角戲”。但有了“智囊團”並不代表就能如臂使指。現在,組織合成營演習,常見營長手忙腳亂,表面上看,是因為合成營兵種力量多、組織戰斗過程繁雜。究其深層原因,是營指揮機構“指揮員+參謀”編組模式還沒有磨合到位,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合成營指揮所是整個作戰指揮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其作戰效能的發揮取決於“木桶”最短的那一塊板子。營長的作用舉足輕重,參謀的作用也不容小覷。作為合成營指揮員的“外腦”和“智囊”,參謀在遂行任務、組織戰斗過程中,為營指揮員提供決策建議、傳達命令指示、負責專項指揮協調,能夠有效解決指揮效率低、控制能力弱等“瓶頸”難題,使情報搜集、態勢研判、計劃擬制、火力協調、綜合保障等更加精准高效。

  “神聚”才能“形合”。營指揮機構順暢了,才能打破兵種壁壘,做到從“一指禪”到攥指成拳,從“壘積木”到血融脈通,完成戰斗力生成由“加法”到“乘法”的升級轉換,才能使各兵種分隊形聯神聚、融為一體,發揮1+1>2 的體系作戰效果。

  上圖:合成營炮兵分隊對“藍軍”陣地展開火力打擊。付曉飛攝

(責編:陳程(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